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超九劫,由翘足故[211]。或言更超十二劫,报闻「雪山偈」故[212]。或超十二[213]劫,投[214]身饿兽故[215],如别抄会[216]。
此时长远,何日成佛?
「处梦谓多[217]年」等[218],如《摄论》广说[219]。
此后九地全、初地少分,是「修道」。即五颂中,第四颂[220]摄。
然以前十二住并是因位。「第十三住」最极「如来住」,即「究竟道」,「如来地」摄。即五颂中,第五颂[221]摄,果位所收。此后十一住,下论广解,不能预述。
有差别者对〈菩萨地〉,及《十地经》,下自广解。
最初二住,虽论有文,然不广解此行相故,今别出之:
「种姓住」,即以一切佛法、一切无漏种子为体。未起现行无漏,有漏趣向心故[222]。即通五蕴种子为体。五法中,正智摄[223]。三性中依他、圆成,二性摄。常、无常,漏、无漏,别故[224]。
第二住以一切佛法无漏种子,有漏随顺一切现种功德为性。起顺趣心故。此等引证者,如前已说[225]。未证真如,唯以有为为体。
次十住,此论以有为、无为、无漏功德为性,证真如故。今亦取一切未曾得世间功德顺趣者为体。三十二相等,非皆无漏,五法中[226],正智、分别、真如,及相为体。二性如前。
「如来住」以有为、无为无漏功德为体。下[227]十地、三身中,自当解释。
辨差别者,胜解行住于菩萨修,所作狭小、有缺、不定;所得有退。极欢喜住,所作广大、无缺、决定;所得不退,乃至三种增上慧住,亦尔。即前六地,行相皆同。从初无相住──即第七地,乃至成满菩萨住,所作无量、无缺、决定;所得终无退转[228]。
又胜解行住于无相修发趣,六地以前获得;七地圆证;第八地清净;第九、十地,于无相修果,当知领受,得诸功德,乃至广如彼论等说[229]。
言「七地」者[230],前六菩萨[231],第七一种,菩萨如来杂立为地。
一、种姓地[232],即「种姓住」。二、胜解行地,即「胜解行住」。三、净胜意乐地,即「极喜住」。四、行正行地[233],即「增上戒」乃至「有加行无相住」。五、决定地[234],即「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六、决定行地[235],即「无碍解住」。七、到究竟地[236],即最上成满菩萨及「如来住」。
既知「地」、「住」而相摄已[237],「地」摄五颂,准「住」应知。此等诸义,下既广解,不劳预说[238]。
【疏翼】
以上大文第三最后五颂明唯识所入之位中,第一结上文彰后所明生下五位讫。
--------------------------------------------------------------------------------
[1] 「问入」二字,《金藏》无。
[2] 「知」字,《金藏》作「言」。
[3] 「释」字,《金藏》作「理」。
[4] 见本论卷二中云:
有义: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处、界功能差别……。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
[5] 即「本性住种姓」,藏文作「rav bźin gyis gnas pa”i rigs/」。
[6] 《瑜伽》卷三十五原文为:
本性住种姓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kye mched drug gi khyad par gav yin pa ste/」﹞,有如是相,从无始世﹝藏文作「thog ma med pa”i dus can/」﹞,展转传来﹝藏文作「gcig nas gcig tu brgyud de ”ovs pa/」﹞,法尔所得﹝藏文作「chos bid kyis thob pa/」﹞,是名本性住种姓。
[7] 即「习所成种姓」,藏文作「yav dag par bsgrubs pa”i rigs/」。
[8] 「后」字,《金藏》误作「复」。
[9] 「复」字,《金藏》误作「后」。
[10] 「相似」二字,《金藏》有,余无。
[11] 如于「习所成种姓」后云︰
此中义意,二种皆取﹝藏文作「don gyi skabs ”dir ni gbi ga yav ”dod do/」﹞。
[12] 谓应解「渐次悟入」。
[13] 见《仁王经》〈菩萨教化品〉第三,说地前有三十心︰十信、十住、
十坚。
[14] 即《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第三说六种姓︰习种
姓、性种姓、道种姓、圣种姓、等觉性、妙觉性。
[15] 见《略纂》卷十九初,如云︰
如《仁王经》说有差别,地前有三心︰一、信心,二、住心,三、坚心。信位中,名习种姓者﹝如云「善男子初发想,信恒河沙众生修行伏忍,于三宝中生习种姓十心︰信心、精进心、念心、慧心、定心、施心、戒心、护心、愿心、回向心。是为菩萨能少分化众生,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一切诸佛菩萨长养十心为圣胎也」﹞,即十解、十行,合为住心;坚心,即十回向心。
西方寻访,彼经未闻有本。虽尔,今且会之,如彼经意,总说习种姓为众多性。即彼经云「习种姓」者,谓在信心,即十信位也。
「性种姓」者,谓在住心。住心,彼经即十解十行﹝十解,即十悉知。十行,如智周《大乘入道次第章》初云「一、欢喜行,二、饶益行,三、无恚行,四、无尽行,五、离痴乱行,六、善现行,七、无着行,八、尊重行,九、善法行,十、真实行」﹞。十解、十行名「性种姓」﹝如云「次第起干慧性种姓有十心,所谓四意止︰身、受、心、法,不净、苦、无常、无我也;三意止︰三善根,慈、施、慧也;三意止︰所谓三世──过去因忍、现在因果忍、未来果忍。是菩萨亦能化一切众生,已能过我人知见众生等想,及外道倒想所不能坏」﹞。问︰何故彼经先明习姓,后明本性?释曰︰即初修习时名为习姓,后习已成性名性种姓,故此先后,非如此论义。
问曰︰何故彼合二十心为十住,《华严》﹝〈发心功德品〉第十七,说「十悉知」云「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又〈十住品〉第十五,说十住云「所谓初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王子住、灌顶住,是名菩萨十住」﹞等,开为二十心耶?释曰︰简前后故。前,初发生增上信故,故简异前;既不邻近初见道故,故合二十心但名一住。故十回向,彼﹝二﹞经说为「道种姓」﹝如云「复有十道理种姓地,所谓观色、识、想、受、行、得戒忍、知见忍、定忍、慧忍、解脱忍。观三界因果空忍、无愿忍、无想忍。观二谛虚空,一切法无常,名无常忍;一切法空,得无生忍。是菩萨十坚心,作转轮王,亦能化四天下,生一切众生善根」﹞。邻近见道无漏道故,见道以去﹝「以十五心为首︰四摄法、四无量心、四弘愿、三解脱门。是菩萨从善地至于萨婆若(梵文为「sarva-jba」;藏文为「thams cad mkhyen pa/」),以此十五心为一切行根本种子」﹞,是彼经意﹝《仁王经》「行种姓」,相当《菩萨璎珞本业经》「圣种姓」。《略纂》会其一,亦即会其二。﹞今此论意,理必不然,姓各别故。
[16]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六。
[17] 「备」字,《金藏》误作「修」。
[18] 《摄论》卷二原作: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藏文作「sems kyi rgyud theg pa chen pa”i chos mav du thos pas bsgos pa/」﹞,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藏文作「gcig tu mos pa can/」﹞,已善积集诸善根故﹝藏文作「dge ba”i rtsa ba legs par brtams pa”i phyir/」﹞,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摄论‧世亲释》云︰
如是品类,如是方便而能悟入,今当显示﹝藏文作「de lta bu”i rnam pa na su źig ”jug pa bstan par bya ste/」﹞。「大乘多闻熏习相续」者,简声闻等所有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者,已得现前逢事诸佛出现世间,超过数量﹝藏文作「gravs las win tu ”das pa”i savs rgyas ”byuv ba mes par bya ba gav gis thob par gyur pa ste/」﹞,「已得一向决定胜解」者,谓于大乘所得胜解,非诸恶友所能动坏﹝藏文作「gav gi mos pa theg pa chen po las bskyad…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