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na/ ”di ltar mvon par rtogs pa”i wes pa bden pa mvon rtogs pas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i bon movs pa rnams spov bar ”gyur la/ mvon par rtogs pa de”av bden pa ”dres pa la dmigs pa”i yid la byed pa dav mtshuvs par ldan pa yin pas/ de”i phyir sems gsum gyis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i bon movs pa sdug bsval la sogs pa la log par źugs pa thams cad cig car spov bar ”gyur ba”i phyir ro/」﹞。修斷煩惱,漸次而斷,數數修道,方能斷故﹝藏文作「bsgom pas spav bar bya ba rnams ni rim gyis spav bar rig par bya ste/ lam goms par spav bar bya ba yin pa”i phyir ro/」﹞。
[49] 「何」字,《金藏》誤作「間」。
[50] 《佛地經論》卷六原文爲:
如來淨智,現量所攝,雲何能知諸法共相?若共相境現量所知,雲何二量依二相立?
[51] 「是」字,原作「在」。
[52] 「心」字,原作「位」。
[53] 「是」字,《金藏》誤作「相」。
[54] 《瑜伽》卷十五〈聞所成地〉第十之叁雲︰
或有清淨現量非世間現量︰謂出世智于所行境,有知爲有,無知爲無,有上知有上,無上知無上,如是等類,名不共世間清淨現量。
[55] 原作:
說諸法上所有實義皆名自相﹝只要不共于他﹞,此經不爾,故無相違。
[56] 如本論卷二等處雲︰
真謂自相,假智及诠,俱非境故。謂假智、诠,不得自相,唯于諸法共相而轉。
「別抄」卷六初雲︰
如實義者,自、共相二,自有二門︰一、依二量以辨自共:現量得者,名自相;比量得者,名共相。此通一切法。二、依諸法以明自共:色等自相,不相雜亂,名爲自相。若無常等,遍在有爲,名爲共相。真如既是諸法通性,名爲共相。然此真如自相離相,名爲自相。《對法》等說「共相﹝行﹞作意」能斷惑者,如真如遍通諸法之理名爲共相。然﹝不共世間清淨﹞現量智離﹝了義名言﹞分別故,正證真如實自相故,名緣自相。由觀證理能斷惑故。由此,諸論或雲共相智能斷煩惱,或說自相智能斷惑者,互不相違也。
[57] 即第二解。
[58] 「若」字,《金藏》有,余無。
[59] 「然」字,《金藏》有,余無。
[60] 見本論卷叁中雲︰
異熟識體,菩薩將得菩提時舍。
本論《述記》卷十九中,「種生現同時」有二說雲︰
護法雲︰金剛心與異熟識俱生,解脫道是菩提,與圓鏡智俱起。如世第一法舍異生性,正舍名舍。「菩提」在未來,故名「將得」。
合解有叁。
[61] 「時」字,《金藏》誤作「等」。
[62] 本論《述記》卷十九中,述「種生現同時」第二說雲︰
二雲︰亦種生現同時義。金剛心生,異熟識滅,菩提在當﹝來﹞解脫道時。得與成就既無別體,其已舍異熟識,菩提將成就故,名爲「將得」。
[63] 如本論卷九雲︰
二障種子立粗重名,性無堪任,違細輕故。
[64] 「治」字,《金藏》作「斷」。
[65] 《金藏》作「更」,余作「受」。
[66] 「斯」字,《金藏》誤作「期」。
[67] 即第四「微細煩惱現行障」。
[68] 「如」字,《金藏》無。
[69] 「已」字,《金藏》有,余無。
[70] 即〈初分多問不二品〉第六十一之十叁。
[71] 「叁」字,本論《述記》原缺。
[72] 「引」字,《金藏》誤作「別」。
[73] 《大般若經》卷叁百六十叁原作:
世尊!無爲法中,有差別不?不也。善現!
世尊!若無爲法無差別者,佛何故說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習氣相續,皆已永斷;聲聞、獨覺習氣相續,猶未永斷?善現!習氣相續,實非煩惱。然諸聲聞及諸獨覺煩惱已斷,猶有少分似貪、瞋、癡身、語、意轉,即說此爲習氣相續。此在愚夫異生相續能引無義,非在聲聞、獨覺相續能引無義。如是一切習氣相續,諸佛永無。
[74] 本卷上文雲︰
由此煩惱粗重非能更生,但障于地,所以與所知障俱斷而不留之。
本論卷十雲︰
若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煩惱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故,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爲涅槃。非此涅槃,擇滅爲性。……或無住處亦擇滅攝,由真擇力滅障得故。擇滅有二︰一、滅縛得:謂斷感生煩惱得者。二、滅障得:謂斷余障而證得者。
[75] 「果」字,《金藏》有,余無。
[76] 《樞要》卷下雲︰
其惡趣果,非染汙法,雲何見道說爲斷也?如無余滅﹝以因已斷故﹞。
《樞要》又雲︰
何故諸地十障,皆舉少分?唯第二、第叁、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障,障攝二愚皆盡,攝法盡故。唯有初、四地,有通、有別。初地「異生性」本故,惡趣愚末故。此依前釋,若依後釋,即總攝盡,更不須說。
第四地障「身見等」,不入﹝前叁地﹞二愚中,二愚不說爲十障,有何意也?
答︰二愚據因前地所起,說與後爲障。「身見等」據久遠所行,名十障﹝本論雲「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識俱身見等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彼障四地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又十障據因,說「身見等」;能起諸煩惱故。後二﹝等至愛愚、法愛愚﹞爲果,正能障故,說爲「二愚」,不相違也。
「別抄」卷六初雲︰
問︰異生性通依于二障,何故通難雲:雖有惡趣等,「而今且說能起煩惱」?
解雲︰以與煩惱俱,總說「煩惱」名也。或可「業」唯「煩惱」也。又解雲︰取所知障,唯非縛法,毀責之名也。
[77] 「起」字,《金藏》誤作「趣」。
[78] 《金藏》作「定」,余作「之」。
[79] 見《瑜伽》卷七十八初﹝《解深密經》卷四〈地波羅蜜多品〉第七文﹞,
如雲︰
此諸地中,有二十二種愚癡﹝藏文作「kun rmovs pa bi wu rtsa gbis/」﹞,十一種粗重爲所對治﹝藏文作「gnas van len mi mthun pa”i phyogs bcu gcig/」﹞。謂于初地有二愚癡︰一者、執著補特伽羅及法愚癡﹝藏文作「gav zag dav chos la mvon par źen pa kun tu rmovs pa/」﹞,二者、惡趣雜染愚癡及彼粗重爲所對治﹝藏文作「van sov ba”i bon movs pa kun tu rmovs pa dav/ de”i gnas van len mi mthun pa”i phyogs so/」﹞。
[80] 即《解深密經》。
[81] 「雜染者」叁字,《金藏》缺。
[82] 見本論卷八中。
[83] 「善」字,《義演》牒文、《金藏》有,余缺。
[84] 見〈分別十二支緣起義章〉第十二「叁斷門」,如雲︰
然有二義,說之爲斷:一、離縛故,謂斷緣彼雜彼煩惱。二、不生故,謂斷彼依,令永不起。依離縛斷,說有漏善無覆無記唯修所斷;依不生斷,說諸惡趣無想定等唯見所斷。說十二支通二斷者,于前諸斷如應當知。
[85] 「別抄」卷六初雲︰
問︰「執著我法愚」中,亦有非愚不?解雲︰亦有。如貪、見、慢等,體非是愚,愚之類故,亦名「愚」也。
問︰初障二愚,爲種?爲現?解雲︰唯現。故下論釋「彼粗重言,顯彼二障﹝原無﹞種」。故知二愚是現,非種也。又前二愚,通現及種。所以知者,第二複次「粗重」言︰或二所起無堪任性,如入二定,說斷苦根,非種也。
[86] 《金藏》作「所」,余作「何」。
[87] 《瑜伽》卷五十九中原文作:
複次,諸煩惱斷,當知多種,略則爲二:一、諸纏斷﹝藏文作「kun nas dkris pa spov ba dav/」﹞,二、隨眠斷﹝藏文作「bag la bal spov ba”o/」﹞。
[88] 即《瑜伽》卷五十九。
[89] 《瑜伽》卷五十九原文作:
諸纏斷者,謂貪、瞋斷,乃至疑斷﹝藏文作「”dod chags spov ba dav/ źe sdav spov ba dav/ the tshom gyi bar du spov ba dav/」﹞;薩迦耶見斷,乃至邪見斷﹝藏文作「”jig tshogs la lta ba spov ba dav/ log par lta ba”i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