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所知障亦障涅槃,如何斷彼,不得澤滅?擇滅離縛,彼非縛故。
既爾,斷彼甯得涅槃?非諸涅槃皆擇滅攝,不爾,性淨應非涅槃!能縛有情住生死者,斷此說名擇滅無爲。諸所知障不感生死,非如煩惱能縛有情,故斷彼時不得擇滅。然斷彼故,法空理顯,此理相寂,說爲涅槃。非此涅槃,擇滅爲性。
[91] 「彼」字,《金藏》無。
[92] 如《瑜伽》卷五十一、《顯揚》卷十七等。
[93] 見《佛地經論》卷七初。
[94] 「說」字,《金藏》無。
[95] 「叁性」,原作「善惡無記」。
[96] 見本論卷八,如雲︰
執我法者必是慧故,二執必與無明俱故。癡、無癡等,不相應故。不見有執導空智故。執有、達無,不俱起故,曾無有執,非能熏故。
[97] 第七識與有覆無記心所相應。
[98] 智周《演秘》雲︰
此設遮也。設彼例雲︰若眠等識是異熟心,不有法執,法空智俱,四無記中,異熟無記一切應與法空智俱,皆無法執如第八等!故今答意︰異熟名同,執不執別,不可爲例。
[99] 《佛地經論》卷七詳述叁不俱所以,唯說「轉識中五識」時,與此
論有歧。如雲︰
阿賴耶識既無法執,余轉識中,異熟果者亦應如是。性類同故;于五識中亦無法執,無有猛利分別用故,不推求故。《攝大乘》﹝卷二﹞說能遍計心唯是意識,故知五識不緣遍計所執自性。如無分別無推求見、不能計我,亦不能計度諸法。然由意識計我、計法,起愛、恚等,引五識中非見所攝愛、恚等起。雖無有見,而有愛恚無明等法,二障所攝。是故二執分別推求,唯在第六、第七意識。若愛、恚等非見所攝,不推求者亦在五識。
[100] 根本煩惱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
[101] 隨煩惱有八:惛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亂、不
正知。後二以無明爲性者。
[102] 謂貪、瞋、癡。
[103] 謂無慚、無愧、掉舉、惛沈、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
不正知。
[104] 即忿等十小隨惑,此中全;大、中隨惑亦十,此中少分。
[105] 《對法》卷四原文爲:
謂分別所起染汙見、疑、見處、疑處,及于﹝疑「依」﹞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及見等所發身、語、意業,並一切惡趣等蘊、界、處,是見所斷義。
此中「分別所起染汙見、疑」者,謂聞不正法等爲先,所起五見等。「分別所起」者,爲簡俱生薩迦耶見及邊執見。
問︰何相邊執見是俱生耶?答︰謂斷見。已學現觀者起如是怖︰今者我我爲何所在﹝藏文作「mvon par rtogs pa la źugs pas va”i bdag gav yin źes skrag pa gav las byuv ba”o/」﹞?
「見處」者,謂諸見相應共有法﹝藏文作「lta ba dav lhan cig ”byuv ba”i chos rnams dav/」﹞,及彼種子。疑處,亦爾。「于﹝疑「依」﹞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者,謂依見等門及緣見等所起貪等﹝藏文作「lta ba”i sgo nas źugs pa dav/ de la dmigs pa ”dod chags la sogs pa gav rnams so/」﹞。
[106] 見《佛地經論》卷七,原文爲:
然由意識計我、計法,起愛、恚等,引五識中非見所攝愛、恚等起。雖無有見,而有愛、恚無明等法,二障所攝。
[107] 「此」字,《金藏》無。
[108] 《俱舍論》卷二〈分別界品〉第一雲︰
「十五界」者,謂十色界及五識界。「唯修斷」者,此十界唯修所斷。
[109] 《瑜伽》卷五十九原文作:
初聚一分是不善,余二聚是無記。
[110] 《瑜伽》卷五十九原作:
若任運起,能發惡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有覆無記。
[111] 「俱」字,《金藏》有,余無。
[112] 如本論卷五雲︰
此中有義:末那唯有煩惱障俱。聖教皆言叁位﹝二乘聖道、滅定、無學﹞無故,又說四惑恒相應故,又說爲識雜染依故。
[113] 見《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佛母品〉第五:
而言善、惡一心者,是洴沙﹝梵文爲「bimbisara」﹞王國中外道安陀﹝梵文爲「antara」﹞師偈「明暗一相,善惡一心」。
[114] 「因」字,《金藏》無。
[115] 「狹」字下,《金藏》有「也」字。
[116] 《瑜伽》卷六十五末,引佛所說頌雲︰
執法自性故,執我性而轉;覺此故覺彼,由覺故還滅。
[117] 《勝鬘經》卷一〈一乘章〉第五原文作:
如是過恒沙等上煩惱﹝藏文作「be ba”i bon movs pa/」。該經《述記》卷叁解雲「上煩惱者,見惑分別起。以亦別助故,名爲上故」﹞,如來菩提智所斷﹝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i byav chub kyi ye wes kyis gźom par bgyi ba de dag/」﹞。一切皆依無明住地之所建立﹝藏文作「thams cad, kyav ma rig pa”i gnas kyi sa las ”byuv lags so/」﹞。一切上煩惱起,皆因無明住地,緣無明住地﹝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ni be ba”i bon movs pa dav kun nas ldav ba thams cad kyi rgyu dav/ gźi dav/ rkyen lags so/」﹞。世尊!于此起煩惱剎那心﹝藏文作「kun nas ldav ba gav lags pa de dag/ ni skad cig pa ste/」﹞相應。世尊!心不相應﹝該經《述記》卷叁解雲「言心不相應義者,種子義。無緣慮故,名不相應也」﹞無始無明住地﹝藏文作「bcom ldan ”das ma rig pa”i gnas kyi sa thog ma ma mchis pa”i dus nas mchis pa ni sems dav mi ldan pa lags so/」﹞。乃至若複過于恒沙如來菩提智所應斷法,一切皆是無明住地所持所建立﹝藏文作「thams cad kyi gźi dav rten ni ”di ltar ma rig pa”i gnas kyi sa lags so/」﹞,譬如一切種子,皆依地生、建立增長﹝藏文作「dper na sa bon gyi rnam pa gav ci lags pa dav/ rtsa dav/ wiv gel ba dav/ sman dav/ nags tshal de dag thams cad ni/ bcom ldan ”das/ sa la rten civ sa la gnas te/ skye źiv ”phel la/ rgyas par ”gyur lags so/」﹞,若地壞者,彼亦隨壞。
[118] 見《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二〈大衆受學品〉。如雲︰
順第一義谛起,名善;背第一義谛起,名惑;以此二爲住地,故名生得善、生得惑。因此二善、惑爲本,起後一切善、惑。從一切法緣生善、惑,名作以得善、作以得惑;而心非善、惑,從二得名。故善、惑二心,起欲界惑,名欲界住地;起色界惑,名色界住地;起心惑故,名無色界住地;以此四住地起一切煩惱,故爲始起四住地。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
[119] 「有」字,《金藏》無。
[120] 《金藏》作「無」,余作「各」。
[121] 靈泰《抄》雲︰
問︰若爾,有所知障必有煩惱障者,即二障體各有差別,第七識中,「應二執體俱」起!「是二執故」,如用故。
[122] 《佛地經論》卷七初雲︰
一體二名,所望別故。煩惱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執有法,而計我故。體雖無二,而用有別。
智周《演秘》雲︰
用別有二︰一、現行用別,二、種子用別。有障菩提、涅槃用故。前解爲本,後理亦通。
[123] 《佛地經論》雲︰
如一識體取境用多,由此熏成一種子體,亦有多用。
[124] 《佛地經論》續雲︰
起時雖俱,而漸次斷,聖道勢力有分齊故。
智周《演秘》雲︰
用既有差,斷彼一分用所依體,聖道功力有分限故。
[125] 「別抄」作「如二乘者九品所斷」。
[126] 「別抄」作如「大乘頓悟修道位中」。
[127] 如《攝論》卷叁〈彼果智分〉第十一、兩《釋》卷十,其有頌雲︰
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攝論‧無性釋》雲︰
譬如衆毒爲神驗咒之所損害,體雖未滅,而不爲患;煩惱亦爾,由念智力伏現行纏,隨眠猶在。何故煩惱隨眠猶在?恐同聲聞乘速般涅槃故。由此道理,煩惱爲因…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叁、廣資糧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