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理,正觀「非安立」。爲起遊觀、起勝進道、成熟佛法、降伏二乘,亦觀「安立」。然二乘者自宗唯說作四谛安立觀,菩薩不爾。今說于彼亦作人空非安立觀,然不同菩薩。菩薩二空俱作,爲顯彼劣,故不說之。
又二乘者亦唯作安立,不同菩薩。菩薩行智深廣,彼不爾故。
【論文】
九‧九八 菩薩起此暖等善根,雖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托最勝依,入見道故。
【疏翼】
第二長行廣釋中,第八所依何處。
【述記‧卷五十四】
自下第八、辨所依處。
六十九中通叁乘說︰唯依諸靜慮及初近分未至,能入聖谛現觀[145],非無色定。無色定中,奢摩他勝,毗缽舍那劣。毗缽舍那道劣,能入現觀[146]?故《顯揚》十六[147]說︰現觀[148]何所依?答︰唯依靜慮,不依無色[149]。
若有于此執中間等六地皆能入現觀,何處有文中間能入?若六地中能入現觀,六十九中何故但言四[150]靜慮及初未至?又如何七十一「六現觀」中雲:此六[151]幾依未至依?乃至無所有處依可得?
答︰一[152]依非依可得[153];余,依一切依可得。又叁[154]依五依生,一種一分[155]。若中間禅有依入現觀,應言叁依六依生!以初生時智,谛及邊、戒叁唯依五依生故,不說六地,明中間禅無入現觀者。
問︰何故不依中間入?
答︰彼無明利無漏故,有明利無漏者,能入故。又彼梵王居多散亂故,非純淨地故。《瑜伽》[156]文[157]言:依諸靜慮及初未至,不言中間入見谛故。此中複言:前[158]方便時,通諸靜慮,而依第四方得成滿。即最後入時,唯依第四。第四禅望余禅最勝。要托最勝依入見道故,不依下地入。又[159]菩薩功德,六十九說雖諸靜慮皆能引發,多依第四靜慮,不同二乘[160]。其欲界無修慧,無四善根,無[161]無漏故,不說依入。前[162]說二十二根中,未知當知根通叁[163]無色[164],有勝見道傍修得故。
若彼無見道及四善根,何故說修彼?
六十九說︰入[165]見道時,如[166]先所修諸[167]世俗智種子,由彼熏修皆得清淨,亦名爲修。此名谛現觀邊諸世俗智,出見道已,生起此智[168]。即發心以去,皆名未知當知根,見道傍修先世俗智,故名此根,意顯先曾起時亦名此根。即世俗智有先時已名此根,入見道已,傍修之時,故名此根。非謂無色有見道及四善根也,四善根唯色界系故。
此依一義[169]。
若爾,修道位應起未知當知根?
種子不殊,約位行相,二皆有別。今至修皆遍緣,但已知收。
又六十九雲︰見道初智生時,諸余智因由能生緣所攝受故,皆說名轉[170]。此時皆不別得,故無色界無漏種子,此見道時名修,是此根攝。
《對法》第十雲:不修上者,依二乘不自在說[171]。若自在先得,修亦通無色。如類智緣,如六十九說[172]。此即第八所依之地。
二乘依五地,菩薩唯依第四。諸論通方便爲論,言菩薩亦依五地。此中料簡世第一法,及增上忍,唯第四定,余通余地。
【論文】
九‧九九 唯依欲界善趣身起,余慧、厭心,非殊勝故。
【疏翼】
第二長行廣釋中,第九界趣身分別。
【述記‧卷五十四】
六十九說︰非生上地,或色界,或無色界,能入聖谛現觀,彼處極[173]難生厭故。若厭少者,尚不能入現觀,況彼一切厭心少分亦無[174]!即無少厭心、色、無色界,不入現觀。
問︰若爾[175],如何彼地聖者亦離欲?
答︰無厭見道叁界分別惑及惡趣等厭心,名無;非無有漏欣上厭下,及厭自地欣生上心。入見道時,必總厭叁界一切法,總緣谛,方入故。此一向據入現觀爲論,非修道及異生爲論[176]。此論中釋余界厭心劣,非殊勝故;余趣慧心,非殊勝故,不入見道。
《顯揚》十六[177]頌雲︰極戚,非惡趣,極欣,非上二;處[178]欲界人、天,佛出世現觀。彼說︰惡趣不入[179]現觀。苦受恒隨,極憂戚故,不能證得叁摩地故[180],即叁惡趣不入也。
色、無色界,亦無現觀。欣掉重故,厭羸劣故,是故二界、叁趣不起現觀。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現觀[181]。末法亦得,有佛出世攝故。無佛世不得,無說法者令生厭故[182]。
若爾,有佛法世發心,法滅後方成熟;久已修訖,得入現觀不?
准此文,不得,無此類者故。又解,亦得[183]。
此中一向作論,即叁論不同,合有多解,准理[184]可知。此即第九、界趣身分別[185]。
【論文】
九‧一○○ 此位亦是解行地攝,未證唯識真勝義故。
【疏翼】
第二長行廣釋中,第十七地分別。
【述記‧卷五十四】
此「亦」以前資糧位也。
此即第十、七地分別。
在何劫攝,如前[186]已說。
《對法》第十叁等並有此文[187]。《攝論》[188]亦言解行地也[189]。
此中複修持、任、鏡、明、依五地,如前[190]引[191]《對法》第十[192]一說。
其余義門,如下當說。
【疏翼】
以上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即別舉五頌別解五位中,第二段別舉﹝第二十七﹞頌別解第二加行位訖。
--------------------------------------------------------------------------------
[1] 「辨別名字」四字,《金藏》有,余無。
[2] 《金藏》作「位」,余作「地」。
[3] 「及」字,《金藏》無。
[4] 靈泰《抄》釋文、《金藏》、金陵作「總即」,余作「即總」。
[5] 《金藏》作「爲」,余作「由」。
[6] 見《對法》卷十二。
[7] 見《莊嚴經論》卷七〈教授品〉第十五初。
[8] 「能所、取故」,原作「自性」。
[9] 《對法》卷十一原文:
雲何菩薩依瑜伽地﹝藏文作「rnal ”byor gyi sa/」﹞方便修學證無所得﹝藏文作「mi dmigs pa la reg źe na/」﹞?謂諸菩薩已善積集福德、智慧二種資糧,已過第一無數大劫﹝藏文作「bskal pa gravs med pa tshar phyin nas/」﹞。已聞隨順通達真如、契經等法,如理作意﹝如理作意──任也﹞。發叁摩地﹝發叁摩地──鏡也﹞依止定心,思惟定中所知影像﹝藏文作「bsam gtan du byed do/」﹞,觀此影像不異定心。依此影像,舍外境想﹝藏文作「gzugs brban de la yul gyi ”du wes bzlog ste/」﹞,唯定觀察自想影像﹝藏文作「de”i rnam pa rav gi ”du wes tsam du ”dzin to/」﹞。爾時菩薩了知諸法唯自心故,內住其心﹝藏文作「de”i tshe rav gi sems tsam gnas pa”i phyir/ sems nav du gnas par gyur nas/」﹞,知一切種所取境界皆無所有﹝藏文作「gzuv ba rnam pa thams cad med par rab tu wes so/」﹞;所取無故,一切能取亦非真實;故決了知能取非有﹝藏文作「de”i ”og tu zuv ba med par ”dzin pa yav yovs su ma grub bo źes de yav med par rab tu rtogs so/」﹞。
次複于內,舍離所得二種自性,證無所得,依此道理,佛薄伽梵妙善宣說:菩薩于定位,觀影唯是心;義想既滅除,審觀唯自想。知所住內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無,後觸無所得。「依」者,謂轉依,舍離一切粗重,得清淨轉依故。
[10] 即持、任、鏡、明。
[11] 謂「依」。
[12] 《莊嚴經論》卷七雲︰
「行盡一僧祇,長信令增上」者,若諸菩薩行,行盡一阿僧祇劫,爾時長養于信,方至上品。
問︰獨信增耶?答︰衆善隨信集,亦具如海滿,謂于信增時,一切衆善隨信聚集,亦得具足,如大海水,湛然圓滿。
[13] 見《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二〈佛母品〉第五雲:
八百裏石,方廣亦然。以淨居天衣重叁铢,即淨居天千寶光明鏡爲日月歲數,叁年一拂,此石乃盡,故名一大僧祇劫。
[14] 「第」字,《金藏》有,余無。
[15] 《對法》卷八原文作:
方便﹝加行﹞道者,謂所有資糧皆是方便﹝加行﹞。或有方便﹝加行﹞,非資糧,謂已積集資糧道者,所有順決擇分善根,謂:暖法﹝藏文作「dro bar gyur…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四、加行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