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廣十地▪P5

  ..續本文上一頁永不行。

  

  初二、叁地,行施、戒、修,相同世間;四地修得菩提分法,方名出世,故能永害二身見等。

  

  甯知此與第六識俱?

  

  第七識俱執我見等與無漏道性相違故,八地以去,方永不行。七地以來,猶得現起,與余煩惱爲所依故。此粗、彼細,伏有前、後,故此但與第六相應。「身見等」言,亦攝無始所知障攝定愛、法愛。彼定、法愛,叁地尚增,入四地時,方能永斷。

  

  [57] 《攝論‧世親釋》卷七原作:

  

  由住此故,能燒一切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皆爲灰燼。

  

  [58] 「所」字,原作「能」。

  

  [59] 《十地經論》卷一雲︰

  

  不忘煩惱薪,智火能燒故,名焰地﹝藏文作「ji ltar thos pa la sogs pa”i chos snav bar ”gyur ba”i phyir ”od byed pa ste/ des ma brjed pa”i phyir ro/」﹞。

  

  [60] 見《樞要》卷下,如雲:

  

  叁十七品以九法爲體。遍行一,謂喜受;別境叁,謂念、定、慧;善有四,謂信、進、舍、輕安;色法一,謂道、共無表;喜爲一,謂喜覺支;念爲四,根、力、覺、道各一;定爲八,四神足、根、力、覺、道各一;慧爲九,四念住、根、力、覺支各爲一;道支爲二,謂正見、正思惟。思惟,因中是依慧尋,佛果唯慧。

  

  [61] 「工」字,《述記》原引作「書」,今改。

  

  [62] 《攝論‧世親釋》卷七原作:

  

  何故五地名極難勝﹝藏文作「ci”i phyir lva pa la win tu sbyavs dka” ba źes bya źe na/」﹞?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無分別,知諸世間工論等智是有分別,此二相違,應修令合﹝藏文作「gav gis de bden par wes pa”i rnam par mi rtog pa dav/ ”jig rten pa”i bzo dav bstan bcos la sogs pa rnam par rtog pa dav bcas pa kun tu sgrub par byed pa na/」﹞,能合難合令相應故,名極難勝﹝藏文作「de dag ”gal bas win tu dka” ba dav/ de gbis ”gal ba yav mvon par sgrub par byed pa ni sdug bsval bar win tu sbyav dka” ba źes bya”o/」﹞。

  

  [63] 「互相違反」,原作「更分相違」。

  

  [64] 「其」字,《述記》原引作「共」,今改。

  

  [65] 《攝論‧無性釋》卷七,如雲:

  

  真俗谛智更分相違,難可引發,令其相應。此能和合,令不相違﹝藏文作「kun rdzob dav don dam pa”i bden pa la mkhas pa mi mthun pa gbis kyis bsgrub par dka” ba”i phyir ro/」﹞。

  

  [66] 見《述記》卷二十九。如解論文「彼緣無垢異熟識等,起平等性智」

  

  雲︰

  

  此第叁智緣何法境?于佛地時,「緣無垢識等」,即緣無垢第八淨識一切有爲,及真如,故言「等」。菩薩見修道位,「緣異熟識」,及真如故。

  

  問︰若許菩薩亦緣真如,即第七識一心之中,雙緣真、俗,有漏、無漏二境界失?答︰若在真見道,及一切緣真如無分別智,此第七識一向緣如,不緣第八,唯理觀故。其相見道及修道中,後得智品平等性智,或唯緣第八,或亦緣似真如。其實,唯有爲,通有漏、無漏爲境,由第六識引生別故。今此總言「緣﹝無垢﹞異熟﹝識﹞等」,「等」真如等,故以後得智不親緣真如,不名真俗雙行,至五地中,合此難合,合令相應,故亦無妨。

  

  又解︰若在佛果,此平等智雙緣真俗。若在十地,唯緣異熟,未能緣如。無如前失。此亦不然。十平等中,許緣真如。《佛地論》中,第五卷說初地即得,故知因中亦緣真俗,前解爲勝。或第八未舍名,得言緣賴耶。性未離故,故複言「等」。即是「識」字及一「等」字,通在「無垢」及「異熟識」,此解難知。既無能藏,藏義應暫舍。

  

  [67] 「等」,取《攝論‧無性釋》,兩《釋》同在卷七。如無性雲︰

  

  言「現前」者﹝藏文作「gav gi phyir drug pa la mvon du gyur pa źes bya źe na/」﹞,最勝般若到彼岸住,現在前故。謂此地中,證緣起住緣起智力令無分別最勝般若到彼岸住,自在現前,知一切法無染無淨﹝藏文作「”di ltar des rten civ ”brel bar ”byuv ba wes pa la gnas par gyur pa na/ de nas de rnam par mi rtog pa la gnas pa”i ye wes kyi stobs kyis w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źes bya bas kun nas bon movs pa”i chos ma yin rnam par dag pa”i chos kyav ma yin/」﹞。

  

  [68] 《十地經論》卷一原作:

  

  般若波羅蜜多行有間,大智現前,故名現前地﹝藏文作「w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la gnas pa mvon du byed de/ bar chad dav bcas par mav du mvon du byed pa”i phyir mvon du gyur te/」﹞。

  

  [69] 「于」字,《金藏》誤作「初」。

  

  [70] 見《攝論‧世親釋》卷七﹝《攝論‧無性釋》亦同卷七﹞。如世親雲:

  

  何故七地名爲遠行?謂此地中,于功用行得至究竟。雖一切相不能動搖,而于無相,猶名有行﹝藏文作「ci”i phyir sa bdun pa la riv du sov ba źes bya źe na/ ”di ni sbyor ba las byuv ba”i spyod pa de”i mthar ”gro bar ”gyur ba yin pa dav/ gav gi phyir mtshan ma thams cad kyis mi bskyad pas mvon par ”du byed pa dav bcas par gyur ro/」﹞。

  

  [71] 《十地經論》卷一原作:

  

  善修無相行功用究竟,能過世間二乘出世間道故,名遠行地﹝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 gnas par sbyor ba”i mthar phyin par ”gro ba”i phyir dav/ ”jig rten pa dav/ ”jig rten las ”das pa”i lam dman pa las win tu ”da” ba”i phyir riv du sov ba”o/」﹞。

  

  [72] 「即」字,《金藏》作「則」。

  

  [73] 「如是」,《金藏》作「治」。

  

  [74] 「有」字,原文無。

  

  [75] 「加」字,原文無。

  

  [76] 「此地」二字,原作「彼」。

  

  [77] 「作」字,《述記》原引作「依」,今改。

  

  [78] 原無「也」字。

  

  《攝論‧無性釋》卷七原作:

  

  言不動者,謂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動彼心故﹝藏文作「mi g·yo ba bid ni mtshan ma thams cad dav mvon par ”du byed pa thams cad kyis sa de la g·yos par mi nus pa”i phyir ro/」﹞。第七地中,雖一切相所不能動,不現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藏文作「sa bdun pa la yav kun tu mi spyod pas mtshan ma thams cad kyis mi g·yos par ”dod mod kyi/ mvon par ”du byed pa med civ rav gi vav gis ma yin la/」﹞,猶有煩惱。第八地中,任運而轉,不作加行,無功用故﹝藏文作「brgyad pa la ni bsgrim mi dgos par rav gi vav gis ”jug pas/」﹞,亦無煩惱。是名七、八二地差別也﹝藏文作「”di ni khyad par ro/」﹞。

  

  [79] 「報」字,《金藏》誤作「根」。

  

  [80] 「無相無間,故名不動」,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 kho na ste/ rav

  

  gi vav gis mtshan ma mi ”byuv bas mi g&#…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八、廣十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