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見道▪P9

  ..續本文上一頁 la dmigs pa”i phyir rnam par rtog pa med pa yin no/」﹞,後智隨逐假法緣故,是有分別﹝藏文作「wes pa phyi ma ni brda ma bsal ba”i chos la dmigs pa”i phyir rnam par rtog pa dav bcas pa yin no/」﹞。又前智于依止中,能斷見斷煩惱隨眠﹝藏文作「yav sva mas ni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i bon movs pa”i bag la bal gnas las spav bar byed do/」﹞;後智思惟所緣故,令彼所斷更不複起﹝藏文作「phyi mas ni dmigs pa yid la byed pas de dag bid kyi ”jug pa spav bar b, yed do/」﹞。又前智能進趣修道中,出世斷道﹝藏文作「yav sva mas ni bsgom pa”i lam la ”jig rten las ”das pa”i lam gyis spav bar byed do/」﹞,第二智能進趣世出世﹝間﹞斷道﹝藏文作「phyi mas ni ”jig rten pa dav ”jig rten las ”das pa”i lam gyis spav bar byed do/」﹞,無有純世間道能永害隨眠﹝藏文作「”jig rten pa”i lam ”ba” źig gis bag la bal yav dag par ”joms pa ni med de/」﹞。由世間道,是曾習故,相執所引故﹝藏文作「”jig rten pa ni ”dris pa”i phyir dav/ mtshan ma la mvon par źen pas ”jug pa”i phyir ro/」﹞,如相執所引,如是亦不能泯伏諸相﹝藏文作「de ni ji ltar mtshan ma la mvon par źen pas ”jug pa de ltar mtshan ma rnam par ”jig par ”jug par mi ”gyur la/」﹞。如不能泯伏諸相,如是亦不能永害粗重﹝藏文作「ji ltar mtshan ma rnam par ”jig par mi ”jug pa de ltar gnas van len yav dag par ”joms par yav ”jug par mi ”gyur te/」﹞,是故彼道無有永害諸隨眠義。

  

  [61] 《顯揚》卷十七原文爲:

  

  當此智真證覺分,非方便位,亦是六種清淨智相︰所謂法智、種類智、苦智、集智、滅智、道智相。此智無分別故,但隨所作建立六智相。不由行差別故,建立六種應知。

  

  [62] 《金藏》作「又」,余作「文」。

  

  [63] 「下、上」,《金藏》作「上、下」。

  

  [64] 如《顯揚》卷十七下文雲︰

  

  從此谛現觀以上,于修道中,有十六行世出世清淨智生︰謂于欲系苦谛生二智︰一、現觀審察智,二、現觀決定智;于色、無色系苦谛亦有如是二智。如于苦谛有四智,如是于集、滅、道谛,亦各有四智。如是總有十六種智。

  

  [65] 見《瑜伽》卷五十五「第五現觀邊智谛現觀」處,如雲:

  

  于一一谛,二種智生︰一、謂忍可欲樂智及現觀決定智。下、上二地,四谛一一各有二智,故亦成十六智。

  

  [66] 具意雲:從第四現觀智谛現觀,叁心非安立見道起,作此安立谛第

  

  五現觀邊智谛現觀觀。

  

  [67] 即《顯揚》。

  

  [68] 《樞要》卷下雲︰

  

  「現前不現前」言,依欲界身入現觀論,非即于色界入現觀亦爾。彼言下上界故。

  

  [69] 《樞要》卷下雲︰

  

  二種十六心,上、下谛境在前作,初十六心在後作。初粗,觀事;後細,觀理故。又諸教唯說,道類智名已知根,建立預流果故。今以相粗顯故,所以先說,觀智後說。

  

  [70] 《樞要》卷下雲︰

  

  此十六心,獨覺一坐聖者如何不說亦作?彼不出觀,期心未滿;雖至第十六心,不名第叁果。若非想﹝非非想﹞斷九品障無間解脫剎那,思之可知。若不作此相見道者,有何意也?思之!

  

  [71] 「此」字,《金藏》有,余無。

  

  [72] 如《瑜伽》卷五十八雲︰

  

  建立見道,由二道理﹝藏文作「mthov ba”i lam gyi rnam par gźag pa ni rnam pa gbis te/」﹞:一、廣布聖教道理,有戲論建立﹝藏文作「bstan pa gnas pa”i rgyas pa rnam par gźag pa spros pa dav bcas pa dav/」﹞,二、內證勝義道理,離戲論建立﹝藏文作「don dam pa rnam par gźag pa so sor rav gi rig pa spros pa med pa”o/」﹞。依初建立增上力故,說法智品有四種心,種類智品亦有四心﹝藏文作「de la rnam par gźag pa dav po”i dbav du byas nas chos wes pa”i phyogs dav mthun pa”i sems bźi dav/ rjes su rtogs pa”i phyogs dav mthun pa”i sems bźi dav/」﹞。隨爾所時,八種心轉,即爾所時,總名一無間所入純奢摩他所顯﹝應依藏文作「修」﹞之心﹝藏文作「dus ji srid du sems brgyad po de dag ”byuv bar ”gur ba”i dus de”i srid du de”i mjug thogs su yovs su bsgoms pa”i sems źi gnas ”ba” źig la źugs pa gcig kyav ”byuv bar ”gyur te/」﹞。如是總說有九種心,見道究竟﹝藏文作「de dav bsdus na sems dgur ”gyur bas mthov ba”i lam yovs su rdzogs par ”gyur te/」﹞,隨爾所時,如所施設苦谛之相,了別究竟,即爾所時,說名一心﹝藏文作「dus ji srid kyis sdug bsval gyi bden pa ji ltar btags pa”i rnam par rnam par rig pas yovs su rdzogs par ”gyur ba de ni sems gcig ces brjod par bya”o/」﹞。

  

  [73] 「品」字,《金藏》無。

  

  [74] 《略纂》卷叁十二中雲︰

  

  此明相見道也。略有叁說︰一雲︰「法智品」等者,「品」者,品類,品類之言,即並攝忍。即四法忍、法智一品類,合名「四心」。類智亦爾。此是「智品」有八種,能有斷惑之功。此說次後入如智品時節,八定品能寂靜心故,住心故,總名爲一奢摩他之心,故言「九心」。前智品八心,後定品一心,以定品無斷惑之功,不爲智故,但總名「一心」。雖智時有定,定時有智,功能別故,智時隱定,定時隱智,不論。

  

  問曰︰初四法忍、法智爲四心,類智亦爾者,應隨順小乘解,以斷上下界惑別故。又解大乘別者,如《對法》﹝卷九﹞初無間﹝「由法忍法智覺悟所取」﹞、後無間﹝「由類忍類智覺悟能取」﹞別,故雲各爲一類。

  

  二說︰今言「品」者,是品類義。論雲:「法智品」者。不取其法智,意取法忍,即法智之品故。此法忍爲四,類忍爲四,故「八心」。以能斷惑是無間道,故得智名,四法智四類智,合爲「一心」,名純奢摩他道。以不能斷惑,非無間道故,總名「九心」。

  

  叁說︰即法忍智爲四,類忍智爲四心,名「八心」。見道雙運故,此八俱時有定品,亦八心。但以功能令心住寂靜,不同于智能斷惑故,言總得「一心」名。智爲八心,故合有九。

  

  初解,前後別故,合叁十二心總爲一故,總言九心。此解但有十六心,定慧別故,名爲「九心」,叁說之中,後解爲勝。

  

  初解叁十二心者,論雲:「即爾所時」,故定慧同時但有十六,何得言叁十二?

  

  第二解,論雲:「法智品」,「類」故,何得言取忍爲四?

  

  第叁解爲勝。真見道定、慧,或前、後,或俱,叁說同上。或無間解脫別故;或斷、慧思別故;或俱義故;如前敘諸家見竟。

  

  [75] 《對法》卷九雲︰

  

  謂世第一法無間苦法智忍,……道類智。

  

  [76] 《顯揚》卷十七初雲︰

  

  如是已得暖等善根,當知入于現觀。……從此無間,無有加行解脫、見道所斷隨眠、叁心智生。……

  

  [77] 《瑜伽》卷五十五雲︰

  

  從世間順善決擇分邊際善根無間,有初內遣有情假法緣心生。……

  

  [78] 《金藏》作「之」,余作「雲」。

  

  [79] 「相」字,《金藏》有,余無。

  

  [80] 即無間而生。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六、真相二見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