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廣十地▪P4

  ..續本文上一頁

  

  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

  

  [26] 「極」字,《金藏》有,余無。

  

  [27] 原無「極喜」二字。

  

  [28] 《攝論‧世親釋》卷七雲︰

  

  由于此時,初得能辦自他俱利勝堪能故。諸聲聞等,真現觀時,唯得能辦自利堪能,不得他利;故彼不得如是歡喜,同諸菩薩。

  

  [29] 原作「自利利他行」。

  

  [30] 《金藏》作「具」,余作「唯」。

  

  [31] 《十地經論》卷一原文:

  

  成就無上自利利他行,初證聖處多生歡喜,故名歡喜地。

  

  [32] 「此地」二字,原作「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極歡喜住」。「地」字下,

  

  《金藏》有「六」字。

  

  [33] 「地」字,原作「住」。

  

  [34] 「地」字,原作「住」。

  

  [35] 《瑜伽》卷四十七原文:

  

  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極歡喜住﹝藏文作「de ltar na 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rab tu dga” ba la gnas pa ”di ni/」﹞。謂善決定故﹝此前文雲「如此菩薩善決願,亦名發心」。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smon lam win tu rnam par ves pa de ni sems bskyed pa źes bya”o/」﹞;四相發心故﹝藏文作「sems bskyed pa rnam pa bźi dav/」﹞;發起精進、引發正願故﹝藏文作「yav dag pa”i smon lam gyi brtson ”grus brtsams pa mvon par sgrub pa dav/」﹞;淨修住法故﹝藏文作「gnas pa yovs su sbyov ba dav/」﹞;開曉余住故﹝藏文作「de ma yin pa”i gnas pa la yav byav ba dav/」﹞;修治善根故﹝藏文作「savs rgyas mthov ba dav/ dge ba”i rtsa ba sbyavs su dag par byed pa dav/」﹞;受生故;威力故﹝藏文作「skye ba dav/ mthus win tu rnam par ves pa yin te/ de ni mdor bstan pa yin par rig par bya”o/」﹞。

  

  [36] 即指《瑜伽》卷四十七。

  

  [37] 「叁」字,《金藏》有,余無。

  

  [38] 《瑜伽》卷四十七亦續雲︰

  

  若廣宣說,如《十地經‧極喜地》說。彼《十地經》廣所宣說菩薩十地,即是此中菩薩藏攝摩怛理迦,略所宣說菩薩十住。如其次第,從極歡喜住,乃至最上成滿菩薩住,應知﹝藏文作「rgyas par bstan pa ni sa bcu”i mdo las ji skad ”byuv ba bźin no/ sa rab tu dga” ba la gnas pa nas bzuv ste/ sa bcu”i mdo las byav chub sems dpa”i sa bcu gav yin pa de dag ni byav chub sems dpa”i sde snod kyi ma mo bstan pa ”di la byav chub sems dpa”i gnas pa bcu ste/ rab tu dga” ba la gnas pa nas bzuv ste/ gnas pa mchog gi bar du go rims bźin du sbyar bar rig par bya”o/」﹞。此中由能攝持菩薩義故,說名爲地﹝藏文作「de la 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yov su bzuv ba”i don gyis ni sa źes bya”o/」﹞;能爲受用居處故,說名爲住﹝藏文作「lovs spyod pa”i gnas kyi don gyis ni gnas pa źes bya”o/」﹞。

  

  [39] 見《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二〈釋義品〉第四,如雲︰

  

  佛言︰地,名持;持一切百萬阿僧祗功德,亦名生成一切因果,故名地。佛子!舍凡夫行,生在佛家,紹菩薩位,入聖衆中,四魔不倒,有無二邊,平等雙照,大信始滿,習學無生中道、第一義谛觀。上至二地、叁地,乃至第十一地,明觀法門,心心寂滅清流中,一相無相,二身無方,通同佛土,故名歡喜地。……

  

  [40] 「即」字,《金藏》無。

  

  [41] 見本論卷九末,如雲︰

  

  由斯,二地說斷愚及彼粗重︰一、微細誤犯罪: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誤犯叁業。

  

  [42] 「解」字,《金藏》有,余無。

  

  [43] 「二」字,原無。

  

  [44] 《攝論‧世親釋》卷七原作:

  

  由此地中性戒成就﹝藏文作「gav gis de rav bźin gyis tshul khrims can du gyur pa bid yin gyi/」﹞,非如初地思擇護戒﹝藏文作「dav po bźin du so sor brtags pa”i tshul khrims can ni ma yin no/」﹞。性戒成故,諸犯戒垢已極遠離﹝藏文作「des na ”di ltar ”chal ba”i tshul khrims kyi dri ma riv du byed pa”i phyir/ de ni rav gyi tshul khrims can bid yin no/」﹞。

  

  [45] 《金藏》作「尚」,余作「當」。

  

  [46] 「就」字,《金藏》有,余無。

  

  [47] 「叁摩地」,梵文爲「samadhi」;藏文爲「tiv ve ”dzin/」。漢譯爲「等

  

  持」。「叁摩缽底」,梵文爲「samapatti」;藏文爲「sboms par ”jug pa/」。

  

  漢譯爲「等至」。

  

  [48] 見《攝論‧無性釋》卷七,如雲:

  

  謂諸靜慮﹝梵文爲「dhyana」;藏文爲「bsam gtan」。漢譯爲「靜慮」﹞,名等持;諸無色定,說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相;言等至者,正受現前﹝藏文作「yav na tiv ve ”dzin sems rtse gcig pa”i mtshan bid kyi/ mbam par ”jog pa ni sboms par ”jug pa ste/ mvon sum du byed pa”o/」﹞。

  

  [49] 見《述記》卷叁十叁,解論文「遮等引故」時。

  

  如雲︰

  

  言「等引﹝梵文爲「samahita」;藏文爲「mbam par gźag pa/」。漢音譯爲「叁摩哂多」,意譯爲「等引」﹞」者,一、引等,故名等引:謂身心中所有分位安和之性,平等之時,名之爲「等」;此由定力,故此位生,引生等故,名爲「等引」。二、等所引,故名等引:謂在定位身心平等;由前加行入定之時,定勢力製伏沈掉,名之爲「等」;此等引生,在定分位。此在定位定數,從前加行得名,名爲「等引」,等能引故。

  

  其「等持」者,平等持心。「等」但于境轉,名爲「等持」,故通定散。

  

  其「等至」者,亦有二義︰一雲、至等:謂在定定數勢力令身心等,有安和相;至此等位,名爲「等至」。二言、等至:由前加行伏沈掉等能力,至此安和分位,名爲「等至」。此與等引大義少同。

  

  [50] 「陀羅尼」,梵文爲「dharani」;藏文爲「gzuvs/」。

  

  [51] 此說見《瑜伽》卷四十五說。

  

  「法、義、咒、能得忍」,藏文作「chos kyi gzuvs dav/ don gyi gzuvs

  

  dav/ gsav svags kyi gzuvs dav/ byav chub sems dpa” bzod pa ”thob par

  

  byed pa”i gzuvs so/」。

  

  [52] 「忘」字,《金藏》作「妄」。

  

  [53] 《十地經論》卷一中雲:

  

  隨聞思修等,照法顯現故,名明地。

  

  [54] 謂本論卷九末,如雲︰

  

  十于十地雖實皆修,而隨相增,地地修一。

  

  [55] 仍見本論卷九末,如雲︰

  

  由斯,叁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欲貪愚:即是此中能障勝定及修慧者,彼昔多與欲貪俱故,名欲貪愚。今得勝定,及修所成,彼既永斷,欲貪隨伏。此無始來依彼轉故。二、圓滿聞持陀羅尼愚:即是此中能障總持聞思慧者。

  

  [56] 本論卷九末雲︰

  

  四、微細現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第六識俱身見等攝最下品故,不作意緣故,遠隨現行故,說名「微細」。彼障菩提分法,入四地時,便能永斷。彼昔多與第六識中,任運而生執我見等同體起故,說「煩惱」名。今四地中,既得無漏菩提分法,彼更永滅,此我見等,亦…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廣十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