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mon lam/」。
[10] 「不退屈」,藏文作「bar ma dor mi ldog pa/」。
[11] 「善根」二字,《金藏》有,余无。
[12] 真谛译《摄论》卷七〈因果位章〉第一末云︰
若人在清净乐信位中,明了见无上菩提已近己身,过四十心是故无难,入正方便,所以易得。
[13] 「十万」二字,《金藏》无。
[14] 如本论卷七云︰
未知当知根体位有三种︰一、根本位:谓在见道,除后剎那。无所未知可当知故。二、加行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近能引发根本位故。三、资粮位:谓从为得谛现观故,发起决定胜善法欲,乃至未得顺决择分所有善根,名资粮位。能远资生根本位故。
[15] 「远」字,本论《述记》原引作「近」,今改。
[16] 「故」字,《金藏》无。
[17] 「因」字,《金藏》作「目」。
[18] 「乃」字,《金藏》作「及」。
[19] 《金藏》作「目」,余作「因」。
[20] 即《摄论》卷二初、两《释》卷第六初。
[21] 「云」字,《金藏》无。
[22] 「多闻」,原作「多闻熏习相续」。
[23] 「姓」字,《金藏》误作「性」。
[24] 「备」字,《金藏》同,余作「集」。
[25] 「资粮力」,世亲作「依持力」。
[26] 即以大乘熏习力为因。
[27] 即以事佛为缘。
[28] 即以有一向决定胜解为能修正行。
[29] 即由积集诸善根故,乃得名为善备福智资粮。
[30] 「十」字,原作「大」。
[31] 「任」字,《金藏》误作「住」。
[32] 此指晋译《华严》卷八。本论《述记》误作「卷九」,今改。即〈十
住品〉第十一颂。
[33] 「九」字,本论《述记》作「十」,今改。即《华严》卷九〈初发
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
[34] 「见」字,本论《述记》引作「现」。
[35] 略引「现住甚深妙,无量自在法」。
[36] 「文」字,《金藏》无。
[37] 如《华严》卷八〈十住品〉第十一云︰
菩萨摩诃萨十住行,去来现在诸佛所说。何等为十?一名初发心,二名治地,三名修行,四名生贵,五名方便具足,六名正心,七名不退,八名童真,九名法王子,十名灌顶。
[38] 「恶」字,《金藏》无。
[39] 「业」字下,《金藏》有「不」字。
[40] 《华严》卷八〈十住品〉第十一下文云︰
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生贵住?此菩萨一切圣法正教中生,修十种法。何等为十?所谓信佛不坏、究竟于法、寂然定意、分别众生、分别佛剎、分别世界、分别诸业、分别果报、分别生死、分别涅槃,是为十。
[41] 《华严》卷八〈十住品〉上文云︰
彼菩萨﹝即「因初发心得十力分」﹞应学十法。何等为十?所谓学恭敬供养诸佛、赞叹诸菩萨、护众生心、亲近贤明、赞不退法、修佛功德、称扬欢美生诸佛前、方便修习寂静三昧、赞叹远离生死轮回、为苦众生作归依处。
[42] 《金藏》作「现」,余作「行」。
[43] 谓此位菩萨多住外门散心修事故。
[44] 「九」字,本论《述记》作「十」,今改。即《华严》卷九〈初发
心菩萨功德品〉第十三。
[45] 「别抄」卷四末,有「此则资粮位,能灭烦恼」。
[46] 「说尽」二字,《金藏》倒置。
《杂集论述记》卷八〈总六位心所章〉五门分别中,第四界地短长
门第二子门「十地短长」云︰
因邪教友不共、相应﹝及缠、随眠﹞四种无明,及此伴类。十位中伏,行相粗故。
[47] 「功」字,「别抄」卷四作「助」。
[48] 《杂集论述记》云︰
又加行位唯能伏除分别二取一切皆尽,不说十住一切烦恼皆悉能断。但应同《缘起﹝初胜法门﹞经》说。
[49] 「文」字,《金藏》作「第十」二字。
[50] 「别抄」、《义演》、《金藏》均作「未全」,余作「一切」,如云︰
菩萨住此资粮位中,二粗现行虽有伏者,而于细者,及二随眠,止观力微,未能伏灭。
[51]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内法异生若不放逸、勤修学者,及圣有学,三种无明引发忘念,为非福缘。然此非福不能为缘招三恶趣,故我不说为无明缘行。
[52] 《金藏》作「邪教发」,余作「自分别」。
[53] 谓见道所断。
[54] 《金藏》作「自分别」,余作「因邪教」。
[55] 「别抄」作:
此依自分别起不共无明伏故,余同类烦恼亦伏不行。《﹝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说内法异生不共无明已伏故。若﹝外法异生﹞因邪教师所起者,即不能伏。彼缘强,难伏故﹝彼经云「如是所说外法异生所有福行,及不动行相应善心,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简与内法异生别﹞。
[56] 本论卷九原文为:
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57] 《金藏》作「自邪思惟」,余作「因邪教者」。
[58] 「忘」字,金陵本作「妄」。
[59] 《瑜伽》卷四十七:
一、于境界可意不可意色声香味触法中,或于一时,其心颠倒忘失正念。二、于受生彼彼身中,既受生已,忘失前生﹝藏文作「lus sva ma brjed pa/」﹞。三、于所受所持诸法,久作、久说,或于一时,有所忘失﹝藏文作「chos luv mnos pa dav bzuv dav/ byas nas yun riv du lon pa dav/ smras nas yun riv du lon dag kyav ched ”ga” brjed pas na/」﹞。于是三处,有忘失念。
[60] 《瑜伽》卷四十七原文为:
或于一时,具足聪慧,于其诸法能受、能持﹝藏文作「ched ”ga” ni yid gźuvs par yav ”gyur te/ chos rnams len pa dav ”dzin pa dav/」﹞,于其义理堪能悟入﹝藏文作「don ”jug par nus la/」﹞,或于一时,则不如是。或于一时,具足忆念﹝藏文作「dran pa dav ldan par ”gyur la/」﹞,或于一时,成忘念类﹝藏文作「brjed vas pa”i rav bźin can du ”gyur ro/」﹞。于诸有情,未能了知如实调伏善巧方便﹝藏文作「sems can rnams ”dul ba”i thabs kyav ji lta ba bźin du mvon par mi wes la/」﹞,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方便﹝藏文作「rav gi savs rgyas kyi chos sgrub pa”i thabs kyav mvon par mi wes so/」﹞。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故,不如实知﹝藏文作「gźan dag la yav nan gyis chos ston civ gdams pa dav rjes su bstan pa la ”jug par byed de/ des nan gyis ”jug par byas pa de yav 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wes pas ma yin te/」﹞,或时虚弃,或不虚弃。
[61] 《瑜伽》卷四十七原作:
如暗中射,或中、不中,随欲成故,随欲成故﹝藏文作「dbav du ”grub par zad pas na/」﹞。
[62] 「别抄」卷四未云︰
问︰有漏不执心中,亦有能所取、相见等,岂皆伏耶?
[63] 「别抄」云︰
解云︰唯伏除彼能执二取也。
[64] 「名」字,《金藏》有,余无。
[65] 《金藏》作「目」,余作「因」。
[66] 如《略纂》卷三十二解《瑜伽》卷五十五初「如说粗重体性名随眠」
,藏文作「gnas van gyi lus dav gnas van gyi bdag bid kyi bag la bal źes gav gsuvs pa de la/」。
[67] 《略纂》卷三十二云︰
此中约性粗重,说粗重亦名随眠。是烦恼性故,故言「体﹝性﹞名随眠」,非约不安隐名粗重﹝《瑜伽》卷五十五初云「此中何等说名随眠?答︰诸烦恼品所有粗重不安隐性,又持诸行令成苦性」。藏文作「de la bag la bal gav źe na/ bon movs pa”i phyogs dav mthun pa”i gnas van len gav yin pa ste/ ”du byed rnams kyi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三、广资粮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