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P7

  ..续本文上一页《对法》卷四云︰

  

  自性无记者,谓八色界、处﹝该论《述记》卷十三云「唯取长养诸根,外诸所有色处等,非异熟生所摄者,除善染色、声处。以异熟色等,是生得无记摄」。《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十四〈三科章〉第五,十种五蕴善等「三性分别门」云「《对法》云:八界、八处,是无记者,约全分说。今取色、声(为异熟无记),据容有说」﹞、意相应品﹝藏文作「mtshuvs par ldan pa dav bcas pa”i yid dav/」﹞、命根、众同分、名句文身﹝不相应﹞等﹝藏文无﹞。

  

  [12] 「自性」,即自性无记。

  

  [13] 「无记」,谓自性无记。

  

  [14] 《瑜伽》卷六十六云︰

  

  又由五相建立无记诸法差别。何等为五?一、异熟生无记﹝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 las skyes pa dav/」﹞,二、威仪路无记﹝藏文作「spyod lam las byuv ba dav/」﹞,三、工巧处无记﹝藏文作「bzo”i gnas las byuv ba dav/」﹞,四、变化无记﹝藏文作「sprul pa las byuv ba dav/」﹞,五、自性无记﹝藏文作「vo bo bid las byuv bas so/」﹞。

  

  此中自性无记,谓诸色根是长寿者﹝藏文作「rgyas pas byuv ba”i dvos po gzugs can lva po gav dag yin pa dav/」﹞,及外诸有色处等,非异熟等所摄者,除善、染污色处、声处﹝藏文作「phyi rol gyi skye mched gzugs can rnam par smin par ma bsdus pa dag las gzugs kyi skye mched dag sgra”i skye mched dge ba dav bon movs pa can ma gtogs pa gav dag yin pa rnams so/」﹞。

  

  [15]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初云︰

  

  此异生性当言善耶?不善耶?无记耶?答︰应言无记,谓无覆无记非得性故,一切非得皆是无覆无记摄。

  

  [16] 「所」字,《金藏》作「成」。

  

  [17] 「圣」字,《金藏》有,余无。

  

  [18] 「圣」字,《金藏》有,余无。

  

  [19] 「种」字,《金藏》缺。

  

  [20] 「如」字,《金藏》有,余无。

  

  [21] 《枢要》卷下云︰

  

  下建立「异生性障」,即分别障种。三界具有,名何异生?若取能生﹝即能依种子﹞有离下染,上下分别染法皆起,名何异生?若取依此地第八﹝识﹞有故,得此地名,应第八识自名「异生」,何须障种?不尔。菩萨十地,此第八识未断故,应成「异生」!由此应知,取依此地第八﹝识中﹞分别二障种立。性唯染污、有覆性收。二障体实定别,故望二障亦尔,应思之。

  

  「别抄」卷六初云︰

  

  问︰「异生性」何性摄?

  

  解云︰依烦恼种边,得如染法。依所知障边,乃名无记。通二义故。由此《对法》﹝卷四﹞「自性无记」五根、三尘﹝香、味、触﹞、命根等,不说「异生性」。六十六等五记中,不言「异生性」。命根唯依第八现、种,故唯自性﹝无记﹞。

  

  若尔,名句通依三性,声何故以唯无记?

  

  解云︰依大乘宗,声唯无记,名随所依也。

  

  [22] 「断」字,《金藏》有,余无。

  

  [23] 「分少」,《金藏》作「少分」。

  

  [24] 「净无记」三字,《金藏》有,余无。

  

  [25] 「虽」字,《金藏》有,余无。

  

  [26]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五中云︰

  

  此异生性当言见所断耶?修所断耶?

  

  答︰应言修所断。非直语言,其义便立。故应问答重显斯义︰何故异生性非见所断耶?答︰见所断法皆染污;异生性不染污故。诸染污法随部、随品,渐渐断之,得不成就;诸异生性,若法智忍一时顿舍,随地第九无间道力,一时顿断,故非染污。又世第一法正灭,苦法智忍正生,尔时舍三界异生性,得彼不成就性。非于尔时,见所断法而有舍故。若异生性是见所断,应此位中未舍彼性!则具缚者住苦法智忍时,应成就异生性!见所断法具成就故,住此位者应名为圣,亦名异生,故成杂乱。故异生性非见所断。

  

  [27] 《金藏》作「就」,余误作「熟」。

  

  [28] 「今既见」,谓大乘既见。

  

  [29] 「未」字,《金藏》缺。

  

  [30] 「未」字,《义演》作「永」。

  

  [31] 「从何得断耶」,藏文作「gav źig gav la spav/」。

  

  [32] 「不从过去,已灭故」,藏文作「”das pa ni ”gags pa”i phyir ma yin no/」。

  

  [33] 「不从未来,未生故」,藏文作「ma ”ovs pa ni ma byuv ba”i phyir ma yin

  

  no/」。

  

  [34] 「不从现在,道不俱故」字,藏文作「da ltar byuv ba ni lam dav mbam

  

  du mi ”jug pa”i phyir ma yin no/」。

  

  [35] 「然从诸烦恼粗重而得断」,藏文作「”on kyav bon movs pa”i gnas van

  

  len gav yin pa de las spov vo/」。

  

  [36] 「为断如是如是品粗重,生如是如是品对治,若此品对治生」,藏

  

  文作「gnas van len gyi rnam pa gav gi gben po gav byuv la gben po”i

  

  rnam pa de ”byuv ba dav/」。

  

  [37] 「即此粗重灭」,原作「即此粗重灭,平等平等」,藏文作「gnas van

  

  len gyi rnam pa de ”gog pa mbam pas mbam ste/」。

  

  [38] 「犹如世间明生暗灭」,藏文作「snav ba dav mun pa ”byuv ba dav ”gag

  

  pa bźin no/」。

  

  [39] 「由此品离系故,令未来烦恼住不生法中,是名为断」,藏文作「gnas

  

  van len gyi rnam pa dav bral bas ma ”ovs pa na mi skye ba”i chos can du

  

  gnas pa de ni spav ba”o/」。

  

  [40] 「已」字,《金藏》误作「与」。

  

  [41] 《瑜伽》卷五十九如云:

  

  复次,从彼相应,及所缘故,烦恼可断。所以者何?对治道生,烦恼不起,得无生法,是故说名断彼相应﹝藏文作「bon movs pas ni mtshuvs par ldan pa dav dmigs pa las spav bar bya ste/ ”di ltar gben po skyes na bon movs pa mi skye źiv mi skye ba”i chos can du”av ”gyur bas mtshuvs par ldan pa de las spavs pa yin no/」﹞。相应断已,不复缘境,故从所缘,亦说名断﹝藏文作「mtshuvs par ldan pa las spav na dmigs par mi ﹝原漏「mi」﹞byed pas dmigs pa de las kyav yin no/」﹞。

  

  [42] 「说」字,《金藏》有,余无。

  

  [43] 「相应、所缘」四字,《金藏》有,余无。

  

  [44] 「不」字,《金藏》有,余无。

  

  [45] 「何等作意能断耶」,藏文作「yid la byed pa ci ”dra bas spav/」。

  

  [46] 「总缘」,亦译作「坏缘」。

  

  [47] 「总缘作意观一切法皆无我性,能断烦恼」,藏文作「”dres pa la

  

  dmigs pas spav ste/ chos thams cad bdag med pa”o źes bya ba”o/」。

  

  [48] 「总缘作意者,谓合缘一切法共相行作意」,藏文作「tha dad pa med

  

  pa la dmigs pa ste/ chos thams cad kyi spyi”i mtshan bid kyi rnam pa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瑜伽》卷五十九云︰

  

  复次,见断烦恼,顿断非渐﹝藏文作「bon movs pa ni cig car spov bar rig par bya”i/ rim gyis ma yin no/」﹞。所以者何?由现观智谛现观故,能断见道所断烦恼,然此现观与坏缘﹝亦译作「总缘」﹞谛作意相应,是故三心顿断一切迷苦谛等见断烦恼﹝藏文作「de ci”i phyir źe…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十、辨十重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