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7]劫名「大波罗蜜多」。
《解深密》、七十八说︰胜解行地,名波罗蜜多[468]。此中复言「初无数劫」,明暖等位唯在初劫。
又四十七、八、九等说「胜解行[469]地」[470]。
《对法》[471]、《摄论》[472]等说,从「坚固心[473]」至「极喜地」,解行地摄[474]。彼[475]复说解行地是初劫,由多理[476]故,四心[477]唯初劫。
《对法》第十一说:持、任、镜、明、依中[478],言满已[479]者,即满心学,非第二劫[480]。如言三劫满已,修相好业。非于劫外方修相好,相好非三劫摄[481],数如上[482]说。
大文上来第一、以十三门分别度讫。
【疏翼】
以上第二广释中,第一以十三门辨释讫。
【论文】
九‧二五一 此十,义类差别无边,恐厌繁文,略示纲要。
【疏翼】
第二广释中,大文第二指不繁文。
【述记‧卷五十六】
大文第二、指不繁文。
「义类无边」者,《解深密》[483]、七十八说「度[484]」;「清净度[485]」;最大、无染、最明盛、不可动、最清净度[486];无尽度[487];威德度[488];因、果、义利度[489]。摄三性等[490],皆如彼经、论说,不能繁述。
【论文】
九‧二五二 十于十地,虽实皆修,而随相增,地地修一。
【疏翼】
第二广释中,大文第三十地修度门。
【述记‧卷五十六】
大文第三、十地修度门。
《十地经》[491]、《摄论》[492]、《显扬》[493]、《瑜伽》等[494],皆言:初地施为「增上」,余度「随力随分」,「非不修习[495]」,乃至十地智为增上,余度非不修习,随力随分,故地地修十[496]。
问︰若第五地修定度者,何故三地名为「发光」?
定障,三地除;成熟,至五地。
【论文】
九‧二五三 虽十地行,有无量门,而皆摄在十到彼岸。
【疏翼】
第二广释中,大文第四以十度摄诸行。
【述记‧卷五十六】
大文第四、以十摄诸行。
六度外更无菩萨学[497]道。即由六度摄一切行等故,所[498]以但说十度,更不说余行,谓十度外无余[499]。
前答「证得转依」[500]等中,有四答︰一、依十地,二、修十行。已如前辨[501]。
【疏翼】
以上第一广因中,第二广释十胜行讫。
--------------------------------------------------------------------------------
[1] 如《对法》卷十二云︰
施等六种各三差别,如其次第,三三所摄﹝藏文作「sbyin pa la sogs pa rnam pa gsum gsum tha dad pas gsum gsum gyis go rims bźin du bsdus par rig par bya”o/」﹞。施三者,谓财施﹝藏文作「zav ziv gi sbyin pa/」﹞、无畏施﹝藏文作「mi ”jigs pa”i sbyin pa/」﹞、法施﹝藏文作「chos kyi sbyin pa/」﹞。
[2] 如《对法》卷十二云︰
谓由十八种任持,以显六波罗蜜多差别﹝藏文作「rab tu dbye ba ni rton pa bco brgyad kyis pha rol tu phyin pa drug rab tu dbye bar blta”o/」﹞。何等十八?谓身任持、心任持、善法任持﹝藏文作「rton pa bco brgyad ni/ lus rton pa dav/ sems rton pa dav/ dge ba rton pa dav/」﹞、善任持、菩提任持、悲任持﹝藏文作「bde ”gro la rton pa dav/ byav chub rton pa dav/ sbiv rje rton pa dav﹞、不舍有情任持、舍下劣心任持、无生法忍任持﹝藏文作「sems can yovs su mi gtov ba rton pa dav/ dman pa”i sems yovs su ”dor ba rton pa dav/ mi skye ba”i chos la bzod pa dav/」﹞、善根方便任持、善根圆证任持、善根无尽任持﹝藏文作「dge ba”i phyogs la(依汉译应作「rtsa ba 」) sbyor ba rton pa dav/ dge ba”i rtsa ba yav dag par bsgrub pa rton pa dav/ dge ba”i rtsa ba mi zad pa rton pa dav/」﹞、无厌倦任持、诸所思事成满任持、御众业任持﹝藏文作「dge ba”i rtsa ba yovs su mi skyo ba rton pa dav/ bsam pa”i don thams cad ”byor ba rton pa dav/ tshogs sdud pa rton pa dav/」﹞、证入大地任持、引发佛性﹝依藏文应作「法」,石经即作「法」﹞任持、建立佛事任持﹝藏文作「la la ”jug pa rton pa dav/ savs rgyas kyi chos yav dag par bsgrub pa rton pa dav/ savs rgyas kyi mdzad pa bsgrub pa rton pa dav/」﹞。
[3] 见《摄论》卷二〈彼入因果分〉第五末、两《释》卷第七。
[4] 「为」字,《金藏》无。
[5] 「他」字,《金藏》有,余缺。
[6] 「施性中现有六波罗蜜多,财施、无畏施、法施所摄故」,藏文作
「yav ji skad du / chos dav zav ziv mi ”jigs tshul du rnam par byed pa na/
pha rol phyin pa drug po dag ni sbyin pa”i bdag bid yin/ źes bwad do」。
[7] 「是名修行住」,义净译作「名修行不住」,两译次颂均解「菩萨不
住于事,行于布施」。
[8] 「配释」二字,《金藏》作「玄记」。
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魏菩提流支译卷上﹞。原文为:
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9] 「法、财」,本论《述记》原引作「财、法」,今改。
[10] 「第」字,《金藏》有,余无。
[11] 即《瑜伽》卷三十九下。
[12] 「第」字,《金藏》有,余无。
[13] 「律仪戒」,藏文作「sdom pa”i tshul khrims/」。
[14] 「摄善法戒」,藏文作「dge ba”i chos sdud pa”i tshul khrims/」。
[15] 「饶益有情戒」,藏文作「sems can gyi don byed pa”i tshul khrims/」。
[16] 《摄论‧无性释》卷七原文:
谓于不善能远离法,防护、受持。由能防护恶不善身、语等业,故名律仪。此即是戒﹝藏文作「mi dge ba rnams las sdom pa yav dag par blavs pa ste/ ”dis lus dav vag sdig pa”i las sdom pas na sdom pa”o/ de bid tshul khrims te/」﹞。
[17] 「欲」字,本论《述记》原引作「显」,今改。
[18] 《金藏》作「复」,合原文,余作「后」。
[19] 见《摄论‧世亲释》原文:
律仪戒者,是依持戒,为欲建立其余二戒,是故安住﹝藏文作「tshul khrims kyav rab tu gnas pa”i tshul khrims ni sdom pa”i tshul khrims te/ lhag ma gbis po dag gi don gyi gnas yin pa”i phyir te/」﹞。所以者何?住律仪者,便能建立摄善法戒。由此修集一切佛法,证大菩提﹝藏文作「”di ltar sdom pa gnas pa”i dge ba”i chos sdud pa”i tshul khrims kyis savs rg…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九、广十胜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