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超九劫,由翹足故[211]。或言更超十二劫,報聞「雪山偈」故[212]。或超十二[213]劫,投[214]身餓獸故[215],如別抄會[216]。
此時長遠,何日成佛?
「處夢謂多[217]年」等[218],如《攝論》廣說[219]。
此後九地全、初地少分,是「修道」。即五頌中,第四頌[220]攝。
然以前十二住並是因位。「第十叁住」最極「如來住」,即「究竟道」,「如來地」攝。即五頌中,第五頌[221]攝,果位所收。此後十一住,下論廣解,不能預述。
有差別者對〈菩薩地〉,及《十地經》,下自廣解。
最初二住,雖論有文,然不廣解此行相故,今別出之:
「種姓住」,即以一切佛法、一切無漏種子爲體。未起現行無漏,有漏趣向心故[222]。即通五蘊種子爲體。五法中,正智攝[223]。叁性中依他、圓成,二性攝。常、無常,漏、無漏,別故[224]。
第二住以一切佛法無漏種子,有漏隨順一切現種功德爲性。起順趣心故。此等引證者,如前已說[225]。未證真如,唯以有爲爲體。
次十住,此論以有爲、無爲、無漏功德爲性,證真如故。今亦取一切未曾得世間功德順趣者爲體。叁十二相等,非皆無漏,五法中[226],正智、分別、真如,及相爲體。二性如前。
「如來住」以有爲、無爲無漏功德爲體。下[227]十地、叁身中,自當解釋。
辨差別者,勝解行住于菩薩修,所作狹小、有缺、不定;所得有退。極歡喜住,所作廣大、無缺、決定;所得不退,乃至叁種增上慧住,亦爾。即前六地,行相皆同。從初無相住──即第七地,乃至成滿菩薩住,所作無量、無缺、決定;所得終無退轉[228]。
又勝解行住于無相修發趣,六地以前獲得;七地圓證;第八地清淨;第九、十地,于無相修果,當知領受,得諸功德,乃至廣如彼論等說[229]。
言「七地」者[230],前六菩薩[231],第七一種,菩薩如來雜立爲地。
一、種姓地[232],即「種姓住」。二、勝解行地,即「勝解行住」。叁、淨勝意樂地,即「極喜住」。四、行正行地[233],即「增上戒」乃至「有加行無相住」。五、決定地[234],即「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此地菩薩墮在第叁決定中故。六、決定行地[235],即「無礙解住」。七、到究竟地[236],即最上成滿菩薩及「如來住」。
既知「地」、「住」而相攝已[237],「地」攝五頌,准「住」應知。此等諸義,下既廣解,不勞預說[238]。
【疏翼】
以上大文第叁最後五頌明唯識所入之位中,第一結上文彰後所明生下五位訖。
--------------------------------------------------------------------------------
[1] 「問入」二字,《金藏》無。
[2] 「知」字,《金藏》作「言」。
[3] 「釋」字,《金藏》作「理」。
[4] 見本論卷二中雲:
有義:種子各有二類︰一者、本有,謂無始來異熟識中,法爾而有,生蘊、處、界功能差別……。二者、始起,謂無始來數數現行熏習而有。
[5] 即「本性住種姓」,藏文作「rav bźin gyis gnas pa”i rigs/」。
[6] 《瑜伽》卷叁十五原文爲:
本性住種姓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kye mched drug gi khyad par gav yin pa ste/」﹞,有如是相,從無始世﹝藏文作「thog ma med pa”i dus can/」﹞,展轉傳來﹝藏文作「gcig nas gcig tu brgyud de ”ovs pa/」﹞,法爾所得﹝藏文作「chos bid kyis thob pa/」﹞,是名本性住種姓。
[7] 即「習所成種姓」,藏文作「yav dag par bsgrubs pa”i rigs/」。
[8] 「後」字,《金藏》誤作「複」。
[9] 「複」字,《金藏》誤作「後」。
[10] 「相似」二字,《金藏》有,余無。
[11] 如于「習所成種姓」後雲︰
此中義意,二種皆取﹝藏文作「don gyi skabs ”dir ni gbi ga yav ”dod do/」﹞。
[12] 謂應解「漸次悟入」。
[13] 見《仁王經》〈菩薩教化品〉第叁,說地前有叁十心︰十信、十住、
十堅。
[14] 即《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上〈賢聖學觀品〉第叁說六種姓︰習種
姓、性種姓、道種姓、聖種姓、等覺性、妙覺性。
[15] 見《略纂》卷十九初,如雲︰
如《仁王經》說有差別,地前有叁心︰一、信心,二、住心,叁、堅心。信位中,名習種姓者﹝如雲「善男子初發想,信恒河沙衆生修行伏忍,于叁寶中生習種姓十心︰信心、精進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護心、願心、回向心。是爲菩薩能少分化衆生,已超過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諸佛菩薩長養十心爲聖胎也」﹞,即十解、十行,合爲住心;堅心,即十回向心。
西方尋訪,彼經未聞有本。雖爾,今且會之,如彼經意,總說習種姓爲衆多性。即彼經雲「習種姓」者,謂在信心,即十信位也。
「性種姓」者,謂在住心。住心,彼經即十解十行﹝十解,即十悉知。十行,如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章》初雲「一、歡喜行,二、饒益行,叁、無恚行,四、無盡行,五、離癡亂行,六、善現行,七、無著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實行」﹞。十解、十行名「性種姓」﹝如雲「次第起幹慧性種姓有十心,所謂四意止︰身、受、心、法,不淨、苦、無常、無我也;叁意止︰叁善根,慈、施、慧也;叁意止︰所謂叁世──過去因忍、現在因果忍、未來果忍。是菩薩亦能化一切衆生,已能過我人知見衆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壞」﹞。問︰何故彼經先明習姓,後明本性?釋曰︰即初修習時名爲習姓,後習已成性名性種姓,故此先後,非如此論義。
問曰︰何故彼合二十心爲十住,《華嚴》﹝〈發心功德品〉第十七,說「十悉知」雲「爲悉知一切世界成壞故,爲悉知一切世界中衆生垢淨故,爲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淨故,爲悉知一切衆生心樂煩惱習氣故,爲悉知一切衆生死此生彼故,爲悉知一切衆生諸根方便故,爲悉知一切衆生心行故,爲悉知一切衆生叁世智故,爲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于無上菩提之心。」又〈十住品〉第十五,說十住雲「所謂初發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貴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頂住,是名菩薩十住」﹞等,開爲二十心耶?釋曰︰簡前後故。前,初發生增上信故,故簡異前;既不鄰近初見道故,故合二十心但名一住。故十回向,彼﹝二﹞經說爲「道種姓」﹝如雲「複有十道理種姓地,所謂觀色、識、想、受、行、得戒忍、知見忍、定忍、慧忍、解脫忍。觀叁界因果空忍、無願忍、無想忍。觀二谛虛空,一切法無常,名無常忍;一切法空,得無生忍。是菩薩十堅心,作轉輪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衆生善根」﹞。鄰近見道無漏道故,見道以去﹝「以十五心爲首︰四攝法、四無量心、四弘願、叁解脫門。是菩薩從善地至于薩婆若(梵文爲「sarva-jba」;藏文爲「thams cad mkhyen pa/」),以此十五心爲一切行根本種子」﹞,是彼經意﹝《仁王經》「行種姓」,相當《菩薩璎珞本業經》「聖種姓」。《略纂》會其一,亦即會其二。﹞今此論意,理必不然,姓各別故。
[16]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六。
[17] 「備」字,《金藏》誤作「修」。
[18] 《攝論》卷二原作:
此中誰能悟入所應知相?大乘多聞熏習相續﹝藏文作「sems kyi rgyud theg pa chen pa”i chos mav du thos pas bsgos pa/」﹞,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已得一向決定勝解﹝藏文作「gcig tu mos pa can/」﹞,已善積集諸善根故﹝藏文作「dge ba”i rtsa ba legs par brtams pa”i phyir/」﹞,善備福智資糧菩薩。
《攝論‧世親釋》雲︰
如是品類,如是方便而能悟入,今當顯示﹝藏文作「de lta bu”i rnam pa na su źig ”jug pa bstan par bya ste/」﹞。「大乘多聞熏習相續」者,簡聲聞等所有多聞熏習相續。「已得逢事無量諸佛出現于世」者,已得現前逢事諸佛出現世間,超過數量﹝藏文作「gravs las win tu ”das pa”i savs rgyas ”byuv ba mes par bya ba gav gis thob par gyur pa ste/」﹞,「已得一向決定勝解」者,謂于大乘所得勝解,非諸惡友所能動壞﹝藏文作「gav gi mos pa theg pa chen po las bskyad…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總明所入位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