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P8

  ..续本文上一页 「劣」字下,《金藏》有「后」字。

  

  [31] 「能」字,《金藏》误作「然」。

  

  [32] 《对法》卷九如云︰

  

  又遣各别有情假、法假,遍遣二假所缘法智为相。

  

  [33] 即《瑜伽》卷五十五。

  

  [34]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为:

  

  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

  

  [35] 如《对法》卷九文。

  

  [36]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为:

  

  问︰一切类智现在前时,皆能了别色、界无色界耶?答︰若有曾于色、无色界所有诸法,善闻、善思、善取相者﹝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 dav/ gzuv bar ”gyur na ni/」﹞,即能了别﹝藏文作「rtogs par byed do/」﹞,若不尔者,不能了别。

  

  [37] 「心」字,《金藏》有,余无。

  

  [38] 「等」,取《瑜伽》卷五十五、《显扬》卷十七初。

  

  [39] 谓下界。

  

  [40] 即人空、法空,或所取、能取空。

  

  [41] 谓法空见分。

  

  [42] 《对法》卷十一如云︰

  

  问︰于诸谛中,有十六行。皆通世间及出世间。世、出世行,有何差别?答︰于所知境,不善悟入、善悟入性差别故;有障、无障性差别故;有分别、无分别性差别故﹝藏文作「wes bya la legs par mi źugs pa dav legs par źugs pa dav/ sgrib pa dav bcas pa dav sgrib pa med pa dav/ rnam par rtog pa dav bcas pa dav rnam par rtog pa med pa”i phyir ”di ni bye brag go/」﹞。所以者何?于诸谛中,无常苦等世间行,于所知境界不通达真如性故;烦恼所随眠故;依名言门起戏论故﹝藏文作「de bźin bid ma rtogs pa dav/ bon movs pa”i bag la bal yod pa dav/ mvon par brjod pa”i sgo nas spros pa”i phyir te/」﹞。如其次第,不善悟入、有障碍、有分别;出世间行与此相违︰善悟入、无障碍、无分别。

  

  云何出世行无有分别,而善悟入所知境界?由彼诸行,现在前时,虽复现证,见无常义,然不依名言戏论门,见此是无常义﹝藏文作「ji ltar ”jig rten las ”das pa”i rnam pa las ”jug pa na mi rtag pa”i don mthov gi/ mi rtag pa bid ces bya bar mthov ba ni ma yin no/」﹞。如无常行,于无常义,余行于余义,随其所应亦如是。

  

  [43] 「一」字,《金藏》有,余无。

  

  [44] 即《大乘法苑义林章》〈见道章〉,已佚。《了义灯》卷十九中有解,

  

  乃玄奘所传。

  

  [45] 如「别抄」云︰

  

  三藏解顿、渐二师,合二十五释﹝顿断师十一解,已见上引﹞。且渐断师有十四释。且烦恼、所知,各分三品,总有五解︰一云︰即各三品:先断烦恼三品之中,各有无间、解脱,成其六心。次断所知,既起种类断道,即起胜进,复有一心,总有七心。次断所知三品,亦有六心,欲入相见,起一胜进,亦总七心,合十四心真见究竟。

  

  何故入相﹝见道﹞,起胜进道?以相见道未曾得故。

  

  问︰准第十﹝初﹞云「﹝菩萨利根渐断障位,非要别起无间、解脱。剎那剎那能断证故。加行等四,﹞剎那剎那前后相望,皆具四道﹝原作「皆容具有」﹞」即不别起,何故今说有十四心?答︰彼别师义。又释︰彼据修道,非创初说。

  

  又云︰

  

  又传二十六释︰渐断十六,顿断有十。且渐断十六释者,如断二障各三品中,分为四释。于前﹝即第一﹞释中,但除断烦恼已,起胜进道,方断所知,余释同前,故但四解﹝以除第一解故﹞。断二品中,同前除胜进,亦只四释。又二﹝障﹞下品别断、上品合断中,亦同前四解﹝中第三解﹞。各一品中,亦有四解︰一云五心,一云四心,除胜进;一云四心,即后无间为前解脱,别起胜进入相见道;一云三心,亦除胜进。总十六释。顿断十释者,各分三品合顿断中,同前顿断除一胜进,亦为四解。各分二品,亦同前渐分为四解。各分一品中,但为二解。无「唯一心义说为二」之中解也。如渐顿各分为三,俱非正释。各分二中,第二二中,后二释正,顺教文故。顿中各一,初二解正,第三及余,皆不正释。

  

  [46] 如言:

  

  然今此中,人、法二障,各分上、下︰粗者为上,细者为下,合为四类。

  

  [47] 「实」字,依下文,疑应作「当」,即所治分当体。

  

  [48] 即所治当体。

  

  [49] 即前顿证顿断师义。

  

  [50] 「决」字,《金藏》作「故」。

  

  [51] 「卷」字,《金藏》无。

  

  如《对法》卷九解「十六心」云︰

  

  苦者,谓苦谛;苦法者,谓苦谛增上所起教法;法智者,谓于加行道中,观察谛增上法智;智忍者,谓先观察增上力故,于各别苦谛中,现证无漏慧。由此慧故,永舍见苦所断一切烦恼。

  

  [52] 如《瑜伽》卷五十五云︰

  

  又前二心法智相应,第三心,类智相应。又即由此心势力故,于苦等安立谛中,有第二现观位,清净无碍苦等智生﹝藏文作「sems de dag gi mthus de”i ”og ma gbis mvon par rtogs pa”i gbis pa la sdug bsval la sogs pa rnam par gźag pa”i bden pa rnams la sdug bsval la sogs pa”i wes pa nnam par dag pa bar chad med pa skye ba”i phyir/」﹞。当知依此智故,苦、集、灭、道智得成立。

  

  [53] 即《对法》卷九。

  

  [54] 「法」字,原作「正」。

  

  [55] 《对法》卷九原文:

  

  ﹝于此位中,法忍、法智,觉悟所取(藏文作「gzuv ba rtogs so」);由类忍、类智,觉悟能取(藏文作「”dzin pa rtogs so」),所以者何?世间道有二境界︰谓真如,及正智﹞。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智品道,正智为境。由此诸忍智,如实了知故。

  

  [56] 即二十八种分别随眠。

  

  [57] 「者」字,《金藏》有,余缺。

  

  [58] 同《对法》卷九所说:

  

  法智品道,真如为境;类智品道,正智为境。

  

  [59] 即「出世智后所得」。

  

  [60] 《瑜伽》卷五十五为:

  

  云何名为﹝第五﹞现观边智谛现观﹝藏文作「mvon par rtogs pa”i mtha” las byuv ba”i wes pa bden pa mvon par rtogs pa gav źe na」﹞?谓此﹝第四现观智谛﹞现观后所得智名现观边智。当知此智,第三心无间,从见道起,方现在前﹝藏文作「wes pa de yav sems gsum pa”i mjug thogs su mthov ba”i lam las lavs pas mvon du byas nas/」﹞。缘先世﹝间﹞智,曾所观察下、上二地,及二增上安立谛境、似法类智,世俗智摄﹝藏文作「rnam par gźag pa”i bden pa sa ”og ma sa ”og ma”i dbav gis byuv ba dav/ sa gov ma sa gov ma”i dbav gis byuv ba rnams la/ chos dav rjes su rtogs pa”i wes pa dav ”dra ba kun rdzob wes pa/」﹞,通世出世,是出世间智后所得﹝藏文作「”jig rten pa dav ”jig rten las ”das pa”am ”jig rten las ”das pa”i rjes las thob pa”i wes pas/」﹞。如其次第,于一一谛,二种智生︰谓忍可欲乐智,及现观决定智﹝藏文作「bden pa re re la yav go rims bźin du ”dod pa”i wes pa dav/ mvon par rtogs pa ves pa”i wes pa gbis gbis ”byuv ba ste/」﹞。如是依前现观起已,于下、上诸谛中,二二智生﹝藏文作「de ltar mvon par rtogs pa sva ma las lavs pa la gov ma”am/ ”og ma”i bden pa dag la wes pa gbis gbis ”byuv ba gav yin pa de ni/」﹞,是名﹝第五﹞现观边智谛现观。

  

  此中前智遣假法缘故,是无分别﹝藏文作「de la wes pa sva ma ni brda bsal ba”i chos…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见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