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P13

  ..续本文上一页 thug pa”i mvon par rtogs pa/」﹞有何相?答︰若有成就究竟现观者,终不复能犯于五处﹝藏文作「gnas lva la spyod mi srid pa」。《显扬》作「五种犯处」﹞,亦不复能,乃至故断诸傍生命、不与而取、行非梵行习淫欲法﹝藏文作「mi tshavs par spyod pa ”khrig pa”i chos la brten pa dav/」﹞、知而妄语、蓄积财宝诸妙欲具而受用之﹝藏文作「gsog ”jog gi lovs spyod kyis ”dod pa rnams la lovs spyod pa dav/」﹞,亦不怖畏不可记事﹝藏文作「luv du bstan pa”i dvos po dag gis mi(德格版原缺) skrag pa dav/」﹞,亦不妄计所有苦乐──自作、他作、自他俱作、非自非他为因而生﹝藏文作「bde ba dav sdug bsval rav gi byas pa”am/ gźan gyis byas pa”am/ rav dav gźan gyis byas par yid ches pa dav/ bde ba dav sdug bsval rav gis kyav ma byas/ gźan gyis kyav ma byas par rgyu med pa las byuv bar yid ches mi srid pa yin te」。藏文意为「不妄信苦乐由自作,或由他作,或由自他俱作;亦不妄信苦乐非依自、非依他,无因而生。」藏文较佳﹞,如是等类,当知是名诸现观﹝标﹞相﹝藏文「rtags」。汉译有时作「相见」﹞。

  

  [108]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六。

  

  [109] 《摄论》与《对法》卷十三中有十一种,已略对比。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云︰

  

  现观十一种中与《摄论》﹝两《释》卷﹞第六,次第、名字不同。此中增眷属,彼处无处;此少彼「断烦恼﹝习﹞」,彼第六、七总名「清净差别」,与修治佛土﹝即「净佛土」﹞一处明故;此以少净﹝如云「建立差别者,谓善修治佛净土故」﹞,因中未足,在果方圆,「断烦恼习」在果差别;彼明清净有二︰所治净、所修净,二体别故,不论眷属﹝无「眷属差别」。只「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与《杂集》中第四「誓愿差别」相似,但亦因果有别﹞;此中「胜生」别名「生﹝差﹞别」、「生如来家故」,此中「生差别」,彼云「受生差别」,意不相违。

  

  [110] 原有〈六现观章〉已佚。如理《义演》云︰

  

  「义」者,谓能观心上无常义;「事」者,观心同时俱有之法,同一事业故;「所缘」者,谓四谛非安立等。﹝以上灵泰《抄》文同,盖出一源。﹞谓此等法义,如〈六现观章〉广明,故云︰「如别抄说」。

  

  《了义灯》卷十九云︰

  

  此思等六,出体有四︰一、克性,二、据胜,三、相应,四、眷属。如思现观等说是慧者﹝如五十五云︰「此则于诸谛中决定智慧,及彼因、彼相应、彼共有法、为体」﹞,即克性体;及﹝七十一云:﹞「俱行菩提﹝分﹞法」即后二体。五十五云「﹝云何名初现观?谓于诸谛﹞决定思惟」者,「思惟」即「思」,据胜出体。

  

  《略纂》卷二十九解《瑜伽》卷五十五文云︰

  

  法师云「于诸谛中,决定智慧」,谓思现观;「及彼因」者,谓有漏见道以前信;「彼相应」者,谓无漏信;「彼共有」者,谓戒现观。

  

  若作此释,摄现观不尽。又此中文,「及彼因」者,即于谛决定之因,岂无无漏信因耶?若尔,「彼共有」,是谁之彼耶?

  

  今别解云︰「决定智慧」即是﹝现观﹞智谛,及﹝现观﹞边智﹝谛﹞、究竟现观等三种,皆缘谛生故。「及彼因」者,即思现观,是智谛﹝现观﹞之因故。若如胜军,即此以为苦法忍之正因等,护法、护月等合之释,准知。「彼相应」,谓无漏信观,皆是心所法故。信﹝原作「依」,今改﹞等,故名曰相应,据无漏胜者,隐有漏信而不论。「共有法」者,即戒现观,此但名彼共有因故。

  

  若尔,何故先说﹝现观﹞智谛﹝现观﹞等耶?

  

  此中初问「谛现观有几﹝种﹞」,今正答谛之现观︰谓﹝现观﹞智谛﹝现观﹞及﹝现观﹞边﹝智谛现观﹞、究竟﹝现观﹞等。余非正现观。若是思现观,「因」故,名现观;信从「相应」,得名现观;戒是「共有」等,名现观。非正现观故,今不次、越次而答,以初正出现观体故,如余处﹝卷七十一、卷十末等﹞文。

  

  先明思信等者,此位,地分齐,故不同也。此中六现观,如下文自当广辨。与《对法》第十三「十现观」相收,故下论云︰「﹝云何名为第二现观?﹞谓三宝所、三种净信。由于宝义,已决定故,及闻所成决定智慧」等。若据实,此信通漏、无漏。此中但据无漏胜者为言,何以知者?以有漏中说闻、思故。思慧前初缘教,必先闻慧故,此中隐有漏论闻慧也。

  

  若尔,闻慧何不别立也?

  

  义曰︰若据初缘谛宝,要信为导首,即信用增者,以简择法为胜,即思慧胜故。准据信及与思、闻慧,即信中摄。修慧通有漏、无漏,胜者是﹝现观﹞智谛﹝现观﹞等收。有漏如何?如闻慧说,用非增故,亦在信中收,此未见文。闻慧,信中收,此文为证也。即以闻、信二法为体。然信义初增,闻从信说。

  

  此中﹝现观﹞智谛﹝现观﹞等,唯约见道初得为论。然下文亦有胜道等至无学位,总名究竟观。﹝原作「于现法中,一切烦恼永断决定故,于当来世,一切依事永灭决定故,名究竟现观。」﹞

  

  「别抄」卷五中云︰

  

  问︰六与十种,如何相摄?

  

  解云︰六中,思﹝原作「慧」,今改﹞观,摄十中法义二种。彼思现观,虽言思相应慧为性,此约方便为名。据实,即以决择分善为性。或思﹝现观﹞不摄义现观。以唯决择分故,前释为胜。

  

  六中,信﹝现﹞观,彼十中宝现观也,彼举所信,故作是说;六中,戒观摄十中不行;六中,智谛现观,摄十中真全、后一分,以六中第四、五以后得为其性故;六中,第五唯摄后﹝十﹞中缘安立谛一分义,并能摄后世俗智;六中,究竟摄十中四究竟,一名六、十同有。若声闻有,名声闻;独觉,菩萨﹝有﹞,准此应知。

  

  问︰几有漏?几无漏?

  

  解云︰六中思,十中法、义,克性有漏;以是地前故,各据所生无漏方便相从,亦通无漏。六中信、十中宝,通漏、无漏,以彼信通二种故。六中戒、十中不行,唯无漏,以用圣所爱戒为性故。六中智谛、十中真观,一向无漏,根本、后得二为体故。六中边观、十中后观,通漏、无漏;缘安立谛边,无漏所摄;通世俗智,故摄有漏。六中究竟、十中究竟及声闻等三,通漏、无漏,以用前五及以前七为其性故。别别行相不及于思种种思惟观察等也。

  

  《了义灯》卷十九云︰

  

  释名者,如思现观是邻近释。如四念住,体实是慧,由与念俱,名为「念住」。忍现观,亦尔。

  

  又云︰

  

  信、戒,释名者,或亦有财。虽体非观,能助现观故。或依主释,助现观之信、戒,令观明净,名信、戒现观。或如「念住」,亦是邻近。

  

  [111] 即思现观。

  

  [112] 如《瑜伽》卷七十一云︰

  

  初唯喜俱行,余通喜、乐、舍俱行。

  

  [113] 《瑜伽》卷五十一说:

  

  上品思所成慧为自性。 

  

  「思所成慧」,梵文为「awaya」;藏文为「bsam pa/」。汉译作「思」或「意乐」。

  

  [114] 见《显扬》卷十七〈成现观品〉。

  

  [115] 「观」字下,《金藏》有「道」字。

  

  [116] 《瑜伽》卷七十一原文为:

  

  问︰无边际智﹝藏文作「wes pa mtha” yas pa/」﹞及顺决择分善根,何现观摄?答︰非诸现观摄,但是现观等流。

  

  [117] 《瑜伽》卷七十一云︰

  

  缘三宝境上品──世间、出世间──清净信为自性。

  

  [118] 《瑜伽》卷七十一云︰

  

  信现观由意乐故,于三宝中,能生不动胜解为业、正行清净为业,一分能往善趣为业。

  

  [119] 本论卷一云︰

  

  表既实无,无表宁实?然依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理亦无违。谓此或依发胜身语善、恶思种增长位立,或依定中止身、语、恶现行思立,故是假有。

  

  [120] 「等」,取《显扬》卷十七〈成现观品〉。

  

  [121] 「缘非安立谛境慧为自性」,藏文作「rnam par ma bźag pa”i bden pa

  

  la dmigs pa”i wes rab kyi vo bo dav/」。

  

  [122] 如前屡引《瑜伽》卷五十五云︰

  

  从世间顺决择分边际,善根无间,有初内遣有情假法缘心生,能除软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二内遣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中品见道所断烦恼粗重;从此无间,第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法缘心生,能除一切见道所断烦恼粗重。

  

  又云︰

  

  即前三心并止观品,能证见断烦恼寂灭,能得永灭一切烦恼及所依事,出世间道,是名现观智谛现观。

  

  [123] 「等」,取《显扬》卷十七〈成现观品〉。

  

  [124] 《瑜伽》卷五十五云︰

  

  何等名为出世尽智?谓若智于尽、无分别智﹝藏文作「de la ”jig rten las ”das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