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如《顯揚》卷十七雲︰
當知此智真證覺分,非方便位。亦是六種清淨智相︰所謂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此智無分別故,但隨所作,建立六智相。不由行差別,建立六種應知。
[82] 智周《演秘》雲︰
「叁心相見」非安立故。故不得以「非安立因」以證叁心非真見道。
如理《義演》雲︰
以叁心相見道是非安立故,故不得將「非安立因」證于叁心非真見道,但可以「非安立因」證十六心非真見道。
[83] 《顯揚》卷十七〈成現觀品〉次文續雲︰
在此現觀位中,諸菩薩由先修習勝資糧力故,于自他相續苦中,起五種平等心︰謂粗重平等心、無我平等心、斷精進平等心、一切菩薩現觀平等心。
又雲︰
當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廣大阿世耶﹝「阿世耶」,梵文爲「awaya」;藏文爲「bsam pa/」﹞。于遍計所執性無所得故;于有漏、無漏二性,過失、功德亦無所得,由無分別故。
[84] 「後者」二字,《金藏》有,余無。
[85] 相見道或自證見分。
[86] 謂不及前親證唯識性,觀照真如。
[87] 《瑜伽》卷五十五末雲︰
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即不分別二取諸法而緣故,是無分別。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又前智于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更不複起。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斷道。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由世間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永害隨眠;是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
[88] 「智攝」二字,《金藏》及余本缺。
[89] 本論卷十簡別雲︰
《集論》等說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淺境說,非說一切。謂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後叁通無漏攝。佛成就者雖皆無漏,而非二乘所知攝。
[90] 如《佛地經論》卷叁雲︰
如是所說四智相應心品,爲有相分、見分等耶?定有見分照所照境,有自證分通照見分,證自證分,證自證分照自證分,故亦定有。若無如是叁分差別,應無所緣,應不名智!相分不定。有義:真實無漏智品,無障礙故,親照前境,無逐心變似前境相。以無漏心說名無相,無分別故,又說緣境不思議故。
彼中叁說均許爲智,非無見分等叁,只有無相分爲不同耳。即如《疏》
說「有相見」或「無相見」等。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下,解「見道位」,第二十八頌末句曾雲︰
即斷所取、能取執著隨眠,心亦安住自心法性。
[91] 《瑜伽》卷五十五末雲:
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
[92] 《佛地經論》卷叁,說叁師,其中第二師,有部分文雲「無執計故,
言無能取、所取等相」,但「非無似境緣照義用」,與此中第二師實異。
[93] 「思惟」,藏文作「yid la byed pa/」。
[94] 《瑜伽》卷七十一雲︰
問︰若思惟真如,即觀真如耶?設觀真如﹝藏文作「de bźin bid mthov bar ”gyur ba gav yin pa de/」﹞,即思惟真如耶?答︰應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觀真如,謂以分別所攝如理作意思惟真如﹝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s bsdus pa”i yid la byed pas de bźin bid yid la byed pa na/」﹞,但見真如相,不見實真如﹝藏文作「ji srid du ma rtogs kyi bar du de bźin bid kyi mtshan ma ni mthov bar ”gyur/ de bźin bid mthov bar mi ”gyur źiv/」﹞,乃至未至正通達位,及通達後,作意思惟,安立真如﹝藏文作「rtogs par mi ”gyur ba”i bar dav/ rtogs par ”gyur na yav de”i ”og tu rnam par gźag pa”i de bźin bid yid la byed pa”o/」﹞。有觀真如,非思惟真如,謂通達真如時,由勝義故思惟無﹝漢譯作「其」,今改﹞相﹝藏文作「de bźin bid rtogs par byed pa”i tshe na don dam par mtshan ma med pa yid la byed pa”o/」﹞。有思惟真如,亦觀真如,謂通達後,相續思惟非安立真如﹝藏文作「rtogs pa”i ”og tu rnam par ma bźag pa”i de bźin bid rgyun du yid la byed pa”o/」﹞。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觀真如,謂離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諸相﹝藏文作「rigs pas bskyed pa med pa”i yid la byed pas mtshan ma yid la byed pa”o/」﹞。
問︰若思惟相,即觀其相耶?設觀其相,即思惟其相耶?有思惟相,不觀其相,謂前第二句。有觀其相,不思惟相,謂前初句。﹝漢藏兩譯初及第二例﹞有思惟相,亦觀其相,謂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觀其相;謂前第叁句﹝漢藏兩譯第叁及第四例﹞。
[95] 如《佛地經》卷六〈妙觀察智品〉雲︰
又如世界,大小輪山之所圍繞。如是如來妙觀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圍繞。
《佛地經論》卷六解雲︰
如是如來妙觀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斷世間一切疑惑。自共相愚,是疑惑因。知自共相,無此愚故,自無疑惑,能斷他疑。大圓鏡智永離二障,不愚一切自相、共相,能生此智,攝護此智,故名「圍繞」。鏡智雖能知一切自相、共相,無分別故,不能爲他說法斷疑。此智能知,有分別故,能爲一切說法斷疑。
如《攝論‧無性釋》卷九〈彼果智分〉第十一雲︰
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種︰一、由清淨: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
又前文雲︰
複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叁、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
[96] 如《佛地經論》卷叁雲︰
若無漏心全無相分,諸佛不應現身、土等種種影像。如是,則違處處經論。轉色蘊依,不得色者,轉四蘊依,應無識等!則成大過。
卷七又雲︰
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滅一切障,善根勢力量無邊故,所得色身充滿法界,遍實淨土。大圓鏡智相應淨識所變身、土無限量故。諸佛識變同處、同時,其相相似,不相障礙,盡未來際無間無斷。依此能令諸佛受用廣大喜樂,是故說名受用身土。
《攝論‧無性釋》卷九〈彼果智分〉第十一又雲︰
複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四、由現化變易引攝大衆,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
[97] 如《攝論‧無性釋》卷九〈彼果智分〉第十一,說「法身由五自在
而得自在」中雲︰
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
[98] 《金藏》作「既」,余作「即」。
[99] 如遍計所執自性。
[100] 即出真、相差別訖。
[101] 「五」字,《金藏》有,余缺。此下依次爲:五十八、五十九。
[102] 「五」字,本論《述記》原作「九」,今改。
[103] 窺基〈六現觀章〉已佚,慧沼《義林章補缺》卷六〈見道章〉第
九:「諸門相相攝略有五種」,其中第一,即「與六現觀相攝」;第二「與十現觀相攝」;第叁「與七地相攝」;第四「與九地相攝」;第五「與十叁住相攝」。或慧沼所列五門,即本六現觀章。今只得依之。
[104] 「揚」字,《金藏》無。
[105] 如《對法》卷十叁雲︰
建立現觀略有十種︰謂法現觀﹝藏文作「chos mvon rtogs/」﹞、義現觀﹝藏文作「don mvon rtogs/」﹞、真現觀﹝藏文作「de kho na mvon rtogs/」﹞、後現觀﹝藏文作「rjes la mvon rtogs/」﹞、寶現觀﹝藏文作「don mchog mvon rtogs/」﹞、不行現觀﹝藏文作「kun mi ”byuv ba spyod pa”i mvon rtogs/」﹞、究竟現觀﹝藏文作「mthar thug mvon rtogs/」﹞、聲聞現觀﹝藏文作「ban thos kyi mvon rtogs/」﹞、獨覺現觀﹝藏文作「rkyen gcig gyis rtogs pa”i mvon rtogs/」﹞、菩薩現觀﹝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mvon rtogs/」﹞。
「法現觀」者,謂于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清信、勝解,隨信而行﹝藏文作「gav b…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