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見道▪P8

  ..續本文上一頁 「劣」字下,《金藏》有「後」字。

  

  [31] 「能」字,《金藏》誤作「然」。

  

  [32] 《對法》卷九如雲︰

  

  又遣各別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緣法智爲相。

  

  [33] 即《瑜伽》卷五十五。

  

  [34]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爲:

  

  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叁心,類智相應。

  

  [35] 如《對法》卷九文。

  

  [36]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爲:

  

  問︰一切類智現在前時,皆能了別色、界無色界耶?答︰若有曾于色、無色界所有諸法,善聞、善思、善取相者﹝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 dav/ gzuv bar ”gyur na ni/」﹞,即能了別﹝藏文作「rtogs par byed do/」﹞,若不爾者,不能了別。

  

  [37] 「心」字,《金藏》有,余無。

  

  [38] 「等」,取《瑜伽》卷五十五、《顯揚》卷十七初。

  

  [39] 謂下界。

  

  [40] 即人空、法空,或所取、能取空。

  

  [41] 謂法空見分。

  

  [42] 《對法》卷十一如雲︰

  

  問︰于諸谛中,有十六行。皆通世間及出世間。世、出世行,有何差別?答︰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別故;有障、無障性差別故;有分別、無分別性差別故﹝藏文作「wes bya la legs par mi źugs pa dav legs par źugs pa dav/ sgrib pa dav bcas pa dav sgrib pa med pa dav/ rnam par rtog pa dav bcas pa dav rnam par rtog pa med pa”i phyir ”di ni bye brag go/」﹞。所以者何?于諸谛中,無常苦等世間行,于所知境界不通達真如性故;煩惱所隨眠故;依名言門起戲論故﹝藏文作「de bźin bid ma rtogs pa dav/ bon movs pa”i bag la bal yod pa dav/ mvon par brjod pa”i sgo nas spros pa”i phyir te/」﹞。如其次第,不善悟入、有障礙、有分別;出世間行與此相違︰善悟入、無障礙、無分別。

  

  雲何出世行無有分別,而善悟入所知境界?由彼諸行,現在前時,雖複現證,見無常義,然不依名言戲論門,見此是無常義﹝藏文作「ji ltar ”jig rten las ”das pa”i rnam pa las ”jug pa na mi rtag pa”i don mthov gi/ mi rtag pa bid ces bya bar mthov ba ni ma yin no/」﹞。如無常行,于無常義,余行于余義,隨其所應亦如是。

  

  [43] 「一」字,《金藏》有,余無。

  

  [44] 即《大乘法苑義林章》〈見道章〉,已佚。《了義燈》卷十九中有解,

  

  乃玄奘所傳。

  

  [45] 如「別抄」雲︰

  

  叁藏解頓、漸二師,合二十五釋﹝頓斷師十一解,已見上引﹞。且漸斷師有十四釋。且煩惱、所知,各分叁品,總有五解︰一雲︰即各叁品:先斷煩惱叁品之中,各有無間、解脫,成其六心。次斷所知,既起種類斷道,即起勝進,複有一心,總有七心。次斷所知叁品,亦有六心,欲入相見,起一勝進,亦總七心,合十四心真見究竟。

  

  何故入相﹝見道﹞,起勝進道?以相見道未曾得故。

  

  問︰准第十﹝初﹞雲「﹝菩薩利根漸斷障位,非要別起無間、解脫。剎那剎那能斷證故。加行等四,﹞剎那剎那前後相望,皆具四道﹝原作「皆容具有」﹞」即不別起,何故今說有十四心?答︰彼別師義。又釋︰彼據修道,非創初說。

  

  又雲︰

  

  又傳二十六釋︰漸斷十六,頓斷有十。且漸斷十六釋者,如斷二障各叁品中,分爲四釋。于前﹝即第一﹞釋中,但除斷煩惱已,起勝進道,方斷所知,余釋同前,故但四解﹝以除第一解故﹞。斷二品中,同前除勝進,亦只四釋。又二﹝障﹞下品別斷、上品合斷中,亦同前四解﹝中第叁解﹞。各一品中,亦有四解︰一雲五心,一雲四心,除勝進;一雲四心,即後無間爲前解脫,別起勝進入相見道;一雲叁心,亦除勝進。總十六釋。頓斷十釋者,各分叁品合頓斷中,同前頓斷除一勝進,亦爲四解。各分二品,亦同前漸分爲四解。各分一品中,但爲二解。無「唯一心義說爲二」之中解也。如漸頓各分爲叁,俱非正釋。各分二中,第二二中,後二釋正,順教文故。頓中各一,初二解正,第叁及余,皆不正釋。

  

  [46] 如言:

  

  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粗者爲上,細者爲下,合爲四類。

  

  [47] 「實」字,依下文,疑應作「當」,即所治分當體。

  

  [48] 即所治當體。

  

  [49] 即前頓證頓斷師義。

  

  [50] 「決」字,《金藏》作「故」。

  

  [51] 「卷」字,《金藏》無。

  

  如《對法》卷九解「十六心」雲︰

  

  苦者,謂苦谛;苦法者,謂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謂于加行道中,觀察谛增上法智;智忍者,謂先觀察增上力故,于各別苦谛中,現證無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見苦所斷一切煩惱。

  

  [52] 如《瑜伽》卷五十五雲︰

  

  又前二心法智相應,第叁心,類智相應。又即由此心勢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現觀位,清淨無礙苦等智生﹝藏文作「sems de dag gi mthus de”i ”og ma gbis mvon par rtogs pa”i gbis pa la sdug bsval la sogs pa rnam par gźag pa”i bden pa rnams la sdug bsval la sogs pa”i wes pa nnam par dag pa bar chad med pa skye ba”i phyir/」﹞。當知依此智故,苦、集、滅、道智得成立。

  

  [53] 即《對法》卷九。

  

  [54] 「法」字,原作「正」。

  

  [55] 《對法》卷九原文:

  

  ﹝于此位中,法忍、法智,覺悟所取(藏文作「gzuv ba rtogs so」);由類忍、類智,覺悟能取(藏文作「”dzin pa rtogs so」),所以者何?世間道有二境界︰謂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爲境;類智品道,正智爲境。由此諸忍智,如實了知故。

  

  [56] 即二十八種分別隨眠。

  

  [57] 「者」字,《金藏》有,余缺。

  

  [58] 同《對法》卷九所說:

  

  法智品道,真如爲境;類智品道,正智爲境。

  

  [59] 即「出世智後所得」。

  

  [60] 《瑜伽》卷五十五爲:

  

  雲何名爲﹝第五﹞現觀邊智谛現觀﹝藏文作「mvon par rtogs pa”i mtha” las byuv ba”i wes pa bden pa mvon par rtogs pa gav źe na」﹞?謂此﹝第四現觀智谛﹞現觀後所得智名現觀邊智。當知此智,第叁心無間,從見道起,方現在前﹝藏文作「wes pa de yav sems gsum pa”i mjug thogs su mthov ba”i lam las lavs pas mvon du byas nas/」﹞。緣先世﹝間﹞智,曾所觀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谛境、似法類智,世俗智攝﹝藏文作「rnam par gźag pa”i bden pa sa ”og ma sa ”og ma”i dbav gis byuv ba dav/ sa gov ma sa gov ma”i dbav gis byuv ba rnams la/ chos dav rjes su rtogs pa”i wes pa dav ”dra ba kun rdzob wes pa/」﹞,通世出世,是出世間智後所得﹝藏文作「”jig rten pa dav ”jig rten las ”das pa”am ”jig rten las ”das pa”i rjes las thob pa”i wes pas/」﹞。如其次第,于一一谛,二種智生︰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藏文作「bden pa re re la yav go rims bźin du ”dod pa”i wes pa dav/ mvon par rtogs pa ves pa”i wes pa gbis gbis ”byuv ba ste/」﹞。如是依前現觀起已,于下、上諸谛中,二二智生﹝藏文作「de ltar mvon par rtogs pa sva ma las lavs pa la gov ma”am/ ”og ma”i bden pa dag la wes pa gbis gbis ”byuv ba gav yin pa de ni/」﹞,是名﹝第五﹞現觀邊智谛現觀。

  

  此中前智遣假法緣故,是無分別﹝藏文作「de la wes pa sva ma ni brda bsal ba”i chos…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