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千波羅蜜多、陀羅尼門、叁摩地等,如《賢劫經》(卷二〈諸度無極品〉第六)廣說其相︰所謂最初修習行法波羅蜜多(西晉竺法護譯作「習進行法修度有六事」),乃至最後分布佛體波羅蜜多(竺法護譯作「有分舍利度無極」),叁百五十一,一一皆具六到彼岸(竺法護譯本無「叁百五十」等文)。如是總有二千一百(諸度無極)。對治貪、瞋、癡,及等有情心行,八千四百(竺法護譯作「貪、淫、怒、癡等分,四事各二千一百,合八千四百」),除四大種,及六無義所生過失十轉(《雜集論述記》卷叁十叁雲︰「對四大六裹,亦名無義所生過失」),合數八萬四千(竺法護譯作「八千四百,各別有十事,合八萬四千」)。修習此故,複得成就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叁摩地等。此則略說,廣則無量(「修習此故」以下,竺法護譯本無文。《雜集論述記》卷二十叁解論文雲︰「其八萬四千法蘊,一一以千乘之,即八俱胝四十洛叉。計當八千四百萬。」「洛叉」,梵文爲「laksa」;藏文作「”bum/」)」﹞。于下一一門中,別釋名、廢立。
道品、佛果四智因之,爲道。此叁十七,並在因中助成道果,故言助道法。其通出體者,如《大集經》﹝卷二十六〈寶髻菩薩品〉第十一之二﹞乃用平等無分別智爲道品體﹝如雲「八道者,所謂正見。雲何正見?正見者,見一切法皆悉平等。如是正見,不名空見。何以故?自有正見,非是空見。如是二見,亦名同見。複有我見、衆生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叁見,亦複同見。又衆生見、命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叁見,亦複同見。又有我見、斷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叁見,亦複同見。又有有見、無見、空見,不名正見。如是叁見,亦複同見。複有四見︰佛見、法見、僧見、空見,是名正見。如是四見,不名空見。善男子!若有人著如是見者,不名正見。若不著見者,乃名正見。何以故?夫正見者,見無分別平等無二。雲何名爲平等見耶?若作是念:凡夫法下,學法爲上,如是見者,非平等見。……若能觀察:凡夫之法,乃至佛法,無有差別,乃名平等」﹞。自余道品,終成觀行,皆悉平等。
《佛地論》等第叁卷﹝末﹞︰若約實義,一一智品具攝一切功德﹝如雲「『如是如來清淨法界,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衆生事』者,謂諸如來清淨法界任性而住,無有作意安立一切利衆生事。『一切智』者,圓鏡智等。『一切所變化』者,身語意化。『一切利衆生事』者,謂能成辦一切有情勝利樂事。清淨法界皆能含容,彼法生時爲助因故。清淨法界『無有起作』者,作意名『起』,能令其心舍余境界趣余緣故,心動名『作』,心慮動搖有所作故。謂清淨法界雖無作意、心慮動搖,而能容受諸智、變化、利有情事。
「複次,『含容一切智所變化利有情事』者,謂淨法界含容一切受用變化二身所作利有情因,無窮盡故,極廣大故,無對礙故,雖無分別,而增上力能生彼故。此總義言。如虛空等容色生等作用轉時,雖無有我、我所作意、戲論分別,而法爾力廣作一切差別作用。如是如來住無漏界,雖無一切我我所等作意戲論種種分別,而先所修大願力故,能起『一切智所變化利有情事』。如是如來第一難思安住法身,由先願力所任持故,一切相好功德莊嚴窮生死際劫量相續。雖無分別,而作『一切智所變化利有情事』。如來雖無如是分別我,于如是如是事業當作、不作,而本願力,一切能作。如先發願或入睡眠,或入滅定,雖無作意,隨所要期,覺悟出定」﹞。
若就粗相,妙觀察智攝四念住、四如意足﹝如《佛地經論》卷六所說﹞,觀察一切身平等法故,以叁摩地爲自性故。平等性智攝四正斷,雖用精進而爲其性,而由如來平等性智所攝受故,無高下相。五根、五力,攝在大圓鏡智平等性智。覺支、道支,攝在平等性智。
若別出體,諸法師出體皆並取十法︰信、精進、念、慧、喜、輕安、思、舍、戒、叁摩地。以正思惟,小乘取覺數,大乘是有漏,不得爲八正道法。此尋,依思慧爲體。慧爲正見支,正思惟乃取思爲體,此理不然,未見文故。《大論》二十九﹝中﹞雲︰﹝此中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慧蘊攝﹝原作「慧蘊所攝」﹞。又下文言︰﹝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是﹞毗缽舍那收﹝原無﹞。
又五十七釋二十二根中雲︰「問︰五根、叁十七﹝覺﹞品﹝法﹞,爲五攝叁十七?叁十七攝五﹝耶﹞?答︰叁十七攝五,非五攝叁十七。不攝何等?謂語、業、命、喜、安、舍。如是或六、或四﹝合語業命叁者爲一﹞,彼所不攝。」若正思惟,是思數,于「不攝」中,應雲不攝七法!以二十二根中無思數故。但以正思惟以慧爲體故,是根中慧根攝。
何故發語得通思、慧,唯取慧而非思?以發五種身,故唯慧非思,如《大論》。今大乘叁十七品以九法爲體︰即信、精進、念、定、慧、喜、安、舍、道共戒。或十一,即開戒爲叁故﹝《樞要》卷下雲「無表爲叁︰謂正語、正業、正命」﹞。
雖正思惟如文,以慧爲體,與正見何以異?正見是分別支故。釋曰︰正見,觀中分別,未發語言。正思惟爲他說法,依此發語。以無漏觀中非尋伺所發語故,佛無尋伺故。又唯識第七︰因中以尋爲體﹝如雲「有義:此二亦正智攝。說正思惟是無漏故。彼能令心尋求等故。又說彼是言說因故,未究竟位,于藥病等未能遍知,後得智中爲他說法,必假尋伺。非如佛地無功用說。故此二種亦通無漏」﹞。
其叁十七,于百法數相收,可知慧開爲九︰即四念住、慧根、﹝慧﹞力、擇法、正見、﹝正﹞思惟。如余法,即開爲八︰其四念住,如此《﹝雜集﹞論》及《大論》、《顯揚》、《菩薩藏經》多言以念爲念住。此《﹝雜集﹞論》﹝即此卷十﹞中,念住以慧念二法爲體﹝原文爲「念住自體者,謂慧及念」﹞。
《大論》二十八﹝末﹞、《顯揚》第二﹝〈攝事品〉第一﹞,又以聞、思、修叁慧爲念住體。聞、思唯有漏;修慧通漏無漏﹝如《瑜伽》雲「由此念住者,謂若慧、若念,攝持于定,是自性念住。所余相應諸心、心法,是相雜念住。又由身、受、心、法增上,所生善有漏、無漏道,皆名念住。此複叁種︰一、聞所成,二、思所成,叁、修所成。聞、思所成,唯是有漏;修所成者,通漏無漏」。《顯揚》則雲「一、身念住:謂或緣于身,或複緣身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爲境界已,由聞思修之所生慧,或唯影像、或事,成就于身境處善安住念。爲令于身得離系故。如于身念住,如是于受心法念住,應知亦爾」﹞。
又《菩薩藏經》﹝原《雜集述記》衍「二」字﹞十八﹝〈般若波羅蜜多品〉第十一之叁﹞雲︰念住以先觀察﹝如雲「複次,舍利子!雲何菩薩摩诃薩念住善巧?舍利子!所謂菩薩摩诃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多故,具足修習四種念住,則能成就方便善巧」﹞。若准以叁慧爲體文,念住以慧爲體性。有一念爲體。如《大論》二十九﹝中﹞釋︰是皆根力中念﹝原文爲「當知此中念根,念即四念住中所有正念,謂四念住能無余斷一切顛倒」﹞,即四念住同時增上法,以此說體,非真實理。
精進開八︰謂四正斷精進,根、力、正精進,覺道精進等。
定開爲八︰四如意足、定根、﹝定﹞力、覺支、道支。
合前叁法,開爲二十五﹝即九、八、八﹞。
念數、憶念,功不獨守一位。但開爲四︰念根、﹝念﹞力、覺支、道支。
信開爲二︰信根、﹝信﹞力。
合前叁十一法﹝即九、八、八、四、二﹞。
喜、安、舍,此叁不開。
道共戒分叁︰正語、﹝正﹞業、﹝正﹞命。
又《樞要》卷下雲︰
叁十七品以九法爲體︰遍行一──謂喜受;別境叁──謂念、定、慧;善有四──信、進、舍、輕安;色法一──謂道共無表;喜爲一──謂喜覺支;念爲四──根、力、覺、道各一;定爲八──四神足、根、力、覺、道各一;慧爲九──四念住、根、力、覺支各爲一,道支爲二,謂正見、正思惟。思惟,因中是依慧尋,佛果唯慧。《瑜伽》五十七﹝意﹞雲︰叁十七品與五根雲何相攝?道品攝根,非根攝道──謂語、業、命、喜、安、舍,故正思惟其體即慧;信爲二──謂根、力;精進爲八──謂四正斷,根、力、覺、道中各一;舍爲一──謂舍覺支;輕安爲一──謂輕安覺支;無表爲叁──謂正語、正業、正命;故九開成叁十七品。
[228] 「四攝」,藏文作「bsdu ba”i dvos po bźi/」。
[229] 「布施」,藏文作「sbyin pa/」。
[230] 「愛語」,藏文作「sban par smra ba/」。
[231] 「利行」,藏文作「don spyod pa/」。
[232] 「同事」,藏文作「don mthun pa/」。
[233] 「九」字,本論《述記》原作「十」,今改。
[234] 《瑜伽‧菩薩地》從〈施品〉第九至此〈攝事品〉第十五,均作
九門分別︰自性、一切、難行、一切門、善士、一切種、遂求、此
世他世樂、清淨。今引第一自性分別門解後叁攝事,如解愛語雲︰
雲何菩薩自性愛語﹝藏文作「sban par smra ba”i vo bo bid/」﹞?謂諸菩薩于諸有情常樂宣說悅可意語﹝藏文作「yid du ”ov ba dav/」﹞、谛語﹝藏文作「bden pa dav/」﹞、法語﹝藏文作「chos dav mthun pa/」﹞、引攝義語﹝藏文作「don dav ldan pa”i tshig smra ba ”di ni/」﹞,當知是名略說菩薩愛語自性。
又雲︰
雲何…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叁、廣資糧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