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涅槃亦如是︰有爲及無爲﹝兩「爲」字藏文均作「余」,如上「生死」。如雲「”khor ba la yav ”dus byas dav ”dus ma byas pa mchis so/ mya van las ”das pa la yav ”dus byas dav ”dus ma byas pa yav mchis no/」。該經《述記》雲「結證也。如來依此,說有二死、二盤。分段生死,因緣俱有爲,故名『有爲生死』。變易生死,若據真理,名無爲,變化即有爲。若據無漏法,不爲業煩惱爲故,亦名無爲。即變易得名『無爲生死』,從助因說。因既有二,得果非一。若煩惱障盡所得真理,名爲『有余』。具出一切障盡,名曰『無余』也」﹞。說無作聖谛義者,說無量聖谛義﹝藏文作「de la ”phags pa”i bden pa bźi bstan pa dav btags pa dag dpag tu ma mchis pa lags so/」。該經《述記》雲「法無邊際,名爲無量也」﹞。何以故?以自力知一切受苦、斷一切受集﹝藏文作「bdag bid bsal kyav zin pa”i sdug bsval thams cad yovs su btsal ba dav/ zin pa”i sdug bsval kun ”byuv ba thams cad spav ba dav」﹞、證一切受滅、修一切受滅道﹝藏文作「zin pa”i sdug bsval ”gog pa thams cad mvon sum du bgyi ba dav/ zin pa”i sdug bsval ”gog par ”gro ba”i lam bsgom par nus pa”i slad du ste/」﹞。如是八聖道,如來說四聖谛。如是無作聖谛義唯如來應等正覺事究竟,非阿羅漢、辟支佛事究竟﹝藏文作「rdzogs par bgyid pa ma lags so/」﹞。何以故?非下、中、上法得涅槃﹝該經《述記》雲「二乘以欲界智(證涅槃)爲下,色界智爲中,無色名上。既起叁界斷智,唯能證有作四聖谛,不能得彼無作四聖谛;故知非究竟」﹞。何以故?如來應等正覺于無作四聖谛義事究竟。以一切如來應等正覺知一切未來苦,斷一切煩惱上煩惱所攝受一切集﹝藏文作「bon movs pa dav be ba”i bon movs pa thams cad ”du ba”i sdug bsval kun ”byuv ba thams cad ni spavs/」﹞,滅一切意生身、除一切苦滅證﹝藏文作「yid kyi phuv po thams cad ”gog pa”i sdug bsval thams cad ”gog pa ni mvon sum du mdzad de/」﹞。世尊!非壞法故,名爲苦滅﹝藏文作「sdug bsval ”gog pa ni chos chud gzon pa ma lags so/」﹞。
[143] 「者」字,《金藏》無。
[144] 謂不能引生真見與相見。
[145] 「觀」字,《金藏》缺。
[146] 《述記》引文原作「毗缽舍那劣道不能入現觀」。
[147] 即《顯揚》卷十六〈成現觀品〉第八。
[148] 「現觀」二字,原作「彼」。
[149]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
唯依諸靜慮,及初靜慮、近分未至定,能入聖谛現觀,非無色定。所以者何?無色定中,奢摩他勝,毗缽舍那劣。非毗缽舍那道劣能入現觀。故《顯揚》十六說︰彼何所依?答︰唯依靜慮,不依無色。
[150] 「四」字,《金藏》有,余無。
[151] 即六現觀。
[152] 指思現觀。
[153] 「可得」二字,《金藏》無。
[154] 指谛、邊、戒叁。
[155] 智周《演秘》雲︰
謂思現觀唯欲界故,不依八定,名「依非依」。余五,通依八定地有,據修道說。「又叁依五」,此叁初生依于見道四禅根本及一未至,名爲五依。見道眷屬,信亦五依;余信現觀,而即不爾,故雲「一分」。
[156] 即《瑜伽》卷六十九。
[157] 「文」字,《金藏》作「又」。
[158] 「前」字,原作「雖」。
[159] 泰《抄》牒文、《金藏》作「又」,余作「有」。
[160] 如《瑜伽》卷六十九雲︰
複次,如熏修邊際第四靜慮以爲依止﹝藏文作「bsam gtan bźi pa”i mtha” yovs su bsgoms pa la brten nas/」﹞,引發無诤及願智﹝藏文作「ji ltar bon movs pa med pa dav smon nas wes pa dag…mvon par bsgrub dgos pa bźin du/」﹞。當知如來所有一切不共佛法,亦爾。余神通等,一切靜慮以爲依止,皆能引發。
[161] 「無」字,《金藏》有,余無。
[162] 即本論卷七末。
[163] 「叁」字,《金藏》有,余無。
[164] 原作「前叁無色有此根者」。
[165] 「入」字,原作「升」。
[166] 「如」字,原作「即」。
[167] 「諸」字,原作「善」。
[168]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
升見道時,即先所修善世俗智所有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淨,亦名爲修﹝藏文作「mthov ba”i lam la yav dag par źugs pa de sa bon rnam par dag pas kun rdzob wes pa dge ba zag pa dav bcas pa svar yovs su bsgoms pa de bid sgom par byed do/」﹞。此則名爲谛現觀邊諸世俗智。出見道已,生起此智,證見所斷諸法解脫,昔來于彼曾未解脫﹝藏文作「mvon par rtogs pa”i mtha” la mthov ba”i lam las lavs pa de”i mthov bas spav bar bya ba”i chos gav dag las svon rnam par grol bar ma gyur pa de dag las rnam par grol ba gav yin pa de yav skye bar ”gyur ro/」﹞。
[169] 《樞要》卷下雲︰
四善根既唯色界五地,卻照無色無。無漏見道故,是有漏修,如前說。
[170]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
又于見道初智生時,諸余智因,由能生緣所攝受故,皆得增長﹝藏文作「de la mthov ba”i lam gyi wes pa dav po skyes na de las gźan pa”i wes pa rnams kyi skye ba”i rkyen yovs su zin pa dav rgyu yovs su brtas par ”gyur wiv/」﹞。
[171] 如《對法》卷十雲︰
複次,依止修道分別修義︰謂依初靜慮現修道時,亦修欲界系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藏文作「de dag la dbav ”byor ba thob pa”i phyir ro/」﹞。如依初靜慮地修欲界善根,如是依一切上地現修道時,皆能修習下地所有善根,于彼得自在故。當知此中所說義者,謂依止上地現前修習道時,下界下地所有善根雖不現前,亦皆修習。何以故?于彼得自在故。自在者,謂轉增勝現行自在故﹝藏文作「dbav thob pa ni mchog tu mvon du gyur pa la dbav byed par rig par bya”o/」﹞。
[172] 如《瑜伽》卷六十九雲︰
問︰一切類智現在前時,皆能了別色界無色界耶?答︰若有曾于色無色界所有諸法,善聞、善思、善取相者﹝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 dav gzuv bar ”gyur na ni/」﹞,即能了別﹝藏文作「rtogs par byed do/」﹞,若不爾者,不能了別。
[173] 「極」字,原無。
[174] 《瑜伽》卷六十九原文:
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初入聖谛現觀。何以故?彼處難生厭故﹝藏文作「skye bar ”gyur dka” ba yin pas/」﹞。若厭少者,尚不能入聖谛現觀,況于彼處,一切厭心少分亦無!
[175] 「別抄」卷五作:
若上界厭心非勝,惡趣慧心非勝,不得起善根者……。
[176] 「別抄」作「非約修道惑及異生世俗厭心爲論也。」
[177] 即〈成現觀品〉第八。
[178] 「處」字,《金藏》誤作「唯」。
[179] 「入」字,原作「起」。
[180] 「別抄」解雲︰
惡趣苦受極故,不得入定起現觀。
[181…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