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三、广资粮位▪P7

  ..续本文上一页źen par kun tu gnas pa bid dav/ źen par źugs pa bid do/」﹞,而彼非即名随眠故。如前卷解。

  

  《略纂》同卷前文,解《瑜伽》「略有二种粗重:一、漏粗重,二、

  

  有漏粗重」等云:

  

  如前〈本地〉第二﹝意地第二之二﹞云︰「﹝又于诸自体中所有种子,若烦恼品所摄,名为粗重,亦名随眠;若异熟品所摄,及余无记品所摄,唯名粗重,不名随眠。若信等﹞善法所摄﹝种子﹞,不名粗重,亦非随眠。」如何此中言「有漏粗重」,及《对法》﹝卷十说﹞二十四粗重﹝中﹞「业粗重﹝者谓有漏业习气﹞」等?

  

  大义云︰一、性粗重:即烦恼种等﹝《对法》云「『烦恼粗重』者,谓烦恼随眠」﹞。此中「漏粗重」者是。二、心不调柔名粗重:即一切有漏善法等。此中言「有漏粗重」者是。前第二卷约性粗重,《论》云善法等故非。此中约不调柔﹝不安隐﹞粗重,有漏善法亦尔,不相违也。《论》谓此若有烦恼者身中善无记等法,为漏和杂不调柔,故名习气。罗汉有此善等在,虽得微薄,法体仍存。诸漏永断,名断习气。此漏粗重习气在身,与善法中和杂不一异,如毒在身中有气分。此不一异随眠断时,此得微薄。佛圆镜智生,故言「永断习气」﹝《论》原文为「漏粗重者,阿罗汉等修道所断烦恼断时,皆悉永断。此谓有随眠者,有识身中,不安隐性、无堪任性(藏文作「de yav bag bal dav bcas pa”i lus rnam par wes pa dav bcas pa la las su mi ruv ba”i tshul gyis van par rnam par gnas pa bid gav yin pa”o/」)。有漏粗重者,随眠断时,从漏所生、漏所熏发──本所得性、不安隐性、苦依附性,与彼相似无堪任性,皆得微薄(藏文作「bag la bal spavs kyav svon zag pas bskyed civ zag pas yovs su bsgos pa ste/ de dav ”dra ba”i las su mi ruv ba”i rav bźin gyis van par gnas pa dav van par źugs pa ches srab pa dav ches chuv ba gav yin pa”o/」)。又此有漏粗重,名烦恼习(藏文作「zag pa dav bcas pa”i gnas van len ni bon movs pa”i bag chags źes bya ste/」)。阿罗汉、独觉所未能断,唯有如来能究竟断。是故说彼名『永断习气』、『不共佛法』」﹞。

  

  《入阿毗达磨论》卷七,解欲贪、瞋、有贪﹝即色、无色界贪﹞、慢、

  

  无明、见、疑七种名为「随眠﹝藏文作「phra rgyas」﹞」云︰

  

  微细义是随眠义,彼现起时,难觉知故;或随缚义是随眠义,谓随身心相续而转,如空行影、水行随故;或随逐义是随眠义,如油在麻、腻在抟故;或随增义是随眠义,谓于五蕴由所缘、相应,而随增故。言随增者,谓随所缘及相应门而增长故。

  

  [68] 初中又二︰一、解烦恼障,二、解所知障。

  

  [69] 此即初中初文。

  

  [70] 「别抄」卷四云︰

  

  然二道所断,本末不同︰若见断者,由断我见,末惑虽〔疑作「先」〕亡;若修断者,先末、后本。随于何时,九品之中先断前八迷事烦恼,第九品时,方断我见,以难断故。

  

  [71] 「没曳达利瑟致」,梵文为「mayadrsti」;应作「atma-maya-drsti」;

  

  藏文为「bdag las byuv ba”i lta ba/」。

  

  [72] 「萨迦耶」,梵文为「satkaya-drsti」;藏文为「”jig tshogs la lta ba/」。

  

  [73] 《入阿毗达磨论广释》云︰

  

  此由既是移转,又是不实,故名萨迦耶见。「移转」者,以变异为体性﹝藏文为「”jig pa ni ”gyur ba”i bdag bid do/」﹞,「不实」者,即所谓和合义﹝藏文为「tshogs ni ”dus pa źes bya ba”i tha tshig go/」﹞。

  

  复次,有者,即所谓众多有义。此乃说此义为有︰悟此为实有我性,而由此为无故,谓此所缘应成为无。为遮如是计议谓此若有境界,则我为实故,说言和合不实。由诸执我论者计执各自身体各自有我,于一切身体中计有一故,即非和合是实一。﹝见德格, bu, 258B.7﹞

  

  [74] 《瑜伽》卷八初云︰

  

  或分一百二十八烦恼。谓即上十烦恼由迷执﹝藏文作「log par bsgrub pa/」﹞十二种谛建立,应知。何等名十二种谛?谓欲界苦谛、集谛;色界苦谛、集谛;无色界苦谛、集谛;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藏文作「”dod pa na spyod pa”i dbav gis de yovs su wes pa”i ”bras bu dav/ de yovs su wes pas rab tu phye ba”i ”gog pa”i bden pa dav/」﹞;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无色界增上彼遍智果彼遍智所显灭谛、道谛。

  

  此中于欲界苦、集谛及于欲界增上灭、道谛,有十烦恼迷执;于色界苦、集谛,及于彼增上灭、道谛,除瞋,有余烦恼迷执;如于色界,于无色界,亦尔。

  

  [75] 见本论《述记》卷三十八所引《瑜伽》卷八十八、五十八,及《法

  

  蕴足论》卷八〈杂事品〉。

  

  [76] 「有五」二字,《金藏》有,余无。

  

  [77] 「初」字,《金藏》有,余无。

  

  [78] 如本论《述记》卷一云︰

  

  「障」言「重」者,毁责名也。由烦恼障障大涅槃,流转生死。由所知障障大菩提,不得大觉。一者、犹如金刚难可断故,二者、担此难越生死流故,三者、押溺有情处四生故,四者、堕坠有情没三界故。此上四义毁责过失,故名为「重」,通二障解。五者、或二障中,我、法二执为障根本,生余障类。但说二执名为「重障」。我法执之余末障,皆轻故。

  

  此解,正显二空所断。前四,通取断诸二障,即根本沉下,名之为「重」;「障」谓覆碍,覆所知境,令智不生,碍大涅槃,令不显证,故名为「障」。

  

  [79] 《佛地经论》卷七初云︰

  

  所知障者,谓执遍计所执诸法萨迦耶见以为上首,所有无明、法爱、恚等诸心、心法及所发业,并所得果,皆摄在中。皆以法执及无明等,为根本故。

  

  [80] 《佛地经论》续云︰

  

  烦恼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执有法而计我故。体虽无二,而用有别,如一识体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种子体,亦有多用。起时虽俱,而渐次断。圣道势力有分齐故。

  

  [81] 「显」字,《金藏》有,余无。

  

  [82] 「束」字,《金藏》作「来」。

  

  [83] 《佛地经论》续云︰

  

  若所知障,就二乘说无覆无记,四无记中,何无记摄?异熟生摄。以从异熟识生起故。若尔,何者非异熟生?如增上缘,余所不摄,皆此摄故。威仪等心不坚执故,非普遍故,无二障体。

  

  [84] 「必」字,《金藏》作「名」。

  

  [85] 《胜鬘经》说有五住地︰

  

  一、见一处住地﹝藏文作「lta ba gcig la gnas pa”i gnas kyi sa/」﹞、欲爱住地﹝藏文作「”do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色爱住地﹝藏文作「gzugs ky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有爱住地﹝藏文作「sri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无明住地﹝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该经《述记》卷二云︰

  

  然障有二︰谓烦恼、所知。所知无明是胜,总立名「无明住地」。烦恼障中,分成见、修︰见道以见为首,发业迷理是增,以一时断但是分别,总立名见一处住地。修道迷别事生,断复前后,复要须数,宜为此约界分成三种︰欲、色二界,自界得名;无色恐执为无,显是三有。破外道计为涅槃,为名有爱,非是无也。

  

  [86] 「障」字下,《金藏》有「住地」二字。

  

  [87] 「所」字,原作「法」。

  

  [88] 灵泰《抄》云︰

  

  谓此所知障前后相引,故名「等流」。同时即名士用果,增上果极宽。

  

  [89] 「别抄」卷四末云︰

  

  问︰何故烦恼中显数,所知障中不显数耶?解云︰为显烦恼有多品数,易了知故,小乘共了,故明显数。所知障唯菩萨断,难了知故,故不显也。又解︰烦恼摄四住地,故别显数。显差别故,所知唯一无明,更不分也。

  

  [90] 见本论卷十云:

  

  诸所知障,既不感生,如何断彼得无住处?彼能隐覆法空真如,令不发生大悲、般若,穷未来际利乐有情;故断彼时,显法空理。此理即是无住涅槃。令于二边俱不住故。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三、广资粮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