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thug pa”i mvon par rtogs pa/」﹞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現觀者,終不複能犯于五處﹝藏文作「gnas lva la spyod mi srid pa」。《顯揚》作「五種犯處」﹞,亦不複能,乃至故斷諸傍生命、不與而取、行非梵行習淫欲法﹝藏文作「mi tshavs par spyod pa ”khrig pa”i chos la brten pa dav/」﹞、知而妄語、蓄積財寶諸妙欲具而受用之﹝藏文作「gsog ”jog gi lovs spyod kyis ”dod pa rnams la lovs spyod pa dav/」﹞,亦不怖畏不可記事﹝藏文作「luv du bstan pa”i dvos po dag gis mi(德格版原缺) skrag pa dav/」﹞,亦不妄計所有苦樂──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非他爲因而生﹝藏文作「bde ba dav sdug bsval rav gi byas pa”am/ gźan gyis byas pa”am/ rav dav gźan gyis byas par yid ches pa dav/ bde ba dav sdug bsval rav gis kyav ma byas/ gźan gyis kyav ma byas par rgyu med pa las byuv bar yid ches mi srid pa yin te」。藏文意爲「不妄信苦樂由自作,或由他作,或由自他俱作;亦不妄信苦樂非依自、非依他,無因而生。」藏文較佳﹞,如是等類,當知是名諸現觀﹝標﹞相﹝藏文「rtags」。漢譯有時作「相見」﹞。
[108]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六。
[109] 《攝論》與《對法》卷十叁中有十一種,已略對比。
《雜集論述記》卷二十七雲︰
現觀十一種中與《攝論》﹝兩《釋》卷﹞第六,次第、名字不同。此中增眷屬,彼處無處;此少彼「斷煩惱﹝習﹞」,彼第六、七總名「清淨差別」,與修治佛土﹝即「淨佛土」﹞一處明故;此以少淨﹝如雲「建立差別者,謂善修治佛淨土故」﹞,因中未足,在果方圓,「斷煩惱習」在果差別;彼明清淨有二︰所治淨、所修淨,二體別故,不論眷屬﹝無「眷屬差別」。只「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別」與《雜集》中第四「誓願差別」相似,但亦因果有別﹞;此中「勝生」別名「生﹝差﹞別」、「生如來家故」,此中「生差別」,彼雲「受生差別」,意不相違。
[110] 原有〈六現觀章〉已佚。如理《義演》雲︰
「義」者,謂能觀心上無常義;「事」者,觀心同時俱有之法,同一事業故;「所緣」者,謂四谛非安立等。﹝以上靈泰《抄》文同,蓋出一源。﹞謂此等法義,如〈六現觀章〉廣明,故雲︰「如別抄說」。
《了義燈》卷十九雲︰
此思等六,出體有四︰一、克性,二、據勝,叁、相應,四、眷屬。如思現觀等說是慧者﹝如五十五雲︰「此則于諸谛中決定智慧,及彼因、彼相應、彼共有法、爲體」﹞,即克性體;及﹝七十一雲:﹞「俱行菩提﹝分﹞法」即後二體。五十五雲「﹝雲何名初現觀?謂于諸谛﹞決定思惟」者,「思惟」即「思」,據勝出體。
《略纂》卷二十九解《瑜伽》卷五十五文雲︰
法師雲「于諸谛中,決定智慧」,謂思現觀;「及彼因」者,謂有漏見道以前信;「彼相應」者,謂無漏信;「彼共有」者,謂戒現觀。
若作此釋,攝現觀不盡。又此中文,「及彼因」者,即于谛決定之因,豈無無漏信因耶?若爾,「彼共有」,是誰之彼耶?
今別解雲︰「決定智慧」即是﹝現觀﹞智谛,及﹝現觀﹞邊智﹝谛﹞、究竟現觀等叁種,皆緣谛生故。「及彼因」者,即思現觀,是智谛﹝現觀﹞之因故。若如勝軍,即此以爲苦法忍之正因等,護法、護月等合之釋,准知。「彼相應」,謂無漏信觀,皆是心所法故。信﹝原作「依」,今改﹞等,故名曰相應,據無漏勝者,隱有漏信而不論。「共有法」者,即戒現觀,此但名彼共有因故。
若爾,何故先說﹝現觀﹞智谛﹝現觀﹞等耶?
此中初問「谛現觀有幾﹝種﹞」,今正答谛之現觀︰謂﹝現觀﹞智谛﹝現觀﹞及﹝現觀﹞邊﹝智谛現觀﹞、究竟﹝現觀﹞等。余非正現觀。若是思現觀,「因」故,名現觀;信從「相應」,得名現觀;戒是「共有」等,名現觀。非正現觀故,今不次、越次而答,以初正出現觀體故,如余處﹝卷七十一、卷十末等﹞文。
先明思信等者,此位,地分齊,故不同也。此中六現觀,如下文自當廣辨。與《對法》第十叁「十現觀」相收,故下論雲︰「﹝雲何名爲第二現觀?﹞謂叁寶所、叁種淨信。由于寶義,已決定故,及聞所成決定智慧」等。若據實,此信通漏、無漏。此中但據無漏勝者爲言,何以知者?以有漏中說聞、思故。思慧前初緣教,必先聞慧故,此中隱有漏論聞慧也。
若爾,聞慧何不別立也?
義曰︰若據初緣谛寶,要信爲導首,即信用增者,以簡擇法爲勝,即思慧勝故。准據信及與思、聞慧,即信中攝。修慧通有漏、無漏,勝者是﹝現觀﹞智谛﹝現觀﹞等收。有漏如何?如聞慧說,用非增故,亦在信中收,此未見文。聞慧,信中收,此文爲證也。即以聞、信二法爲體。然信義初增,聞從信說。
此中﹝現觀﹞智谛﹝現觀﹞等,唯約見道初得爲論。然下文亦有勝道等至無學位,總名究竟觀。﹝原作「于現法中,一切煩惱永斷決定故,于當來世,一切依事永滅決定故,名究竟現觀。」﹞
「別抄」卷五中雲︰
問︰六與十種,如何相攝?
解雲︰六中,思﹝原作「慧」,今改﹞觀,攝十中法義二種。彼思現觀,雖言思相應慧爲性,此約方便爲名。據實,即以決擇分善爲性。或思﹝現觀﹞不攝義現觀。以唯決擇分故,前釋爲勝。
六中,信﹝現﹞觀,彼十中寶現觀也,彼舉所信,故作是說;六中,戒觀攝十中不行;六中,智谛現觀,攝十中真全、後一分,以六中第四、五以後得爲其性故;六中,第五唯攝後﹝十﹞中緣安立谛一分義,並能攝後世俗智;六中,究竟攝十中四究竟,一名六、十同有。若聲聞有,名聲聞;獨覺,菩薩﹝有﹞,准此應知。
問︰幾有漏?幾無漏?
解雲︰六中思,十中法、義,克性有漏;以是地前故,各據所生無漏方便相從,亦通無漏。六中信、十中寶,通漏、無漏,以彼信通二種故。六中戒、十中不行,唯無漏,以用聖所愛戒爲性故。六中智谛、十中真觀,一向無漏,根本、後得二爲體故。六中邊觀、十中後觀,通漏、無漏;緣安立谛邊,無漏所攝;通世俗智,故攝有漏。六中究竟、十中究竟及聲聞等叁,通漏、無漏,以用前五及以前七爲其性故。別別行相不及于思種種思惟觀察等也。
《了義燈》卷十九雲︰
釋名者,如思現觀是鄰近釋。如四念住,體實是慧,由與念俱,名爲「念住」。忍現觀,亦爾。
又雲︰
信、戒,釋名者,或亦有財。雖體非觀,能助現觀故。或依主釋,助現觀之信、戒,令觀明淨,名信、戒現觀。或如「念住」,亦是鄰近。
[111] 即思現觀。
[112] 如《瑜伽》卷七十一雲︰
初唯喜俱行,余通喜、樂、舍俱行。
[113] 《瑜伽》卷五十一說:
上品思所成慧爲自性。
「思所成慧」,梵文爲「awaya」;藏文爲「bsam pa/」。漢譯作「思」或「意樂」。
[114] 見《顯揚》卷十七〈成現觀品〉。
[115] 「觀」字下,《金藏》有「道」字。
[116] 《瑜伽》卷七十一原文爲:
問︰無邊際智﹝藏文作「wes pa mtha” yas pa/」﹞及順決擇分善根,何現觀攝?答︰非諸現觀攝,但是現觀等流。
[117] 《瑜伽》卷七十一雲︰
緣叁寶境上品──世間、出世間──清淨信爲自性。
[118] 《瑜伽》卷七十一雲︰
信現觀由意樂故,于叁寶中,能生不動勝解爲業、正行清淨爲業,一分能往善趣爲業。
[119] 本論卷一雲︰
表既實無,無表甯實?然依思願善惡分限,假立無表,理亦無違。謂此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語、惡現行思立,故是假有。
[120] 「等」,取《顯揚》卷十七〈成現觀品〉。
[121] 「緣非安立谛境慧爲自性」,藏文作「rnam par ma bźag pa”i bden pa
la dmigs pa”i wes rab kyi vo bo dav/」。
[122] 如前屢引《瑜伽》卷五十五雲︰
從世間順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能除軟品見道所斷煩惱粗重;從此無間,第二內遣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中品見道所斷煩惱粗重;從此無間,第叁遍遣一切有情諸法假法緣心生,能除一切見道所斷煩惱粗重。
又雲︰
即前叁心並止觀品,能證見斷煩惱寂滅,能得永滅一切煩惱及所依事,出世間道,是名現觀智谛現觀。
[123] 「等」,取《顯揚》卷十七〈成現觀品〉。
[124] 《瑜伽》卷五十五雲︰
何等名爲出世盡智?謂若智于盡、無分別智﹝藏文作「de la ”jig rten las ”das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