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叁、廣資糧位▪P6

  ..續本文上一頁mon lam/」。

  

  [10] 「不退屈」,藏文作「bar ma dor mi ldog pa/」。

  

  [11] 「善根」二字,《金藏》有,余無。

  

  [12] 真谛譯《攝論》卷七〈因果位章〉第一末雲︰ 

  

  若人在清淨樂信位中,明了見無上菩提已近己身,過四十心是故無難,入正方便,所以易得。

  

  [13] 「十萬」二字,《金藏》無。

  

  [14] 如本論卷七雲︰

  

  未知當知根體位有叁種︰一、根本位:謂在見道,除後剎那。無所未知可當知故。二、加行位:謂暖、頂、忍、世第一法。近能引發根本位故。叁、資糧位:謂從爲得谛現觀故,發起決定勝善法欲,乃至未得順決擇分所有善根,名資糧位。能遠資生根本位故。

  

  [15] 「遠」字,本論《述記》原引作「近」,今改。

  

  [16] 「故」字,《金藏》無。

  

  [17] 「因」字,《金藏》作「目」。

  

  [18] 「乃」字,《金藏》作「及」。

  

  [19] 《金藏》作「目」,余作「因」。

  

  [20] 即《攝論》卷二初、兩《釋》卷第六初。

  

  [21] 「雲」字,《金藏》無。

  

  [22] 「多聞」,原作「多聞熏習相續」。

  

  [23] 「姓」字,《金藏》誤作「性」。

  

  [24] 「備」字,《金藏》同,余作「集」。

  

  [25] 「資糧力」,世親作「依持力」。

  

  [26] 即以大乘熏習力爲因。

  

  [27] 即以事佛爲緣。

  

  [28] 即以有一向決定勝解爲能修正行。

  

  [29] 即由積集諸善根故,乃得名爲善備福智資糧。

  

  [30] 「十」字,原作「大」。

  

  [31] 「任」字,《金藏》誤作「住」。

  

  [32] 此指晉譯《華嚴》卷八。本論《述記》誤作「卷九」,今改。即〈十

  

  住品〉第十一頌。

  

  [33] 「九」字,本論《述記》作「十」,今改。即《華嚴》卷九〈初發

  

  心菩薩功德品〉第十叁。

  

  [34] 「見」字,本論《述記》引作「現」。

  

  [35] 略引「現住甚深妙,無量自在法」。

  

  [36] 「文」字,《金藏》無。

  

  [37] 如《華嚴》卷八〈十住品〉第十一雲︰

  

  菩薩摩诃薩十住行,去來現在諸佛所說。何等爲十?一名初發心,二名治地,叁名修行,四名生貴,五名方便具足,六名正心,七名不退,八名童真,九名法王子,十名灌頂。

  

  [38] 「惡」字,《金藏》無。

  

  [39] 「業」字下,《金藏》有「不」字。

  

  [40] 《華嚴》卷八〈十住品〉第十一下文雲︰

  

  何等是菩薩摩诃薩生貴住?此菩薩一切聖法正教中生,修十種法。何等爲十?所謂信佛不壞、究竟于法、寂然定意、分別衆生、分別佛剎、分別世界、分別諸業、分別果報、分別生死、分別涅槃,是爲十。

  

  [41] 《華嚴》卷八〈十住品〉上文雲︰

  

  彼菩薩﹝即「因初發心得十力分」﹞應學十法。何等爲十?所謂學恭敬供養諸佛、贊歎諸菩薩、護衆生心、親近賢明、贊不退法、修佛功德、稱揚歡美生諸佛前、方便修習寂靜叁昧、贊歎遠離生死輪回、爲苦衆生作歸依處。

  

  [42] 《金藏》作「現」,余作「行」。

  

  [43] 謂此位菩薩多住外門散心修事故。

  

  [44] 「九」字,本論《述記》作「十」,今改。即《華嚴》卷九〈初發

  

  心菩薩功德品〉第十叁。

  

  [45] 「別抄」卷四末,有「此則資糧位,能滅煩惱」。

  

  [46] 「說盡」二字,《金藏》倒置。

  

  《雜集論述記》卷八〈總六位心所章〉五門分別中,第四界地短長

  

  門第二子門「十地短長」雲︰

  

  因邪教友不共、相應﹝及纏、隨眠﹞四種無明,及此伴類。十位中伏,行相粗故。

  

  [47] 「功」字,「別抄」卷四作「助」。

  

  [48] 《雜集論述記》雲︰

  

  又加行位唯能伏除分別二取一切皆盡,不說十住一切煩惱皆悉能斷。但應同《緣起﹝初勝法門﹞經》說。

  

  [49] 「文」字,《金藏》作「第十」二字。

  

  [50] 「別抄」、《義演》、《金藏》均作「未全」,余作「一切」,如雲︰

  

  菩薩住此資糧位中,二粗現行雖有伏者,而于細者,及二隨眠,止觀力微,未能伏滅。

  

  [51]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雲:

  

  內法異生若不放逸、勤修學者,及聖有學,叁種無明引發忘念,爲非福緣。然此非福不能爲緣招叁惡趣,故我不說爲無明緣行。

  

  [52] 《金藏》作「邪教發」,余作「自分別」。

  

  [53] 謂見道所斷。

  

  [54] 《金藏》作「自分別」,余作「因邪教」。

  

  [55] 「別抄」作:

  

  此依自分別起不共無明伏故,余同類煩惱亦伏不行。《﹝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說內法異生不共無明已伏故。若﹝外法異生﹞因邪教師所起者,即不能伏。彼緣強,難伏故﹝彼經雲「如是所說外法異生所有福行,及不動行相應善心,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簡與內法異生別﹞。

  

  [56] 本論卷九原文爲:

  

  此加行位未遣相縛,于粗重縛,亦未能斷。唯能伏除分別二取,違見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隨眠,有漏觀心有所得故,有分別故,未全伏除,全未能滅。

  

  [57] 《金藏》作「自邪思惟」,余作「因邪教者」。

  

  [58] 「忘」字,金陵本作「妄」。

  

  [59] 《瑜伽》卷四十七:

  

  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聲香味觸法中,或于一時,其心顛倒忘失正念。二、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藏文作「lus sva ma brjed pa/」﹞。叁、于所受所持諸法,久作、久說,或于一時,有所忘失﹝藏文作「chos luv mnos pa dav bzuv dav/ byas nas yun riv du lon pa dav/ smras nas yun riv du lon dag kyav ched ”ga” brjed pas na/」﹞。于是叁處,有忘失念。

  

  [60] 《瑜伽》卷四十七原文爲:

  

  或于一時,具足聰慧,于其諸法能受、能持﹝藏文作「ched ”ga” ni yid gźuvs par yav ”gyur te/ chos rnams len pa dav ”dzin pa dav/」﹞,于其義理堪能悟入﹝藏文作「don ”jug par nus la/」﹞,或于一時,則不如是。或于一時,具足憶念﹝藏文作「dran pa dav ldan par ”gyur la/」﹞,或于一時,成忘念類﹝藏文作「brjed vas pa”i rav bźin can du ”gyur ro/」﹞。于諸有情,未能了知如實調伏善巧方便﹝藏文作「sems can rnams ”dul ba”i thabs kyav ji lta ba bźin du mvon par mi wes la/」﹞,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實引發善巧方便﹝藏文作「rav gi savs rgyas kyi chos sgrub pa”i thabs kyav mvon par mi wes so/」﹞。爲他說法、教授、教誡、勉勵而轉;勉勵轉故,不如實知﹝藏文作「gźan dag la yav nan gyis chos ston civ gdams pa dav rjes su bstan pa la ”jug par byed de/ des nan gyis ”jug par byas pa de yav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wes pas ma yin te/」﹞,或時虛棄,或不虛棄。

  

  [61] 《瑜伽》卷四十七原作:

  

  如暗中射,或中、不中,隨欲成故,隨欲成故﹝藏文作「dbav du ”grub par zad pas na/」﹞。

  

  [62] 「別抄」卷四未雲︰

  

  問︰有漏不執心中,亦有能所取、相見等,豈皆伏耶?

  

  [63] 「別抄」雲︰

  

  解雲︰唯伏除彼能執二取也。

  

  [64] 「名」字,《金藏》有,余無。

  

  [65] 《金藏》作「目」,余作「因」。

  

  [66] 如《略纂》卷叁十二解《瑜伽》卷五十五初「如說粗重體性名隨眠」

  

  ,藏文作「gnas van gyi lus dav gnas van gyi bdag bid kyi bag la bal źes gav gsuvs pa de la/」。

  

  [67] 《略纂》卷叁十二雲︰

  

  此中約性粗重,說粗重亦名隨眠。是煩惱性故,故言「體﹝性﹞名隨眠」,非約不安隱名粗重﹝《瑜伽》卷五十五初雲「此中何等說名隨眠?答︰諸煩惱品所有粗重不安隱性,又持諸行令成苦性」。藏文作「de la bag la bal gav źe na/ bon movs pa”i phyogs dav mthun pa”i gnas van len gav yin pa ste/ ”du byed rnams kyi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叁、廣資糧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