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P4

  ..续本文上一页 par mi nus pa ste/」﹞。即由无间所说三因,已善积集诸善根故,乃得名为善备福智资粮菩萨。

  

  又即如是福智资粮云何渐次而得圆满?谓由因力、由善友力、由作意力、由依持力。此中两句,即是二力,如数应知。作意力者,即是一向决定胜解。此用大乘熏习为因,事佛为缘,以有一向决定胜解,能修正行。修正行故,积集善根,如是名为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种资粮。由此渐次善修福智二资粮故,能入大地,如是名为由依持力。

  

  解四力文,藏文所无。

  

  [19] 本论卷九云: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20] 《摄论》卷二、两《释》卷六。

  

  [21] 真谛译《摄论‧世亲释》作「释应知入胜相品第三、能入人章第

  

  二」,新译作「入所知相分第四」。

  

  [22] 「用及用具,皆待作者,故问入者,谁能悟入」,藏文作「”jug pa su

  

  źe na źes bya ba ni ”jug par byed pa mvon par rtogs par byed pa po dpyod

  

  pas ”dri ba glev slov vo/」。

  

  [23] 即论「略于五位」。

  

  [24] 「顺解脱分」,藏文作「thar pa dav mthun pa”i cha/」。

  

  [25] 见《对法》卷八。

  

  [26] 「暖等」,即暖、顶、忍、世第一。藏文作「dro bar pa dav/ rtse mo

  

  dav/ bden pa”i rjes su mthun pa”i bzod pa dav/ ”jig rten pa”i chos kyi mchog rnams/」。

  

  [27] 此《对法》说五道中之「资粮道」。藏文作「tshogs kyi lam/」。

  

  [28] 「胜解行地」,藏文作「mos pas spyod pa la gnas pa/」。

  

  [29] 如本论卷九云︰

  

  此位未证唯识真如,依胜解力修诸胜行,应知亦是解行地摄。

  

  《对法》说五道之「加行道」,藏文作「sbyor ba”i lam/」。

  

  [30] 《对法》说五道之「见道」,藏文作「mthov ba”i lam/」。

  

  [31] 即金刚喻定,藏文作「rdo rje lta bu źes bya ba”i tiv ve ”dzin/」。

  

  [32] 「修道」,藏文作「bsgom pa”i lam/」。

  

  [33] 《对法》说五道之「究竟道」。藏文作「mthar phyin pa”i lam/」。

  

  [34] 「悟」字,原作「能」。

  

  [35] 「有见似法似义」,原作「有见似法似义意言」。

  

  [36] 《摄论》卷二﹝两《释》卷六﹞原文作: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等,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藏文作「theg pa chen po”i chos kyi rgyu las byuv ba de bid la/」﹞胜解行地、见道、修道、究竟道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藏文作「chos thams cad rnam par rig pa tsam du rjes su sgrogs pa la/」﹞胜解故﹝藏文作「mos pa dav/」﹞,如理通达故﹝藏文作「ji lta bźin du de rab tu rtogs pa dav」﹞,治一切障故﹝藏文作「sgrib pa thams cad kyi gben po sgom pa dav/」﹞,离一切障故﹝藏文作「sgrib pa med pa”i phyir ro/」﹞。

  

  [37] 真谛所译原作:〈释应知入胜相品〉第六;〈入境界章〉第三;及〈入

  

  位章〉第四。

  

  [38] 《摄论‧无性释》卷六原文作:

  

  「何处能入」者,问所入境及能入位﹝藏文作「gav du ”jug ce na źes bya ba ni yul dmigs kyis dbye ba lhur len pas ”dri ba”o/」﹞。「谓即于彼有见」等者,谓于大乘法相所生决定行相似法似义意言,能入于此境界。能入是用,所入境界是业、是持﹝藏文作「theg pa chen po”i chos kyi rgyu las de”i rnam par ”byuv ba ”jug pa po”i yid kyi brjod pa ni ”jug par bya ba”i yul yin par gźi bid du brjod par ”dod pa”o/」﹞。于此意言,或有能入在胜解行地﹝藏文作「yid kyi brjod pa de la ”jug pa kha cig ni mos pas spyod pa”i sa la ”jug ste/」﹞,于一切法唯识性中,但随听闻生胜解故;或有能入在见道中,如理通达此意言故。此中「如理而通达」者,谓通达彼非法、非义、非所取、非能取故﹝藏文作「”di ltar sems can med pa dav/ chos med pa dav/ gzuv ba med pa dav/ ”dzin pa med par rab tu rtogs pa”o/」﹞;或有能入在修道中,由此修习对治烦恼所知障故﹝藏文作「de rnam par dag pa”i phyir ro/」﹞;或有能入在究竟道中,最极清净﹝藏文此处无此四字﹞、离诸障故,如是四种,是能入位。

  

  [39] 即论「渐次悟入」。

  

  [40] 指「谓诸菩萨,于识相、性」二句。

  

  [41] 智周《演秘》云︰

  

  以五道中,初之二道标二位名。俱有漏道,有漏道中散定体别,分为二也。

  

  [42] 智周《演秘》云︰

  

  不以五道而彰位名,但以修等少分、多分、全分不同,分三位也。体俱无漏无为摄故,故名「通体」。

  

  [43] 如本论卷九云︰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44] 如本论卷九云︰

  

  此加行位,未遣相缚,于粗重缚亦未能断,唯能伏除分别二取。

  

  [45] 如本论卷九云︰

  

  若时菩萨于所缘境无分别智都无所得,不取种种戏论相故,尔时乃名实住唯识真胜义性,即证真如。智与真如,平等平等,俱离能取所取相故,能所取相俱是分别有所得心戏论现故。

  

  最初归敬偈云︰

  

  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

  

  [46] 如本论卷九云︰

  

  菩萨从前见道起已,为断余障,证得转依,复数修习无分别智。此智远离所取、能取,故说「无得」及「不思议」。

  

  [47] 「备」字,《金藏》作「遍」。

  

  [48] 「縠」字,《金藏》、灵泰《抄》牒释作「谷」,余作「网」。

  

  [49] 「性」字,《金藏》有,余缺。

  

  [50] 见《摄论》卷二初、两《释》卷六初。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藏文作「dge ba”i rtsa ba”i stobs bskyed pa dav/」﹞,谓三种相练磨心故﹝藏文作「rnam pa gsum gyis sbyav ba dav/」﹞,断四处故﹝藏文作「gnas bźi spov ba dav/」﹞。缘法义境止观,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故﹝藏文作「chos dav don la dmigs pa”i źi gnas dav lhag mthov bsgom pa rtag tu dav gus par byas te sbyor ba la bag yod pas ”jug go/」﹞。

  

  [51] 「任」字,《金藏》误作「住」。

  

  [52] 「三种练磨心」,藏文作「rnam pa gsum gyis sbyav ba dav/」。为意

  

  乐增上无退屈心,引他剎那无量有情证觉以例一己,任运行施等,

  

  为世间善等,可速圆满。

  

  [53] 「除」字,原无。

  

  [54] 「障」字,原作「故」。

  

  此段前文并续下引文,原作:

  

  即断二乘作意、断于大乘异慧及疑、断法执、我执、断分别。

  

  [55] 「问」字,《述记》原引作「即」,今改。

  

  [56] 「云何而得悟入?」藏文作「gav gis ji ltar ”jug ce na/」。

  

  [57] 「谓缘法义境」五字,《金藏》有,余无。

  

  [58] 《摄论》原文:

  

  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藏文作「thos pa”i bag chags kyi rgyu las byuv ba/ tshul bźin yid la byed pas bsdus pa/ chos dav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总明所入位次》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