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如《显扬》卷十七云︰
当知此智真证觉分,非方便位。亦是六种清净智相︰所谓法智、种类智、苦智、集智、灭智、道智相。此智无分别故,但随所作,建立六智相。不由行差别,建立六种应知。
[82] 智周《演秘》云︰
「三心相见」非安立故。故不得以「非安立因」以证三心非真见道。
如理《义演》云︰
以三心相见道是非安立故,故不得将「非安立因」证于三心非真见道,但可以「非安立因」证十六心非真见道。
[83] 《显扬》卷十七〈成现观品〉次文续云︰
在此现观位中,诸菩萨由先修习胜资粮力故,于自他相续苦中,起五种平等心︰谓粗重平等心、无我平等心、断精进平等心、一切菩萨现观平等心。
又云︰
当知此平等心性,即是大我阿世耶及广大阿世耶﹝「阿世耶」,梵文为「awaya」;藏文为「bsam pa/」﹞。于遍计所执性无所得故;于有漏、无漏二性,过失、功德亦无所得,由无分别故。
[84] 「后者」二字,《金藏》有,余无。
[85] 相见道或自证见分。
[86] 谓不及前亲证唯识性,观照真如。
[87] 《瑜伽》卷五十五末云︰
此中前智遣假法缘故,即不分别二取诸法而缘故,是无分别。后智随逐假法缘故,是有分别。又前智于依止中,能断见断烦恼随眠。后智思惟所缘故,令彼所断更不复起。又前智能进趣修道中出世断道,第二智能进趣世出世断道。无有纯世间道能永害随眠──由世间道是曾习故,相执所引故;如相执所引,如是亦不能永害随眠;是故彼道无有永害诸随眠义。
[88] 「智摄」二字,《金藏》及余本缺。
[89] 本论卷十简别云︰
《集论》等说十五界等唯有漏者,彼依二乘粗浅境说,非说一切。谓余成就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佛成就者虽皆无漏,而非二乘所知摄。
[90]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如是所说四智相应心品,为有相分、见分等耶?定有见分照所照境,有自证分通照见分,证自证分,证自证分照自证分,故亦定有。若无如是三分差别,应无所缘,应不名智!相分不定。有义:真实无漏智品,无障碍故,亲照前境,无逐心变似前境相。以无漏心说名无相,无分别故,又说缘境不思议故。
彼中三说均许为智,非无见分等三,只有无相分为不同耳。即如《疏》
说「有相见」或「无相见」等。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下,解「见道位」,第二十八颂末句曾云︰
即断所取、能取执着随眠,心亦安住自心法性。
[91] 《瑜伽》卷五十五末云:
后智,随逐假法缘故,是有分别。
[92] 《佛地经论》卷三,说三师,其中第二师,有部分文云「无执计故,
言无能取、所取等相」,但「非无似境缘照义用」,与此中第二师实异。
[93] 「思惟」,藏文作「yid la byed pa/」。
[94] 《瑜伽》卷七十一云︰
问︰若思惟真如,即观真如耶?设观真如﹝藏文作「de bźin bid mthov bar ”gyur ba gav yin pa de/」﹞,即思惟真如耶?答︰应作四句︰有思惟真如,非观真如,谓以分别所摄如理作意思惟真如﹝藏文作「rnam par rtog pas bsdus pa”i yid la byed pas de bźin bid yid la byed pa na/」﹞,但见真如相,不见实真如﹝藏文作「ji srid du ma rtogs kyi bar du de bźin bid kyi mtshan ma ni mthov bar ”gyur/ de bźin bid mthov bar mi ”gyur źiv/」﹞,乃至未至正通达位,及通达后,作意思惟,安立真如﹝藏文作「rtogs par mi ”gyur ba”i bar dav/ rtogs par ”gyur na yav de”i ”og tu rnam par gźag pa”i de bźin bid yid la byed pa”o/」﹞。有观真如,非思惟真如,谓通达真如时,由胜义故思惟无﹝汉译作「其」,今改﹞相﹝藏文作「de bźin bid rtogs par byed pa”i tshe na don dam par mtshan ma med pa yid la byed pa”o/」﹞。有思惟真如,亦观真如,谓通达后,相续思惟非安立真如﹝藏文作「rtogs pa”i ”og tu rnam par ma bźag pa”i de bźin bid rgyun du yid la byed pa”o/」﹞。有不思惟真如,亦不观真如,谓离如理所引作意思惟诸相﹝藏文作「rigs pas bskyed pa med pa”i yid la byed pas mtshan ma yid la byed pa”o/」﹞。
问︰若思惟相,即观其相耶?设观其相,即思惟其相耶?有思惟相,不观其相,谓前第二句。有观其相,不思惟相,谓前初句。﹝汉藏两译初及第二例﹞有思惟相,亦观其相,谓前第四句;有非思惟相,亦非观其相;谓前第三句﹝汉藏两译第三及第四例﹞。
[95] 如《佛地经》卷六〈妙观察智品〉云︰
又如世界,大小轮山之所围绕。如是如来妙观察智,不愚一切自相、共相之所围绕。
《佛地经论》卷六解云︰
如是如来妙观察智,遍知一切自相、共相,能断世间一切疑惑。自共相愚,是疑惑因。知自共相,无此愚故,自无疑惑,能断他疑。大圆镜智永离二障,不愚一切自相、共相,能生此智,摄护此智,故名「围绕」。镜智虽能知一切自相、共相,无分别故,不能为他说法断疑。此智能知,有分别故,能为一切说法断疑。
如《摄论‧无性释》卷九〈彼果智分〉第十一云︰
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赖耶识得法身故。……五、由言说:谓转一切见、闻、觉、知言说戏论,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辩说智自在故。
又前文云︰
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三、由辩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
[96] 如《佛地经论》卷三云︰
若无漏心全无相分,诸佛不应现身、土等种种影像。如是,则违处处经论。转色蕴依,不得色者,转四蕴依,应无识等!则成大过。
卷七又云︰
金刚喻定现在前时,灭一切障,善根势力量无边故,所得色身充满法界,遍实净土。大圆镜智相应净识所变身、土无限量故。诸佛识变同处、同时,其相相似,不相障碍,尽未来际无间无断。依此能令诸佛受用广大喜乐,是故说名受用身土。
《摄论‧无性释》卷九〈彼果智分〉第十一又云︰
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一、由佛土:自身相好,无边音声,无见顶相自在,由转色蕴依故……。四、由现化变易引摄大众,引摄白法自在,由转行蕴依故。
[97] 如《摄论‧无性释》卷九〈彼果智分〉第十一,说「法身由五自在
而得自在」中云︰
二、由无罪无量广大乐住自在,由转受蕴依故……。五、由圆镜平等观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转识蕴依故。
[98] 《金藏》作「既」,余作「即」。
[99] 如遍计所执自性。
[100] 即出真、相差别讫。
[101] 「五」字,《金藏》有,余缺。此下依次为:五十八、五十九。
[102] 「五」字,本论《述记》原作「九」,今改。
[103] 窥基〈六现观章〉已佚,慧沼《义林章补缺》卷六〈见道章〉第
九:「诸门相相摄略有五种」,其中第一,即「与六现观相摄」;第二「与十现观相摄」;第三「与七地相摄」;第四「与九地相摄」;第五「与十三住相摄」。或慧沼所列五门,即本六现观章。今只得依之。
[104] 「扬」字,《金藏》无。
[105] 如《对法》卷十三云︰
建立现观略有十种︰谓法现观﹝藏文作「chos mvon rtogs/」﹞、义现观﹝藏文作「don mvon rtogs/」﹞、真现观﹝藏文作「de kho na mvon rtogs/」﹞、后现观﹝藏文作「rjes la mvon rtogs/」﹞、宝现观﹝藏文作「don mchog mvon rtogs/」﹞、不行现观﹝藏文作「kun mi ”byuv ba spyod pa”i mvon rtogs/」﹞、究竟现观﹝藏文作「mthar thug mvon rtogs/」﹞、声闻现观﹝藏文作「ban thos kyi mvon rtogs/」﹞、独觉现观﹝藏文作「rkyen gcig gyis rtogs pa”i mvon rtogs/」﹞、菩萨现观﹝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mvon rtogs/」﹞。
「法现观」者,谓于诸谛增上法中,已得上品清信、胜解,随信而行﹝藏文作「gav b…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