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智自體故。
【論文】
九‧七一 或複前叁,唯福德攝,後一唯智,余通二種。
【疏翼】
第二辨六度別相中,第二鄰近出體。
【述記‧卷五十四】
鄰近生起出體者,「前叁唯福」,遠智慧故;第六唯智,性是慧故;「余通二種」,即精進、定,鄰近于慧,亦起慧故。
七十八、《解深密經》[218]、叁十六初說,亦同于此[219]。
彼解雲︰前叁爲福,第六是智,余二通二。若依精進修布施、持戒、四無量等,名福;若依精進修叁慧、六善巧、觀四谛緣生法等,名智分。若依靜慮修四無量,名福;若依靜慮修六善巧等,名智分。福、智有六種,「一一分別,應知無量」等,乃至廣說[220]等。
此文唯叁︰或有前叁爲福,義如前說[221]。後叁唯智,近生智故。或有初叁及定,是福;後一,唯智;精進,通二。或有初叁及定,爲福;精進及慧,爲智,策慧勝故,此並有文;後四波羅蜜,唯智,非福,後得智故。
此中且說六。如《對法》、第十二抄會引[222]。
上來福智「一種二」訖。
【疏翼】
以上第一顯二種行中,第一辨福智行訖。
【論文】
九‧七二 複有二種:謂利自、他所修勝行。隨意樂力,一切皆通自、他利行。
【疏翼】
第一顯二種行中,第二辨二種利行。于中分叁︰一、辨一切勝行通二利,二、依別相二利別攝,叁、所攝無邊。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四】
隨意樂力所爲[223],一切諸功德等,皆通二利。
【論文】
九‧七叁 依別相說,六到彼岸、菩提分等,自利行攝;四種攝事、四無量等,一切皆是利他行攝。
【疏翼】
第二辨二種利行中,第二依別相二利別攝。
【述記‧卷五十四】
「菩提分等」,「等」,取禅支、十八不共法、諸相、隨好等「自利行攝」。然四十叁說:六度唯自利,四攝利他故[224]。
「四種攝事、四無量等」,「等」,取神通、大悲、不護、叁念住,皆「利他行攝」。
此中所望總聚,一向多分爲論,非依體性。依體性者,應四句分別︰或唯自利──謂相、隨好等;或唯利他──謂四攝等;或自他利──六波羅蜜等,布施等中,亦俱利故;或俱非利──便非功德。
「六到彼岸」,下[225]自廣解[226]。
「菩提分法」,謂: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等覺支、八聖道支,叁十七種。如《對法》、第十抄[227]。
四攝[228]如《大論》四十叁,謂布施[229]、愛語[230]、利行[231]、同事[232]。以九[233]門分別[234]。
四無量[235]︰謂慈[236]、悲[237]、喜[238]、舍[239]。如《對法》第十叁等抄[240],及別抄解[241]。
四十九說︰以勝解行地,乃至到究竟地,有四種菩薩行:一、波羅蜜多,二、菩提分法,叁者[242]、神通,四、成熟[243]有情[244]。
即彼又說︰叁十二相、八十隨好在種姓地,唯有種子依身而住。明知:種姓住,未入僧祇;若在勝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若在清淨增上意樂地中,乃名爲得;在諸余地,轉勝清淨;在如來地,善淨無上[245]。
又雲︰若諸不共佛法[246]下劣者,先菩薩時亦已[247]成就[248]。至佛之時,「善淨圓滿」。又此一切菩提資糧[249],有[250]遠、有近。遠者,謂去菩提果遠[251],在地前也;近者,去菩提近[252],謂初護得諸相隨好異熟果時。從此以上,展轉清淨[253]。
依此等文,故知:初劫中修一切菩薩行、一切菩提分法,雖少分得,未名爲證。未得無漏,未名得異熟果,未淨勝故[254]。
【疏翼】
以上第二辨二種利行中,第二依別相二利別攝訖。
【論文】
九‧七四 如是等行,差別無邊,皆是此中,所修勝行。
【疏翼】
第二辨二種利行中,第叁所攝無邊。
【述記‧卷五十四】
如是一切自他利行,皆是此位所修勝行也。
【疏翼】
以上第二答「勝行」中,第一顯二種行訖。
【論文】
九‧七五 此位二障雖未伏除,修勝行時,有叁退屈,而能叁事練磨其心,于所證、修,勇猛不退。
【疏翼】
第二答「勝行」中,第二明練行。文分爲二︰一、總出,二、別釋。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四】
此文:初、總。
「練」謂陶練,「磨」謂磨瑩[255],即修治義。
【論文】
九‧七六 一、聞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深遠,心便退屈,引他已證大菩提者,練磨自心,勇猛不退;二、聞施等波羅蜜多甚難可修,心便退屈,省己意樂能修施等,練磨自心,勇猛不退;叁、聞諸佛圓滿轉依極難可證,心便退屈,引他粗善況己妙因,練磨自心,勇猛不退。由斯叁事練磨其心,堅固熾然,修諸勝行。
【疏翼】
第二明練行中,第二別釋。
【述記‧卷五十四】
《攝論》第六[256]說入因中,叁種練磨心;斷除四處;緣法義境,止觀恒常殷重加行,無放逸故[257]。此中但有叁練磨心。
初練磨心中,雲「廣」者,無邊;「大」者,無上;「深」者,難測;「遠」者,時長[258]。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第一練磨心廣深退。
第二練磨心難修退[259]:文皆可解。
第叁練磨心難證退:引他粗善者,謂有障[260]善,名爲粗善。謂行施等。彼于命終,即便可愛一切自體圓滿而生。我有妙善無障礙善,雲何不得一切圓滿?圓滿佛果者,即轉依也。以深妙故,功德備故,諸佛轉依,難可證也[261]。
彼[262]皆廣解,無別義趣,意與此同,故不煩引。
初且舉「菩提」,後且舉「轉依」,論實皆得[263]。
「除四處」者,一、離二乘作意[264],二、諸疑離疑[265],叁、離所聞思我、我所執[266],四、斷除分別[267]。
「緣[268]法義境」:緣似法似義等,如彼廣說[269]。
【疏翼】
以上第二舉頌文正釋五位,即別舉五頌別解五位中,第一段別舉初﹝第二十六﹞頌別解第一資糧位訖。
--------------------------------------------------------------------------------
[1] 「然」字,《金藏》無。
[2] 智周《演秘》雲︰
位中有此資糧之法,名「資糧位」。即有財釋。
本論《述記》下文作:
資益己身之糧乃至彼果。
[3] 「下」字,《金藏》有,余無。
[4] 此釋第二十六頌上二句。于中又二︰一、出位體分齊,二、解二名。
此即初中初文。
[5] 「勝」字,原作「升」。
[6] 《攝論》卷叁、兩《釋》卷七:
﹝頌雲:﹞清淨、增上力,堅固心升進﹝藏文作「bzav dav/ smon pa”i stobs can dav/ sems brtan khyad par ”gro ba yi/」。世親雲「謂善根力,及大願力。由善根力,應知所治不能降伏;由大願力,應知常值諸善知識」﹞,名菩薩初修,無數叁大劫﹝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gravs med gsum/ kun tu brtsam pa mdzad ces brjod/」。無性雲「雖遇惡友方便破壞(藏文作「mi dge ba”i grogs pos mos pa bzlog kyav/」),終不棄舍大菩提心。現世、當來,所修善法,運運增長(藏文作「khyad par ”gro ba ni mthov ba”i chos dav tshe rabs phyi ma la dge ba”i chos ”phel ba dav/」),終無退減。如是若時具善根力,及大願力、大菩提心堅固不退,所修善法念念增進;不生喜足,順舊而已(藏文作「yon tan cuv zad kyis chog par mi ”dzin pa de nas bzuv ste/」)。齊是,名爲最初修行叁無數劫(藏文作「gravs med pa gsum brtsam mo/」)」﹞。
[7] 「大菩提心」,藏文作「byav chub kyi sems/」。
[8] 「善根」,藏文作「dge ba”i rtsa ba/」。
[9] 「大願」,藏文作「s…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叁、廣資糧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