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叁、廣資糧位▪P9

  ..續本文上一頁至煩惱盡,得一切智。如有頌言「念智力所製,煩惱證菩提;如毒咒所持,過失成功德﹝藏文作「ji skad du/ dran dav wes pas zin pa”i bon movs yon tan sna tshogs yovs ”grub pas/ yav bar gyur pa khyod kyi byav chub yo byad su ”gyur ba lags/ źes bwad pa lta bu”o/」﹞」。

  

  《對法》卷十四雲︰

  

  此諸菩薩,雖未永斷煩惱,然此煩惱猶如咒藥所伏諸毒,不起一切煩惱過失。

  

  [128] 「初」字,疑應作「十」。

  

  [129] 「別抄」作「如菩薩見道及金剛心」。

  

  [130] 「別抄」作「此唯約種,不說伏現」。

  

  [131] 「障」字,《金藏》有,余無。

  

  [132] 《瑜伽》卷五十八雲︰

  

  雲何修道所斷﹝藏文作「bsgom pas spav par bya ba”i/」﹞諸漏?謂欲界瞋、恚;叁界叁種︰貪、慢、無明。由彼長時修習正道﹝藏文作「lam mchog tu goms pas spav bar ”gyur bas/」﹞,方能得斷,是故名爲修道所斷。又彼煩惱界界地地皆有叁品︰謂下、中,上﹝藏文作「khams khams dav sa sa na chuv vu dav ”briv dav chen po rnam pa gsum gsum yod pa/」﹞,能斷之道亦有叁品,下品之道,能斷上品修所斷惑。又彼修道所斷諸漏,于有漏事任運而轉,長時堅固,于自所迷事難可解脫﹝藏文作「bsgom pas spav bar bya ba”i zag pa de dag kyav rav gi vav kho nas zag pa dav bcas pa”i dvos po la źugs pa dav/ yun riv po nas ye yod pa yin pas de”i phyir dbral dka” ba yin pas rav gi dvos po la log par źugs pa te/」﹞,是名建立煩惱雜染迷、斷差別﹝藏文作「log par ”jug pa dav spav bar bya ba”i rab tu dbye ba/」﹞。

  

  [133] 「有初」二字,《金藏》作「前知」。

  

  [134] 謂障聖道用。

  

  [135] 亦即非由所治地品不同差別能治勝劣,而由能治勝劣作用差別,

  

  所治淺深有所不同。

  

  [136] 謂工巧處、威儀路、變化心。

  

  [137] 「心」字,《金藏》有,余無。

  

  [138] 《樞要》卷下雲︰

  

  理實威儀、工巧,與所知障法執亦俱。今約孤行,故言非威儀等,亦不相違。據實,執時,非彼等心;是彼心等,即不起執。

  

  [139] 見《佛地經論》卷七。

  

  [140] 「能」字,本論《述記》原作「所」,今改。

  

  [141] 《佛地經論》卷七原文:

  

  不可法執導法空觀,我執未曾見此事故。是故有漏、無漏善心,決定不與二執無明愛等相應,違教理故。一切異熟無記心品亦無法執及無明等,分別力劣,不能執故。若有倒執、法我見,有無明等阿賴耶識,不應唯與五法相應。見無明等,慧等攝故。又若此識,有法執者,無所熏故,應念念失,不須對治,則成大過,煩惱障中無此事故。又法空觀初現前時,此識應斷,障治相違,不俱行故。若爾,所余有漏種子應無所依,所修功德應無熏習,無所熏故。不可說言:熏習鏡智。相應鏡智非無記故;猶未得故。阿賴耶識既無法執,余轉識中異熟果者,亦應如是,性類同故。

  

  其後複雲︰

  

  是故二執,分別推求,唯在第六、第七意識。

  

  [142] 謂本論卷八釋「遍計」中有十「故」字,證「第六、第七心品執

  

  我、法者,是能遍計」。

  

  [143] 即善無覆無記心。

  

  [144] 「人」字,原作「我」,《金藏》無。

  

  [145] 「識」字,《金藏》無。

  

  [146] 《佛地經論》卷七:

  

  ﹝前師難雲:﹞若善無覆無記心中無法執者,雲何不能了達法空?﹝後師質雲:﹞亦無我執,雲何不能了達生空?﹝彼前師雲:﹞此既由與第七識中我執俱故,不達生空。﹝後師乃雲:我亦爾,﹞亦應由與第七識中法執俱故,不達法空。

  

  二難既齊,然前師不許第七識中有法執。不爾即違自比量。法空、我空二難齊故﹝前師量雲︰善無覆無記心中應了法空。無法執故。如法空觀。後師量雲︰善無覆無記心中應了人空。無我執故。如我空觀。前師量雲︰善無覆無記心中不了我空。我執俱故。如第七識、第六識。後師量雲︰善無覆無記心中不了法空。法執俱故。如第七識、第六識﹞。

  

  [147] 靈泰《抄》雲︰

  

  若第七識中有法執,二難即齊;若第七識中無法執,即不齊也。

  

  [148] 如本論卷八雲:

  

  有義:一切心及心所,由熏習爲所變二分,從緣生故,亦依他起。遍計依斯妄執定實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計所執。

  

  又雲︰

  

  謂心、心所及所變現,衆緣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愚夫于此橫執我、法,有、無,一、異,俱、不俱等,如空華等,性相都無。

  

  《佛地經論》卷七答雲︰

  

  諸佛菩薩無漏智等亦有二分,雲何非執?是故緣生相分、見分,依他起攝。若于此上妄計心外,或定性有,方名爲執。

  

  [149] 即「叁性破計分別門」。

  

  [150] 即《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二〈大衆受學品〉第七亦說「無始無明

  

  住地」。

  

  [151] 靈泰《抄》雲︰

  

  然《唯識論》文唯引《勝鬘經》爲證,以《勝鬘經》說義周悉故。若《唯識論》文,即不引《璎珞經》,《璎珞經》義不周悉故。

  

  [152] 「如彼經〈一乘章〉第五雲:以……」,《疏翼》原文有,未詳出

  

  處,勘《大正藏》無。

  

  [153] 「以」字下,《金藏》衍「無」字。

  

  [154] 「所不能辦」四字,本論《述記》錯置于「七種學人」之後。

  

  [155] 「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起」等十叁字,《金藏》有,

  

  合原文,余缺。

  

  [156] 「尊」字,《金藏》有,余缺。

  

  [157] 「四」字,《金藏》有,余缺。

  

  [158] 「若煩惱」叁字,爲本論《述記》增文,即加釋也。

  

  [159] 此段文及上段引文,《勝鬘經》卷一〈一乘章〉原文作:

  

  有二種死。何等爲二?謂分段死﹝藏文作「rgyun chad pa”i ”chi ”pho dav/」﹞、不思議變易死﹝藏文作「yovs su bsvos pa bsam gyis mi khyab pa”i ”chi ”pho lags so/」﹞。

  

  分段死者,謂虛僞衆生﹝藏文作「biv mtshams sbyor ba dav bcas pa”i sems can rnams kyi lags so/」。該經《述記》卷二雲「『謂虛僞』者,既處叁界因果俱漏,名爲虛僞也」﹞;不思議變易死者,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藏文作「dbav thob pa」﹞菩薩意生身﹝藏文作「yid kyi lus/」﹞,乃至究竟無上菩提﹝藏文作「byav chub kyi sbiv po la thug pa”i bar du lags so﹞。

  

  二種生死中,以分段死故,說阿羅漢、辟支佛知:我生已盡,得有余果證故;說名梵行已立﹝該經《述記》雲「明滅智也。唯證有無二依,名『梵行已立』。『梵』者,淨也。即真如故。『行』,謂因也」。靈泰《抄》雲「『梵』,謂涅槃;『行』,八聖道」﹞。凡夫、人、天所不能辦,七種學人先所未作,虛僞煩惱斷故,說所作已辦﹝該經《述記》雲「明道谛智。凡夫、人、天,依伏不斷,道智不得。叁果、四向,名『七』。唯能斷惑;『所作已辦』,唯阿羅漢,能除虛僞煩惱盡,名『所作已辦』也」﹞。阿羅漢、辟支佛所斷煩惱,更不能受後有故,說不受後有﹝該經《述記》雲「明集谛智也。既斷煩惱障,發因俱無,名『不受後有』也」﹞。非盡一切一切煩惱,亦非盡一切受生故﹝藏文作「yav bon movs pa rnams ma spavs pa dav/ skye ba”i bon movs pa rnams yovs su ma ”tshal ba yav mchis pa”i slad du”o/」﹞,說不受後有。

  

  何以故有煩惱?是阿羅漢、辟支佛所不能斷煩惱有二種。何等爲二?謂住地煩惱﹝藏文作「gnas kyi sa”i bon movs pa rnams dav/」﹞,及起煩惱﹝藏文作「kun nas ldav ba”i bon movs pa rnams so/」﹞住地有四種。何等爲四?謂見一處住地﹝藏文作「lta ba gcig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dav /」﹞、欲愛住地﹝藏文作「”dod pa”i ”dod chags la gnas…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叁、廣資糧位》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