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P7

  ..续本文上一页 pa tshul bźin yid la byed pas bsdus pa”i dbav du byas nas rav gi rgyud la yod pa”i sdug bsval gyi bden pa la de bźin bid mvon sum du gyur pa”i ”jig rten las ”das pa”i chos wes rab yav dag pa”i lta ba”i rav bźin ”byuv ste/」﹞。由此慧故,永舍一切见苦所断、三界所系、二十八随眠,是故名为苦法智忍。

  

  苦法智者,谓忍无间,由此智故,于前所断烦恼解脱而得作证。所以者何?先由忍故,永断一切见苦所断烦恼,令所依转,从此无间,由如是智生,证得转依,是名苦法智。

  

  苦类智忍者,谓苦法智无间无漏慧生,于苦法智忍及苦法智各别内证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藏文作「sdug bsval la chos wes pa”i mjug thogs su sdug bsval la chos wes pa”i bzod pa dav sdug bsval la chos wes pa ”di gbis ”phags pa”i chos rnams kyi rgyu”o źes so so rav la mvon sum du gyur pa”i zag pa med pa”i wes rab bo/」﹞。所以者何?由初二种若忍、若智,是后一切学与无学圣法种类,从此彼得生故,是故无漏慧生,各别内证缘此为境,言后诸圣法皆是此种类,是故名为苦类智忍。

  

  苦类智者,谓此无间无漏智生,审定印可苦类智忍。所以者何?由苦类智忍无间无漏智生,于苦类智忍内证印可,故名苦类智。如是于余谛中,随其所应诸忍、诸智,尽当知。于此位中,由法忍、法智,觉悟所取;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所以者何﹝如是结文,藏文无﹞?出世间道有二境界︰谓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智品道,正智为境。由此诸忍、智,如实了知故。

  

  [7] 如《显扬》卷十七云︰

  

  如是已得暖等善根,当知从此入于现观。……从此无间,无有加行、解脱、见道所断随眠,三心智生︰一、内遣有情假缘智,二、内遣诸法假缘智,三、遍遣一切有情诸法假缘智。此中前二,是法智;第三、是种类智。如是三智能断一百一十二烦恼。如是烦恼,十种所摄。一百一十二烦恼者,谓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十种,色、无色界,见苦谛等所断各有九种,各除瞋。如是名为一百一十二烦恼。何等十烦恼所摄?谓五见自性、五非见自性。如前﹝卷一末「烦恼杂染」中﹞已说。

  

  [8] 「为」字下,《金藏》衍「颂」字。

  

  [9] 「断」字,《金藏》缺。

  

  [10] 《金藏》作「此以」,余作「以此」。

  

  [11] 泰《抄》有「理障」二字。

  

  [12] 「障」字下,《金藏》有「理障,证断」四字,余无。

  

  [13] 「复」字,《金藏》有,余无。

  

  [14] 《枢要》卷下云︰

  

  有义:渐者,依《疏》以三心为「渐」。五十九说三心为顿,准此文释,顿通一心、三心。诸释顿、渐,如别抄﹝即《杂集论述记》卷二十﹞多少别引,三心别粗细如第一﹝别﹞抄﹝末﹞显﹝如云「问︰见道不断,名为细者;见道断者,应是其粗?解云︰若对俱生,应作此释。若尔,何故三心见道,初有情假称为软品?次明法假名为中品?修道断惑亦称为微细难断?解云︰粗细据义不同。见道所断理应是粗。名『软品』者,约能断道劣,故名软;非谓烦恼细,故名软。修位所断,理实断道明利强威,约能断道应说粗强。约彼烦恼行相,微细,故不相违」﹞。

  

  [15] 「二心究竟」四字,《金藏》有,余无。

  

  [16] 《枢要》卷下云︰

  

  见道一、二师说「胜进道」,以何为境?即缘解脱道境,更无别行相。思之!

  

  [17] 《大乘法苑义林章》原有〈见道章〉。如〈断障章〉末「说见修断

  

  障顿渐」看〈见道章〉,但已佚。

  

  [18] 《了义灯》卷十九中云︰

  

  顿断师义有十一释︰且断二障各三品中,各有下、中、上共合为三,有其四说︰一云七心︰三无间、三解脱、起一胜进入相见道。二云六心:除胜进道。三云五心︰即后无间为前解脱;第三无间后,起解脱及一胜进。四云:四心,除胜进。

  

  问︰既有七、四剎那差别,如何名「顿」?答︰二障同断,名之为「顿」。

  

  若尔,云何五十五等说三心耶?答︰同前渐断释。彼三心就断二障各一品中,有其三说︰一云三心,一云二心,一云一一,义说为二。无间解脱能断障故,名无间道。证无为故,名解脱道。此论「虽多剎那」者,是余师义。

  

  灵泰《抄》两次略引〈见道章〉,同《了义灯》义。《了义灯》说玄

  

  奘并有渐断师十四释或十六释。

  

  [19] 如《瑜伽》卷五十八云︰

  

  第二建立增上力故,说有一心︰谓唯依一证真如智相应心类,见道究竟﹝藏文作「de bźin bid wes pa dav mtshuvs par ldan pa gcig kho nas sems kyi rav bźin las brtsams te/ mthov ba”i lam yovs su rdzogs par ”gyur ro/」。意谓「唯由真如智相应心类,以心本性为依,说见道究竟」﹞。

  

  [20] 「及别」二字,《金藏》有,余无。

  

  如《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云︰

  

  云何见道?依此论及《大论》五十八有一心见道;及五十五、《显扬》十七有三心见道;五十八复有九心见道;此论下文复有十六心见道、四心见道。

  

  何以如此不同者,西方二说︰一云︰ 其真见道离戏论唯只一心,如五十八说﹝《略纂》卷二十九解三心见道云「然法师云︰遣有情假者,是方便道中行也。(遣)法(假)缘心生者,无间道心生,从因为论。由无间道不别作(遣)有情观等故」。慧沼〈见道章〉云「若入大乘,要作安立非安立谛、二空、三性唯识观等」﹞。

  

  其三心等,皆假说。相见道何以名缘非安立谛?云何言从世第一法生?何用三心各皆言断粗重?十六心等复言世第一法生,而何所因?述曰︰引时、证异,故说不同。其真观中,唯一心是。故知初菩萨前加行,先学人观,后学法观,入真观中,双为二观。后相见道前之二心,学前加行,第三双观仿真观中。又即真观中,人法各异,粗细不同,先学断粗,后方学细,第三双仿。义析真如有异,故有三心,故菩萨相见道三心不同。真观相难知,相观相易说。义析三心,唯说三心。假言断粗重,假﹝原作「故」,今改﹞言从﹝世﹞第一法生,缘非安立谛。

  

  又为十六心者,一菩萨相观亦仿前真。前真之中,分义用异︰无间、解脱道,皆缘相分生,返照自体,名自证分。故相见道法忍、法智,学前二道﹝缘相分﹞;类忍、类智,学自证分,但缘前心。类智虽缘忍生,可以拟学解脱道之自证。

  

  又二乘之人加行作十六心观,其真观亦唯生空心。后相观中亦仿加行,学真观者已如前说。亦以真观难说,但说相观之心。假说为真,故言从世第一法无间十六心生。或十六心观,唯二乘相,为非菩萨行。

  

  其言九心者,于中三释︰一说︰谓四忍、﹝四﹞智品,别有八心。忍智合论,故说为四,类忍、智亦然。复依一止说,故有九心。

  

  又说法智品有四者,既云「品」言,明非一定。此中意取四法忍,类忍亦然。合说忍数,故有八种。依法类、智品,复有八心,俱解脱道故,依一心说,唯说一心,故合有九。

  

  又说法忍、智,计合八心。断下界惑故,故合说为四。类忍、智品者,亦八心。断上界惑故,故合说为四。后重观前十六心事究竟故,依一止说,唯说一心。总名九心。其四心者,此乃分谛而论,非观为四,至﹝卷十一﹞文﹝如云「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如无常行于无常义,余行于余义,随其所应,亦如是」﹞可知。其此会释,二家同此。

  

  第二说︰说三心为真见道者,即取彼五十五文缘非安立﹝谛﹞等为证。后十六心是假相见道,三心皆言断粗重者,粗重有多种,今说无妨,思之可知。

  

  云何五十八言一心文?释曰︰见道断惑,非如修位作九品,见断束烦恼为一品。事究竟故,总名一心,亦无妨难。诸余相违,一如前说。

  

  [21] 《金藏》作「为」,余作「有」。

  

  [22] 《略纂》卷二十九解三心见道文中云︰

  

  那烂陀寺﹝梵文「nalanda」﹞海慧﹝梵文「sagara-mati」﹞论师释此三心,非唯菩萨见道,亦是二乘。所以者何?初别观法上无我,故作无我行观,名「遣有情假」。次作空行,遣属我法假,除我所执,名第二「遣法假」。第三假我及属我法,重观我、我所下品空故,名遍遣二假。然今取唯大乘为胜。

  

  [23] 《金藏》作「有」,余作「又」。

  

  [24] 谓初中初,即「辨三心」。

  

  [25] 「有情假」,藏文作「sems can gyi brda/」。

  

  [26] 「解」字,《金藏》作「计」。

  

  [27] 「假」,梵文为「sajketa」;藏文为「brda/」。

  

  [28] 即能缘之智。

  

  [29] 见本论《述记》下文。

  

  [30]…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