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P10

  ..续本文上一页

  

  [128] 如次前云︰

  

  彼「粗重」言,显彼二种,或二所起无堪任性。

  

  [129] 如《摄论‧世亲释》卷七中云︰

  

  二、于诸有情身等邪行。

  

  [130] 「等」字下,余本有「业」字,《金藏》、金陵本无。

  

  [131] 「别抄」卷六初云︰

  

  初地「误犯」是不善,若尔,何故《深密》﹝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云:地上菩萨起惑不为过失﹝如云「是诸菩萨于初地中,定于一切诸法法界已善通达,由此因缘菩萨要知方起烦恼,非为不知;是故说名无染污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无过失。菩萨生起如是烦恼,于有情界能断苦因,是故彼有无量功德」﹞?

  

  解云︰以了知觉察故,不为过失。非诸烦恼,性非染法。

  

  问︰误犯惑愚三聚﹝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戒﹞之中,犯何戒耶?

  

  解云︰多分摄善法、饶益有情,以于利生不欲行障后方断故。既不利生,不增善法也,律仪定无。﹝决﹞定地上起惑亦非不善,起,误犯耶。

  

  又解云︰容有律仪﹝戒﹞起惑利生,可非不善,误犯身、语,是过所收。

  

  [132] 见,《十地经论》卷一中。

  

  [133] 「暗相──于闻思修等诸法忘障」,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 dav

  

  bsgom pa”i chos rnams brjed pas mun pa”i tshul can bid dav/」。

  

  [134] 见《摄论‧世亲释》卷七初。

  

  [135] 「迟钝性」,藏文作「dbul(rtul

  ) ba bid/」。

  

  [136] 「诸禅」,即「静虑」。

  

  [137] 即《瑜伽》卷四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分品〉第十七之二。

  

  [138] 即《佛地经论》卷五。

  

  [139] 《佛地经论》云︰

  

  云何唯于一法等中,普能任持一切法等?谓佛菩萨增上念慧不思议力,自心相分一法相中,现一切法。文、义亦尔。又能示现无量无尽功德法门见分自体,亦具无边胜功能故,任持一切令不忘失。如是念慧不思议力,名陀罗尼。

  

  [140] 「体」字,《金藏》有,余无。

  

  [141] 即闻、思慧与闻持陀罗尼相近。

  

  [142] 即初地等。

  

  [143] 「等」,取《解深密经》等。

  

  [144] 「并」字下,原本论《述记》衍「不」字。

  

  [145] 见《十地经论》卷一。

  

  [146] 「解法慢障,译家名别」,藏文作「”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s bsdus pa lhan cig skyes pa”i bon movs pa phra mo kun tu rgyu ba de yav phra ba”i rnam pa yin pa”i phyir dav」。意为「有身见等所摄,较现行微细俱生烦恼更为微细故」。

  

  [147] 《摄论‧世亲释》卷七云︰

  

  四、微细烦恼现行,俱生身见等摄﹝藏文作「bon movs pa phra ba kun tu rgyu ba ste/ lhan cig skyes pa”i ”jig tshogs la lta ba la sogs pas bsdus pa”o/」﹞。此最下品故﹝藏文作「de yav chuv ba”i rnam pa bid kyi phyir dav/」﹞,不作意缘故﹝藏文作「yid la mi byed pa dav bcas pa”i dmigs pa bid phyir dav/」﹞,远随现行故,应知是微细﹝藏文作「kun tu spyod pa”i riv du sov ba bid ni phra ba yin par rig par bya”o/」﹞。

  

  [148] 「别抄」卷六云︰

  

  或可唯约分别我见相对,说为下;说无中品,于理无违。

  

  「别抄」又云︰

  

  问︰第四地「微细烦恼现行障」云「身见等」言,为但「等」取定、法二爱,为更有余?解云︰非唯二爱,身见俱生贪、慢,及以边见等随烦恼,皆此所障。

  

  [149] 见《辨中边论》第一〈辨障品〉第二。

  

  如彼论解「于菩提分有别障」颂文云︰

  

  于四念住,有于诸事不善巧障。于四正断,有懈怠障。于四神足,有三摩地减二事障──一、于圆满欲、勤、心、观,随减一故;二、于修八断行﹝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舍﹞随减一故。于五根,有不植圆满顺解脱分胜善根障。于五力,有羸劣性障──谓即五根由障﹝藏文作「所对治分」﹞所杂,有羸劣性。于七等觉支,有见过失障,此是见道所显示故﹝该论《述记》解云「见道虽有贪等烦恼,及业与果,见为首故,但说见障。或见道之所治故,名『见过失』,即一切皆是」﹞。于八圣道支,有粗重过失障,此是修道所显示故﹝该论《述记》云「于修道中,虽有见等粗重,通故不说。别见等现行及种子、烦恼、所知障,皆名粗重故」﹞。

  

  「别抄」卷六云︰

  

  问︰何故身见能障道品?解云︰由有身见不能观身为不净等,障念处等也。

  

  [150] 《金藏》作「复」,余作「后」。

  

  [151] 《解深密经》卷四〈地波罗蜜多品〉第七。

  

  [152] 《解深密经》原文作:

  

  世尊!此诸地中,烦恼随眠可有几种?佛告观自在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害伴随眠﹝藏文作「grogs yav dag par bcom pa/」﹞,谓于前五地。何以故?善男子!诸不俱生现行烦恼是俱生烦恼现行助伴,彼于尔时永不复有,说名害伴随眠。二者、羸劣随眠﹝藏文作「bag la bal stobs chuv ba/」﹞,谓于第六、第七地中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三者、微细随眠﹝藏文作「bag la bal phra mo/」﹞,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不现行故,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

  

  [153] 「也」字,《金藏》有,余无。

  

  [154] 见〈断障章〉第七,即《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七中。

  

  [155] 如第八「依障分别」门中,又分九小门,其中第二小门云︰

  

  二、三障分别。三种有三︰一、皮胪骨。二、害伴随眠、羸劣随眠、微细随眠。此上二门,如〈唯识章〉﹝第三,见《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三﹞解﹝如〈唯识章〉引「《解深密经》说有三随眠」后,解云「此意说言︰第六识俱身见等摄,说名俱生。所余烦恼,名非俱生,然体稍粗,因彼而起。由彼断故,此亦随无,故名『害伴』。二、羸劣随眠:谓第六、七地微细现行。若修所伏,不现行故。非俱生身见断,此亦随灭,稍难断故。不违(十卷)《楞伽》(卷四)俱生身见断故,贪即不生(如彼经云「若须陀洹生如是心此是三结,我离三结者,大慧!是名见二法随于身见。彼若如是,不离三结。大慧!是故须陀洹不生如是心」)。彼约二乘断烦恼说,不依菩萨所知障无故,烦恼不生说,或依二随眠究竟断位。彼经、此论,亦不相违。三、微细随眠:谓于第八地以上。从此以去,一切烦恼不复现行,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然由初地已断皮粗重故,方可显得初二随眠位。复由第八地在胪粗重断故,显微细随眠位。若在骨粗重断者,我说永离一切随眠,住在佛地」﹞。

  

  三、惑业苦:一切二障分别所发业,及苦等。见道所断。

  

  日成《十地经论释》﹝北京版《丹珠尔‧经释部》(gi. 27 A 4)﹞云︰

  

  于第四地中,由所谓「若以萨迦耶见为先行」之增上散动得以远离。为离散动等,为说远离此故,即唯以此为所对治分。为显示能遍计唯于初地已断故,说「俱生」言,作是解云︰第三地约遍计之见,因此而为诸缚者,前时已断。此中微细行相者,由与善心等亦不相违而遍住,难了知故。如是,于善等心生起时,亦相应故,唯有我爱、我慢等。分别者不如是故,为粗。由染污之能作意﹝藏文作「bon movs pa can gyi yid la byed civ/」﹞,及安立彼生起之种子故,名能生起。自体之能作意﹝藏文作「rav gi yid la byed pa ni/」﹞,即阿赖耶识。如是其余,即依此故,说为由彼之能诠所熏成之能诠所有能作意﹝藏文作「de”i rjod pas bsgos pa”i rjod pa”i yid la byed pa/」﹞。然此亦即由所缘及行相不分明故,说为难了知性。此中由所缘亦说为微细,长时随现行者,谓乃至第四地恒随逐故。如是由此三因,当知微细。

  

  [156] 「法」字,《金藏》无。

  

  [157] 「爱等」二字,《金藏》有,余无。

  

  [158] 见《十地经论》卷一中。

  

  [159] 「净」字,本论《述记》原引作「得」,今改正。

  

  [160] 「身净我慢障」,藏文作「theg pa dman pas yovs su mya van las ”da”

  

  ba/」。汉译亦是菩提流支「译家名别」。

  

  [161] 藏文《摄论‧世亲释》亦与《十地经论》名同。

  

  [162] 谓第四地依菩提分法。

  

  [163] 谓所知障俱生一分。

  

  [164] 「习」字下,《金藏》衍「气」字。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