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論文】
九‧一五二 二、信現觀:謂緣叁寶──世、出世間──決定淨信。此助現觀,令不退轉,立現觀名。
【疏翼】
第二總別答中,第二別答第二現觀。
【述記‧卷五十五】
信亦上品,通漏、無漏[117]。現觀者,是慧,現觀諸法,以信助現觀,令不退故,亦名現觀。
有處但說無漏者,以勝故,立爲不壞信故[118]。
【論文】
九‧一五叁 叁、戒現觀:謂無漏戒。除破戒垢,令觀增明,亦名現觀。
【疏翼】
第二總別答中,第叁別答第叁現觀。
【述記‧卷五十五】
即道共戒。
前第一卷,已出體訖[119],余文可知。
【論文】
九‧一五四 四、現觀智谛現觀:謂一切種──緣非安立──根本、後得無分別智。
【疏翼】
第二總別答中,第四別答第四現觀。
【述記‧卷五十五】
謂在何位?但「緣非安立」,即通二智,皆是此攝,故言「一切種」。
七十一等[120]說,此緣非安立谛境慧爲自性[121]。
五十五說:叁心見道等,是此現觀[122]。故即一切見、修道二智也,不取無學等二智,與究竟現觀不殊故。
【論文】
九‧一五五 五、現觀邊智谛現觀:謂現觀智谛現觀後,諸緣安立世、出世智。
【疏翼】
第二總別答中,第五別答第五現觀。
【述記‧卷五十五】
此通有漏、無漏。一切見、修道,緣安立智。七十一等[123]說:緣安立谛境慧,是此自性等故。
【論文】
九‧一五六 六、究竟現觀:謂盡智等究竟位智。
【疏翼】
第二總別答中,第六別答第六現觀。
【述記‧卷五十五】
即「盡智等究竟」位中所有諸智。即通十智,然皆無漏。七十一說:盡、無生智等,爲自性故,或此俱行菩提分法爲自性[124];六十九說:無學十智皆是無漏,可勘彼文[125]。
此等義門,可取如上所說諸論廣明和會,增減不同等[126]。
【疏翼】
以上第二與六現觀相攝中,第二總別答訖。
【論文】
九‧一五七 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現觀少分;彼第二、叁,雖此俱起,而非自性,故不相攝。
【疏翼】
第二與六現觀相攝中,第叁辨相攝。
【述記‧卷五十五】
以真見道攝六者,「真」攝「第四」[127]少分。第四之中,亦有相見道緣非安立谛,亦通修道等故。其相見道[128]收第四少分,亦攝真故。第五少分,亦通修故,余文可知。
【疏翼】
以上第二廣釋上﹝第二十八﹞頌中,第叁解見道真相差別訖。
慧沼《義林章補缺》卷六〈見道章〉最末義門雲︰
九、諸門相攝者,略有五種︰
一、與六現觀相攝者,一、思,二、信,叁、戒,四、現觀智谛,五、現觀邊智谛,六、究竟。且大乘攝。《成唯識》說︰此真見道攝彼第四現觀少分,此相見道攝彼第四、第五少分。以第四觀通見、相修;第五、六,通見、修位故。若二乘人,真見道攝第四少分;相見道攝第五少分,相見道中,唯安立谛,不攝第四;此據克性。若相從說,叁乘真、相俱攝第二、第叁少分;信通前後;戒通修故。
二、與十現觀相攝者,一、法,二、義,叁、真,四、寶,五、不行,六、後,七、究竟,叁乘爲叁。大乘攝,彼彼真現觀,全通真、相見,名真現觀。出見道已,余修名後故。寶及不行,各少分。若依初證及正對治叁惡趣業異熟不行,即真見道攝彼二全──正證斷故。若據後起及以遠分,即二見道各攝少分,並攝第十現觀少分。前七通名菩薩現觀故。若二乘攝,後叁現觀,各取自乘。真、寶、不行,同大乘說。
叁、與七地相攝者,七謂種姓、勝解行﹝地﹞等。此唯大乘真相見道攝。彼第叁地之少分。通入、住、出,名淨勝意樂故,不依二乘立七地故。
四、與九地相攝者,一、資糧,二、方便,叁、觀行,四、見,五、修,六、有學,七、無學,八、聖者,九、異生。遠近、定散、趣聖位別,創證後起,學無學、聖者、異生叁位別故,叁乘真見攝彼見全,有學、聖地,二各少分。相見攝修,有學、聖者,叁地少分。
問︰相何不攝見地少分?
答︰彼約真見名見,後起名修,非出見道方名修地。若出見道方名修者,應雲:修地次後漸立叁沙門果,不應言四!初已得故。言證離生已,一切世間漸聖進道名爲修地者,通說後言及世間智,不唯世間。不爾,如何證沙門果?又言修地立四果者,或隨轉門說。第十六心亦名爲修道,立初果故。准此,真見攝見地少分,余如前說。
五、與十叁住相攝者,謂種性住等,亦唯大乘真、相見道,攝彼第叁住之少分,通叁時故。更有多門,略陳且止。
【論文】
九‧一五八 菩薩得此二見道時,生如來家。
【疏翼】
第二廣釋上﹝第二十八﹞頌中,第四解得見道時功德有異。于中分六︰一、生如來家,二、入住初地,叁、得平等心,四、生大法衆中,五、多門自在,六、知近大覺。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五】
自下第四、入地功德[129]。
世親第六雲︰由此能令諸佛種姓無斷絕故[130]。無性雲︰謂佛法界名如來家[131]。于此證會,故名爲生──于此所緣,勝智生故[132];轉先所依,生余依故[133];紹繼佛種,令不斷絕,乃至般若證真[134]法界,名于中生、名真佛子──由此般若,于佛法界能正作證、樹自相續故[135]。
【論文】
九‧一五九 住極喜地。
【疏翼】
第四解見道時功德有異中,第二入住初地。
【述記‧卷五十五】
于十地中「住極喜地」也,下當釋此。
四十七說:分十王位,多作轉輪聖王[136]王此洲,華果也[137]。
【論文】
九‧一六○ 善達法界,得諸平等。
【疏翼】
第四解見道時功德有異中,第叁得平等心。
【述記‧卷五十五】
無性:于此法界深作證故[138]。
「得諸平等」者,《佛地經》說得十平等[139]。
《攝論》第六雲:得一切有情、一切菩薩、一切如來叁種平等心性故[140],廣如彼釋[141]。
【論文】
九‧一六一 常生諸佛大集會中。
【疏翼】
第四解見道時功德有異中,第四生大法衆中。
【述記‧卷五十五】
即常生在他受用土中。如《梵網經》[142]、《十地經》說[143]。至下十地中廣說。
【論文】
九‧一六二 于多百門,已得自在。
【疏翼】
第四解見道時功德有異中,第五多門自在。
【述記‧卷五十五】
四十七說︰一剎那頃、瞬息、須臾證百叁摩地;以淨天眼,見諸佛國、見百如來、動百世界;身亦能往彼佛世界,放大光明[144]、成熟百種所化有情;若欲留命,能[145]住百劫;于[146]前後際百劫中事,智見能入;百法[147]門,化作百身,身身皆能現百菩薩眷屬;安住如是極歡喜住,諸菩薩衆願力增上,能引無量殊勝正願所作神變。如是正願乃至俱胝那庾多百千大劫,不易可數。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極歡喜住,善決定故;四相發心故;發起精進引發正願故;淨修住法故;開曉余住故;修治善根故;受生故;威力故[148];即于十百「自在」,名「多百門」。
廣說此相,如《十地經》第叁卷[149]說。彼說有十二「百」[150]。彼[151]加叁種︰一、如知百佛神力,此中即見百佛[152]攝。二、加能入百佛世界,即此中動百世界中攝。叁、加照百佛世界,亦動百世界中攝。彼又少此成熟百類,所化有情[153]。
《論》有十「百」,彼[154]翻者失。彼論[155]中亦合入,照百佛界等一處爲釋。讀者勘之[156]。[157]
【論文】
九‧一六叁 自知不久證大菩提,能盡未來利樂一切。
【疏翼】
第四解見道時功德有異中,第五知近大覺。
【述記‧卷五十五】
既證真如,便自知證;自利行也。六十九等說:預流果尚能自知,況此菩薩[158]!
「利樂一切」,利他行也。如四十七[159]說此位菩薩有十種發心[1…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