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九、廣十勝行▪P7

  ..續本文上一頁7]劫名「大波羅蜜多」。

  

  《解深密》、七十八說︰勝解行地,名波羅蜜多[468]。此中複言「初無數劫」,明暖等位唯在初劫。

  

  又四十七、八、九等說「勝解行[469]地」[470]。

  

  《對法》[471]、《攝論》[472]等說,從「堅固心[473]」至「極喜地」,解行地攝[474]。彼[475]複說解行地是初劫,由多理[476]故,四心[477]唯初劫。

  

  《對法》第十一說:持、任、鏡、明、依中[478],言滿已[479]者,即滿心學,非第二劫[480]。如言叁劫滿已,修相好業。非于劫外方修相好,相好非叁劫攝[481],數如上[482]說。

  

  大文上來第一、以十叁門分別度訖。

  

  

  

  【疏翼】

  

  以上第二廣釋中,第一以十叁門辨釋訖。

  

  

  

  【論文】

  

  九‧二五一 此十,義類差別無邊,恐厭繁文,略示綱要。

  

  

  

  【疏翼】

  

  第二廣釋中,大文第二指不繁文。

  

  

  

  【述記‧卷五十六】

  

  大文第二、指不繁文。

  

  「義類無邊」者,《解深密》[483]、七十八說「度[484]」;「清淨度[485]」;最大、無染、最明盛、不可動、最清淨度[486];無盡度[487];威德度[488];因、果、義利度[489]。攝叁性等[490],皆如彼經、論說,不能繁述。

  

  

  

  【論文】

  

  九‧二五二 十于十地,雖實皆修,而隨相增,地地修一。

  

  

  

  【疏翼】

  

  第二廣釋中,大文第叁十地修度門。

  

  

  

  【述記‧卷五十六】

  

  大文第叁、十地修度門。

  

  《十地經》[491]、《攝論》[492]、《顯揚》[493]、《瑜伽》等[494],皆言:初地施爲「增上」,余度「隨力隨分」,「非不修習[495]」,乃至十地智爲增上,余度非不修習,隨力隨分,故地地修十[496]。

  

  問︰若第五地修定度者,何故叁地名爲「發光」?

  

  定障,叁地除;成熟,至五地。

  

  

  

  

  

  【論文】

  

  九‧二五叁 雖十地行,有無量門,而皆攝在十到彼岸。

  

  

  

  【疏翼】

  

  第二廣釋中,大文第四以十度攝諸行。

  

  

  

  【述記‧卷五十六】

  

  大文第四、以十攝諸行。

  

  六度外更無菩薩學[497]道。即由六度攝一切行等故,所[498]以但說十度,更不說余行,謂十度外無余[499]。

  

  前答「證得轉依」[500]等中,有四答︰一、依十地,二、修十行。已如前辨[501]。

  

  

  

  【疏翼】

  

  以上第一廣因中,第二廣釋十勝行訖。

  

  

  

  

  

  

  

  

  --------------------------------------------------------------------------------

  

  [1] 如《對法》卷十二雲︰

  

  施等六種各叁差別,如其次第,叁叁所攝﹝藏文作「sbyin pa la sogs pa rnam pa gsum gsum tha dad pas gsum gsum gyis go rims bźin du bsdus par rig par bya”o/」﹞。施叁者,謂財施﹝藏文作「zav ziv gi sbyin pa/」﹞、無畏施﹝藏文作「mi ”jigs pa”i sbyin pa/」﹞、法施﹝藏文作「chos kyi sbyin pa/」﹞。

  

  [2] 如《對法》卷十二雲︰

  

  謂由十八種任持,以顯六波羅蜜多差別﹝藏文作「rab tu dbye ba ni rton pa bco brgyad kyis pha rol tu phyin pa drug rab tu dbye bar blta”o/」﹞。何等十八?謂身任持、心任持、善法任持﹝藏文作「rton pa bco brgyad ni/ lus rton pa dav/ sems rton pa dav/ dge ba rton pa dav/」﹞、善任持、菩提任持、悲任持﹝藏文作「bde ”gro la rton pa dav/ byav chub rton pa dav/ sbiv rje rton pa dav﹞、不舍有情任持、舍下劣心任持、無生法忍任持﹝藏文作「sems can yovs su mi gtov ba rton pa dav/ dman pa”i sems yovs su ”dor ba rton pa dav/ mi skye ba”i chos la bzod pa dav/」﹞、善根方便任持、善根圓證任持、善根無盡任持﹝藏文作「dge ba”i phyogs la(依漢譯應作「rtsa ba 」) sbyor ba rton pa dav/ dge ba”i rtsa ba yav dag par bsgrub pa rton pa dav/ dge ba”i rtsa ba mi zad pa rton pa dav/」﹞、無厭倦任持、諸所思事成滿任持、禦衆業任持﹝藏文作「dge ba”i rtsa ba yovs su mi skyo ba rton pa dav/ bsam pa”i don thams cad ”byor ba rton pa dav/ tshogs sdud pa rton pa dav/」﹞、證入大地任持、引發佛性﹝依藏文應作「法」,石經即作「法」﹞任持、建立佛事任持﹝藏文作「la la ”jug pa rton pa dav/ savs rgyas kyi chos yav dag par bsgrub pa rton pa dav/ savs rgyas kyi mdzad pa bsgrub pa rton pa dav/」﹞。

  

  [3] 見《攝論》卷二〈彼入因果分〉第五末、兩《釋》卷第七。

  

  [4] 「爲」字,《金藏》無。

  

  [5] 「他」字,《金藏》有,余缺。

  

  [6] 「施性中現有六波羅蜜多,財施、無畏施、法施所攝故」,藏文作

  

  「yav ji skad du / chos dav zav ziv mi ”jigs tshul du rnam par byed pa na/

  

  pha rol phyin pa drug po dag ni sbyin pa”i bdag bid yin/ źes bwad do」。 

  

  [7] 「是名修行住」,義淨譯作「名修行不住」,兩譯次頌均解「菩薩不

  

  住于事,行于布施」。

  

  [8] 「配釋」二字,《金藏》作「玄記」。

  

  見《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魏菩提流支譯卷上﹞。原文爲:

  

  檀義攝于六︰資生、無畏、法;此中一、二、叁,名爲修行住。

  

  [9] 「法、財」,本論《述記》原引作「財、法」,今改。

  

  [10] 「第」字,《金藏》有,余無。

  

  [11] 即《瑜伽》卷叁十九下。

  

  [12] 「第」字,《金藏》有,余無。

  

  [13] 「律儀戒」,藏文作「sdom pa”i tshul khrims/」。

  

  [14] 「攝善法戒」,藏文作「dge ba”i chos sdud pa”i tshul khrims/」。

  

  [15] 「饒益有情戒」,藏文作「sems can gyi don byed pa”i tshul khrims/」。

  

  [16]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文:

  

  謂于不善能遠離法,防護、受持。由能防護惡不善身、語等業,故名律儀。此即是戒﹝藏文作「mi dge ba rnams las sdom pa yav dag par blavs pa ste/ ”dis lus dav vag sdig pa”i las sdom pas na sdom pa”o/ de bid tshul khrims te/」﹞。

  

  [17] 「欲」字,本論《述記》原引作「顯」,今改。

  

  [18] 《金藏》作「複」,合原文,余作「後」。

  

  [19] 見《攝論‧世親釋》原文:

  

  律儀戒者,是依持戒,爲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藏文作「tshul khrims kyav rab tu gnas pa”i tshul khrims ni sdom pa”i tshul khrims te/ lhag ma gbis po dag gi don gyi gnas yin pa”i phyir te/」﹞。所以者何?住律儀者,便能建立攝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證大菩提﹝藏文作「”di ltar sdom pa gnas pa”i dge ba”i chos sdud pa”i tshul khrims kyis savs rg…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九、廣十勝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