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九‧三四 初资粮位,其相云何?
【疏翼】
第三最后五颂明唯识所入之位中,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即别举五颂别解五位。一一位中,初问兴起,次举颂别释。此即初中初也。
【述记‧卷五十三】
此下、别解。
然[1]前三问,初能入人自下不解。已略辨故,非本颂故,其所入位,所入法用,下别解释。然此二种,各五不同。义意既同,各合解释总为五也。此中五段,不假分科。今初段中,初、问,次、答。此即问也[2]。
【颂文】
九‧三五 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疏翼】
第二举颂文正释五位中,第二别答初位。
【述记‧卷五十三】
答也。初、颂,后、解。下逐难释,易处不言。
【疏翼】
安慧《唯识三十论》卷下云︰
若彼一切是唯识者,应思何由生起如是思惟──谓眼、耳、鼻、舌、身取于色、声、香、味、触耶?
颂曰︰乃至未起识,求住唯识性;于二取随眠,犹未能伏灭。
【论文】
九‧三六 论曰:从发深固大菩提心,乃至未起顺决择识,求住唯识真胜义性,齐此皆名资粮位摄。
【疏翼】
第一别答初位中,第二解颂。
【述记‧卷五十三】
此、解初位始终分齐。于中有二︰初、别释颂文,后、「此位未证唯识真如」等下显位修行。初中又二︰初、略解颂文,后、广「二取随眠」即是二障。初中复二︰初、释上二句,后、释下二句,文至下[3]当知[4]。
《摄论》云︰清净、增上力、坚固心胜[5]进,名菩萨初修,无数三大劫[6]。
大菩提心[7]以善根[8]为自体;以大愿[9]为缘;不退屈[10]为其策发;方能发起故。「善根力」,名「清净力」,善根[11]是因,能降伏所治故;「大愿力」,名「增上力」,是缘,常值善友故;坚固心升进者,虽遇恶友方便破坏,终不弃舍大菩提心。「所修善法运运增长」,「大菩提心坚固不退」,齐此方名初劫之始。
此言「深」者,即清净、增上力;「固」,即「坚固心胜进」;「深固」,即是大菩提心。
「唯识真胜义性」者,简前三胜义,非「胜义胜义」故,即是真如。顺决择位识,作唯识观,「求住唯识真胜义性」。此位未能伏除识相,未名求住真唯识性,即地前四十心,皆是此位[12]。
然彼以前或十万[13]、八万、六万、四万、二万、十千劫等,皆不入此位。未名清净、增上力,坚固之心未升进故。
此出初道位分齐已。释上二句颂讫。
【论文】
九‧三七 为趣无上正等菩提,修集种种胜资粮故。
【疏翼】
第一释第二十六颂上二句中,第二解二名。于中有二︰一、解「资粮」名。二、解「顺解脱分」名。此即解初名。
【述记‧卷五十三】
此、当释名。
初、释「资粮」之名。
望「菩提」为号。菩提因之初位,资益己身之粮方至彼果,故名「资粮」。此即依自利释名,为出生死得大智,故求菩提也。
然前第七末增上缘中解「资粮位」,亦有「未知当知根」[14],云「能远[15]资生根本位故」者,从久修者邻近为名。此说初行多求果故,亦不相违。
【论文】
九‧三八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由此亦名顺解脱分。
【疏翼】
第二解二名中,第二解「顺解脱分」名。
【述记‧卷五十三】
次、解「顺解脱分」名。
「为有情故,勤求解脱」,望涅槃为因。涅槃名「解脱」,如常所谈。勤求于彼,此行不违,故名为「顺」。「分」者,因也,支也。
彼「顺决择分」,言「分」者,即「决择」是「分」,即择法、觉分。「分」者,支分义。顺彼决择分故[16],名「顺决择分」。
今言「分」者,因支义。是解脱之因,因之一支,故名为「分」。即顺体是「分」,顺彼解脱之分,名「顺解脱分」。此依利他为因[17],为度有情,乃[18]求解脱。
然求菩提,利他义显;勤趣解脱,自利义显。然于菩提有自利之谈,涅槃致利他之义者,盖欲以彼显此菩提亦利有情,以此显彼涅槃亦能自利,文影于此,义贯于彼,故也。
问︰何故「顺解脱分」,「分」即是「顺」,「顺决择分」分体、非顺?
答︰「决择」体是有为,「决择」可体即「分」。体有多分故。「涅槃」体是无为,解脱彼非是分,体非一多故。
又解︰「解脱」者,即胜解数缘「解脱」;解脱苦,名「解脱」。因中,印境为名,乃名胜解;在果,出苦为目[19],故名「解脱」。若依此释,「解脱」即「分」,名「解脱分」。「分」义,非「顺」,与「决择分」同。
然彼望慧为名,此望胜解为号。今为此解,即无前难。
上来虽出位体分齐,释位,二名不同,总是解释资粮位讫。
【疏翼】
以上第一略解颂文中,第一释上二句讫。
【论文】
九‧三九 此位菩萨,依因、善友、作意、资粮四胜力故,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能、所取空,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疏翼】
第一别释颂文中,第二释下二句。于中分二︰一、先释第四句,二、后释第三句。初中又二︰一、出四胜力住外门修,二、无伏灭随眠现起力。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卷五十三】
下、解「渐次悟入」之时,初位渐次。释颂下二句,此出四力。
《摄论》[20]第六云[21]「谁能悟入」中「大乘多闻熏习相续」,此乃「因力」,简二乘等种姓。「多闻[22]」即前所说本、习二姓[23]。彼云「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即「善友力」。彼云「已得一向决定胜解」,非诸恶友所能动坏,名「作意力」。彼云「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24]福智资粮菩萨」,名「资粮力[25]」。由前「无间三因,已善积集诸善根」等。世亲云︰第一力为因[26];第二力为缘[27];第三力能修正行[28];第四力由积集善根,名为资粮菩萨[29]。「如是名由作意力,善修福智二种资粮」,能入十[30]地;名依持力。
此四,望二乘姓、恶友缘、任[31]运心、下资粮,以皆胜故,名「四胜力」。
此位依此四力,于唯识义虽深信解,而未能了二取皆空;一切多住事相,散心行诸粗行,名「住外门修菩萨行」。
问︰《华严》第八[32]〈十住品〉颂云︰第四生贵真佛子,从诸贤圣正法生,有无诸法无所着,舍离生死出三界。彼经第九[33]又解十住初心菩萨,余住亦尔。颂云︰清净妙法身,应现种种行;犹如大幻师,所乐无不见[34]。或处为众生,究竟菩萨行;或处现初生,出家行学道。或于树王下,自然成正觉;或处为众生,示现入泥洹。[35]如何此文[36]言「多住外门修菩萨行」?
答︰此第四住菩萨[37]作十种观法,第七观业、第八观果︰折伏现缠,不依见道等所有无明更造恶[38]业[39]、令后果起,名为「舍离生死出于三界」。定当能出,非时已出[40]。今依外门修菩萨行,亦不违也。
又此十住菩萨亦有少分依有漏定,能现八相度脱有情。以十住初发心住中,分得十力学于十法,第十法者,「为苦众生作归依处[41]」,此住以去,彼诸菩萨展转增胜,能现[42]八相。然多起散行,少能入定,作真如观;名「多住外门」,不说彼菩萨唯住外门也,亦不相违。
【论文】
九‧四○ 故于二取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功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疏翼】
第一先释第四句颂中,第二无伏灭随眠现起力。
【述记‧卷五十三】
由此事故[43],二取现行为能熏习所引随眠,「犹未有能伏灭」此二随眠之力,「令彼不起二取现行」。
问︰《华严经》第九[44]解十住菩萨中云︰除灭诸烦恼,永尽无有余,无碍寂灭观,是则佛正法[45]。云何此言未伏「二取」?
答︰彼依伏因邪教邪师所起不共无明伴烦恼类,说尽[46]、非尽一切自分别生烦恼及俱生烦恼。
又说佛法功[47]力能灭一切烦恼,非十住位已能灭一切烦恼[48]。下此论文[49]资粮道中,于分别二取虽渐伏灭,未全[50]伏故。《缘起经》云:内法异生不放逸者,我不说为无明缘行故[51]。因邪教发[52]不共、相应无明,见道[53]等者,此位能伏,今说不伏,谓自分别[54]所起,及俱生等全分为论[55]。
又但总言多分未能,名为未伏,非少亦未。论下文云:于「加行位」始方「能伏分别二取」[56]。自邪思惟[57],于资粮位亦有起故。《瑜伽论》说:胜解行菩萨于三处忘[58]失,犹起烦恼,或时舍戒[59]。所…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三、广资粮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