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彼粗重: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即是此中執有染者,諸行流轉,染分攝故;二、相多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淨者。
【疏翼】
第六別解粗相現行障中,第二別明所斷二愚。
【述記‧卷五十七】
緣苦、集行流轉相爲障,「執有染」是。
「相多現行」,即障。緣起還滅觀,緣滅道,淨相爲障。
【論文】
九‧二九叁 取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
【疏翼】
第六別解粗相現行障中,第叁明粗相現行所以。
【述記‧卷五十七】
由「取」無漏「淨相故,相觀多行,未能多時住無相觀」。即後得智作有相淨觀也。雖作無相,少時能故。
《解深密》[171]雲:現前觀察行流轉愚[172]。言「現前」者,觀現前有漏染法[173]也。
【疏翼】
以上第二別解釋十重障中,第六別解粗相現行障訖。
【論文】
九‧二九四 七、細相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執有生滅細相現行。彼障七地妙無相道,入七地時,便能永斷。
【疏翼】
第二別解釋十重障中,第七別解細相現行障。于中分叁︰一、正明障體,二、別明所斷二愚及粗重,叁、明爲障所以。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七】
《十地》雲:細相習障[174]。世親《攝論釋》卷七中,作細相現行[175],同此。由前六地作緣起觀流轉、還滅,尚執[176]有生滅微細相現行[177]故,故名爲「障」。此地真如,名種種無別真如,故此道名「妙無相道」,此細相爲障。
【論文】
九‧二九五 由斯,七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細相現行愚──即是此中執有生者,猶取流轉,細生相故;二、純作意求無相愚──即是此中執有滅者,尚取還滅,細滅相故。
【疏翼】
第七別解細相現行障中,第二別明所斷二愚及粗重。
【述記‧卷五十七】
「細相現行」,「執有生者」,以行流轉以生爲首,實皆有滅。于有漏有生,且舉一生,非不執滅,即執流轉相也。
「純作意求無相愚」,即執有滅,即執還滅相也。
【論文】
九‧二九六 純于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
【疏翼】
第七別解細相現行障中,第叁明爲障所以。
【述記‧卷五十七】
前六[178]地尚取還滅細滅相故,「純于無相,作意勤求,未能空中,起有勝行」。今此地中,既除此障,能于無相不專勤求,乃于「空中起有勝行」。
所言「空」者,無相空理。于「空中,作有行」,即真觀中,起于有觀;冥真、俗二境,合本、後二智,少用功力即能得故。不同五地。
《十地》第九:經雲「七地以十種方便智,發起殊勝行入」。彼論解雲︰無障礙智現在前時,于無作行中,生樂心,非起增上行。彼樂對治,此十種法差別示現[179]等。
「無作行」者,即「空行」也。今言「非安立行」是。
【疏翼】
以上第二別解釋十重障中,第七別解細相現行障訖。
《佛地經論》卷二末雲︰
「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者,謂第七地證無相理,于空智中起有勝行、受大法樂。
日成《十地經論釋》﹝北京版《丹珠爾‧經釋部》(gi, 27 B. 4)﹞雲︰
于第七地中所謂未斷相時,于身、語、意業,說離相轉起等故,現起加行,爲所對治分故。
【論文】
九‧二九七 八、無相中作加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無相觀,不任運起。
【疏翼】
第二別解釋十重障中,第八別解無相中作加行障。文分爲四︰一、正明障體,二、辨何相爲障,叁、明所斷二愚及粗重,四、明有殘余。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七】
文中有四︰一、出體,二、辨障[180]相,叁、即愚,四、顯有。此初也。
《十地》雲:于無相有行障[181],世親《攝論》雲:于無相作行[182]。義意大同,余文易了。
【疏翼】
日成《十地經論釋》﹝北京版《丹珠爾‧經釋部》(gi, 27 B. 6)﹞雲︰
于第八地中,由所謂航行海上大船等,說于無相行遠離造行故,勤修加行爲所對治分。
【論文】
九‧二九八 前之五地,有相觀多,無相觀少;于第六地,有相觀少,無相觀多;第七地中,純無相觀雖恒相續,而有加行,由無相中,有加行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如是加行障,八地中無功用道,故若得入第八地時,便能永斷,彼永斷故,得二自在。
【疏翼】
第八別解無相中作加行障中,第二辨何相爲障。
【述記‧卷五十七】
二、辨相也。
前之五地觀心猶劣,「無相觀少」;第六地中,猶觀染淨平等如故,多住無相;第七地中斷微細生滅相故,無相恒續,而有加行,與八地等別[183]。
「未能任運」入無相觀者,不自在故。「未能任運現相及土」,明此地以前亦「現相及[184]土」,未名「自在」。「未能任運現」故[185]。
言「現相」者,即是隨欲令[186]現何相者,即能現之。如現金銀等相、珠寶等相,皆能現故。此即寬遍,便于相中別建立土自在。土自在者,隨欲現于大小土等現金銀等色,即能現故。「土」,即狹也。「土」是假別能依;「相」是實別所依;「相」中別分「土[187]」故。
【論文】
九‧二九九 由斯,八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于無相作功用愚;二、于相自在愚。令于相中不自在故,此亦攝土相一分故。
【疏翼】
第八別解無相中作加行障中,第叁明所斷二愚及粗重。
【述記‧卷五十七】
叁、即愚也。
其文易了,故不解之。
【論文】
九‧叁○○ 八地以上,純無漏道任運起故,叁界煩惱永不現行;第七識中細所知障,猶可現行,生空智果,不違彼故。
【疏翼】
第八別解無相中作加行障中,第四明有殘余。
【述記‧卷五十七】
四、顯有。
此地以去,一切煩惱雖不現行,微所知障猶可現起。此是第七識。以生空無分別智及果──即是滅盡定等生空後得智──皆可現行法執末那,「不違彼故」。
問︰若等流後得智,法執猶起;八地以上無漏相續,無有一時非此等流;如何可說二觀等流別耶[188]?
答︰由無分別智[189]生法二觀,近遠勢用所引,故得別也,如前已解[190]。
【疏翼】
以上第二別解釋十重障中,第八別解無相中作加行障訖。
【論文】
九‧叁○一 九、利他中不欲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利樂有情事中,不欲勤行,樂修己利。彼障九地四無礙解,入九地時,便能永斷。
【疏翼】
第二別解釋十重障中,第九別解利他中不欲行障。文分爲叁︰一、正明障體及能斷,二、別明二愚及粗重,叁、總結愚爲障。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七】
此文有四︰一、出體,二、所障[191],叁、即愚,四、總結。即初二也。
《十地》雲:不能善利益衆生障[192];世親[193]雲:于饒益有情不作行[194],義意亦同。
前八地中得無相樂,耽著寂滅,不肯進修,諸佛七勸,方能進趣;故唯自利,九地之障。四無礙解,利他法故。
【疏翼】
「別抄」卷六初雲︰
問︰第八地已得無功用無相觀相續現前,何故利他而不欲行,樂信己利?解雲︰得無相觀,相續無著寂滅故。
日成《十地經論釋》﹝北京版《丹珠爾‧經釋部》(gi, 27B. 7)﹞雲︰
于第九地中由得無礙解故,不勤作利益有情事,爲所對治分。
【論文】
九‧叁○二 由斯,九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
【疏翼】
第九別解利他中不欲行障中,第二別明二愚及粗重。于中分二︰一、總出,二、別釋。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七】
叁、即愚也。
于中有二︰初、總,後、別。
【論文】
九‧叁○叁 一、于無量所說法、無量名句字、後後慧辯陀羅尼自在愚:于無量所說法陀羅尼自在者,謂義無礙解──即于所诠總持自在,于一義中,現一切義故;于無量名句字陀羅尼自在者,謂法無礙解…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