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翼】
第二別解六度廢立後六因中,第七出第九因。
【述記‧卷五十六】
第九因也。
《對法論》[266]說︰由諸菩薩爲翻住涅槃故,于生死中攝增上生;爲翻住生死故,即于生死而不染汙。是故前叁是得增上生方便。故此論名不住涅槃;後叁是不染汙方便,所以論言不住生死。
不染方便者,彼自釋雲︰由勤故,修對治;由定故,伏煩惱;由慧故,永害[267]隨眠[268]。由此不住涅槃、生死,故此六爲無住涅槃資糧。此涅槃者,謂真如。此六爲彼資糧,前叁,悲故不住涅槃;後叁,慧故不住生死。
四十九[269]說叁學攝故,不增不減六也。前四,是戒學;後二,是二學,如下[270]當知。
總由如是,論有九種[271]、別義一種,合十義故,前之六度無減無增。
【論文】
九‧二二一 後唯四者,爲助前六,令修滿足,不增減故。
【疏翼】
第四不增不減門中,第叁總別解十度中後四如何助前。于中分二︰一、總解,二、別解。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六】
前六既爾,後四如何?
此、總文也。
【論文】
九‧二二二 方便善巧,助施等叁。
【疏翼】
第叁總別解十度中,第二別解。于中依次分四︰一、第七度助前叁,二、第八度助第四度,叁、第九度助第五度,四、第十度助第六度,並指如經廣說。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六】
雲何助六?
七十八、《解深密》[272]等說︰于前叁種波羅蜜多所攝有情,以諸攝事方便善巧而攝受之、安置善品,是故我說方便善巧爲施等助[273]。謂攝事中,布施等[274],即此施等行相相順[275],攝益于彼,故雲「助」也。
【論文】
九‧二二叁 願助精進。
【疏翼】
第叁別解中,第二第八度助第四度。
【述記‧卷五十六】
彼[276]文又說︰若諸菩薩,于現法中煩惱多故,于修無間無有堪能──由羸劣意樂故,下界勝解故,于內心住無有堪能,乃至未來煩惱輕微──心生正願,如是名願。由此願故,煩惱微薄,能修精進。故說願助精進[277]。
【論文】
九‧二二四 力助靜慮。
【疏翼】
第叁別解中,第叁第九度助第五度。
【述記‧卷五十六】
彼《經》又說:若諸菩薩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爲因緣故,轉劣意樂成勝意樂,亦能獲得上界勝解,名力波羅蜜多。由此力故,于內心住有所堪能,故說力度爲定度助[278]。
【論文】
九‧二二五 智助般若,令修滿故。如《解深密》廣說應知。
【疏翼】
第二別解中,第四第十度助第六度並指如經廣說。
【述記‧卷五十六】
彼《經》又說︰若諸菩薩已能聞緣善修習故,能發靜慮,如是名智。由此智故,堪能引發出世間慧,故說智爲慧助[279]。
「令修滿故」者,謂後四助前六「令修滿」,前六不爲後四所助,不名「滿」故,理如上說。故此中指,如《解深密經[280]》。
《中邊》第一[281]說「十度十障」,頌雲︰障富貴善趣,不舍諸有情;于失德減增,令趣入解脫。障施等諸善,無盡亦無間;所作善決定,受用法成熟[282]。故十種度,不增不減。
【疏翼】
以上第一以十叁門辨釋中,第四辨不增不減門訖。
【論文】
九‧二二六 十次第者,謂由前前,引發後後。
【疏翼】
第一以十叁門辨釋中,第五次第門。于中有叁解︰一、第一解,二、第二解,叁、第叁解。此初文也。
【述記‧卷五十六】
第五、次第門。
第一解「謂由前前,引發後後」。
七十八、《解深密》[283]、《對法》十一[284]、《攝論》等說[285]。由布施等故,生戒、忍等,廣如彼說,易故不言。
【論文】
九‧二二七 及由後後,持淨前前。
【疏翼】
第五次第門中,第二解。
【述記‧卷五十六】
第二解「及由後後,持淨前前」。
《對法論》說︰謂戒能持施,乃至慧能持定。謂由具屍羅施得清淨。所以者何[286]?由行布施,攝益有情;由持戒故,不爲惱害;乃至伽他說:無有靜慮而不因慧[287]。廣如彼說。
【論文】
九‧二二八 又前前粗,後後細故;易、難修習,次第如是。
【疏翼】
第五次第門中,第叁解。
【述記‧卷五十六】
第叁解。
《對法論》說︰何以故[288]?于諸行中,施行最粗,戒細于施,故次建立。乃至一切行中,慧爲最細,故最後立[289]。
此叁解中:初一:《解深密》、《瑜伽》、《攝論[290]》同;余二解,唯此論[291]有,《對法》同之。四十九有叁解[292],初二同此︰謂治障、生起。生起,即粗細故。第叁、異熟果[293],如彼廣解[294]。
【疏翼】
以上第一以十叁門辨釋中,第五次第門訖。
【論文】
九‧二二九 釋總、別名,如余處說。
【疏翼】
第一以十叁門辨釋中,第六釋名門。
【述記‧卷五十六】
自下六、釋名者,七十八、《解深密》等解總名︰雲何緣此等,名波羅密多?由五緣故。一者、無染著:不染著波羅蜜相違事也[295]。二、無顧戀:謂此六度諸果異熟,及報恩中,心無縛。叁、無罪:謂于六度無間雜染法,離非方便行。四、無分別:不如言辭執著自相。五、正回向:謂以所行度回求大菩提[296]。
《攝大乘》說:于世間、二乘,施等最勝,能得彼岸故,通言波羅密多。
《對法》十一[297]說︰由十二最勝相應故,名波羅蜜多。一、廣大:不求世樂故,又最上[298]故。二、長時:經叁劫積集[299]故。叁、所爲:爲[300]利生故。四、無盡:回向大菩提究竟無盡故。五、無間:自他平等,令他速圓滿施等故。六、無難:隨喜他行[301]施等,令自行速圓滿故。七、大自在:由得虛空藏等定,令施等速圓[302]滿故。八、攝受:無分別智所攝受。九、發起:謂解行地中、上[303]品忍位所行施等。十、證得:初地所得[304]施等十一、等流:余八地所行施等。十二、圓滿:謂第[305]十地及如來所有施等。即菩薩滿、如來圓也[306]。若缺一種,非波羅蜜多[307]。
最勝所至,最勝所作故,名波羅蜜多[308]。「波羅[309]」,「所至」義,或「所作」義。「蜜多」[310],能至、能作義。
彼論又說:到所知彼岸,名波羅蜜多。安住佛性故。又,「波羅」是「所知彼岸」義;「蜜多」是「到」義[311]。
又解:濟度自他最極災橫故,名波羅蜜多,能令自他越度生死大苦海故[312]。
合六解總名[313]。
釋別名者,《攝大乘》說︰能裂[314]悭吝、貧窮,得廣大財位、福德資糧,名施,乃至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慧,及能真實品別知法,名慧[315]。
《對法》十一說︰由大施故,離過故,離垢故,故名施波羅蜜多[316]。乃至慧亦由叁因故,名慧波羅蜜多,如彼廣解。
彼論又解︰能舍施者,當來貧苦,能舍受者,現在熱惱,故名爲[317]施。乃至他所發智故,內證智故,種別智故,得寂靜智故,勝德智故,名爲慧[318]。合叁解[319]別名,故今總指「釋總別名,如余處說」。「余處」,即《攝大乘》等也。
【論文】
九‧二叁○ 此十修者,有五種修:一、依止任持修,二、依止作意修,叁、依止意樂修,四、依止方便修,五、依止自在修。依此五修,修習十種波羅蜜多,皆得圓滿。如《集論》等廣說其相。
【疏翼】
第一以十叁門辨釋中,第七修門。
【述記‧卷五十六】
七、修門者,此有五修。此指如《對法》第十二說[320]。
「依止任持修」者,複有四種︰一、依因修:謂由種姓力,于度[321]修正行。二、依果[322]修:依勝自體力,于度修正行。叁、依願修:依本願力,于度修正行。四、依簡擇修:由慧力,于度修正行[323]。
二、「依止作意修」:彼說「亦有四種」︰一、依勝解修:一切度相應教法起增上勝解。二、依愛味修:于已得度多見功德,起深愛味。叁、依隨喜修:于諸世…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九、廣十勝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