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三、广资粮位▪P10

  ..续本文上一页 pa”i gnas kyi sa dav /」﹞、色爱住地、有爱住地﹝藏文作「sri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ste/」﹞。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藏文作「gnas kyi sa bźi po de dag gis bon movs pa kun nas ldav ba thams cad skyed lags so/」﹞。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藏文作「de dag kyav skad cig pa ste/ sems kyi skad cig pa dav mtshuv par ldan pa lags so/」。该经《述记》云「『起者』,现行义也。不起则已,起即与心相应,名起烦恼。起已,缠绕其心,亦名为缠也」﹞。

  

  世尊!心不相应无始无明住地﹝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thog ma ma mchis pa”i dus nas mchis pa ni sems dav mi ldav pa lags so/」﹞。

  

  世尊!此四住地力,一切上烦恼依种﹝藏文作「gnas kyi sa bźi po ”di dag gi nav na stobs che ba gav lags pa de ni be ba”i bon movs pa thams cad kyi gźir gyur pa/」﹞。此无明住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stobs che ba”i gravs sam/ cha”am/ bgrav ba”am/ dpe”am/ rgyur yav mi bzod lags so/」﹞。

  

  世尊!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无明住地,其力最大﹝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ni stobs che ba lags te/ sri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sa źes kyav bgyi”o/」。意为「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亦说名为有爱住地」﹞。譬如恶魔波旬﹝梵文为「mara-papman」;藏文为「bdud sdig can/」﹞于他化自在天,色、力、寿命、眷属、众具自在殊胜,如是无明住地力,于有爱数四住地,其力最胜﹝藏文作「gźan ”phrul dbav byed kyi lha”i nav du gtogs kyav/ ”di ltar gzugs dav/ kha dog dav/ gzi byin dav/ stobs dav/ ”khor dav/ dbav phyug gis gźan ”phrul dbav byed kyi lha rnams zil gyis gnon to/」﹞。恒沙等数上烦恼依,亦令四种烦恼久住﹝藏文作「rten du gyur pa dav/ bon movs pa bźi dav yav yun riv pa nas lhan cig gnas pa dav/」﹞。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藏文作「mi rdzi ba dav/」﹞,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藏文作「de bźin gwegs pa”i byav chub kyi ye wes kyis gźom par bgyi ba lags te/」﹞。如是世尊!无明住地,最为大力。

  

  [160] 「上」字,《金藏》有,余无。

  

  [161] 「别抄」、灵泰《抄》释文、《义演》,均作「虽」,《金藏》等作「随」。

  

  [162] 「皆」字,「别抄」作「定」。

  

  [163] 「等」字,「别抄」无。

  

  [164] 「非」,「别抄」作「不」。

  

  [165] 「别抄」有「者」字,依上文应增。

  

  [166] 「有」字,《金藏》作「差」。

  

  [167] 「此约数、种、断」五字,《金藏》在「名之为地」四字以上。

  

  [168] 「地」字下,余本有「别」字,《金藏》无。

  

  [169] 灵泰《抄》云︰

  

  一、约数:即五住不同,名「数」也﹝即法数﹞。二、约种:即约种子名「住地」也。三、约断:即约见、修二断。

  

  [170] 灵泰《抄》云︰

  

  「四流体」者,一者、欲流:谓欲界中除五见及无明以外,自余一切烦恼皆是欲流。二、有流:谓上二界中一切烦恼,亦除却无明及色见。三者、见流:谓三界中一切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为体。四者、无明流:谓三界一切无明为体﹝义令《胜鬘经述记》卷二末云「古来大德解云︰三界诸见,名『一处住』;三界中无明,名无明住地」﹞。欲界除见、无明,名为「欲爱」;上二界并除无明、见,名「色爱」,及「有爱住地」。今﹝窥﹞基法师云︰不然。若三界无明名「无明住地」者,即应三乘同断,如何乃言「唯有如来涅槃﹝应作「菩提」﹞智之所能断」耶?以此准知前解不可。

  

  [171] 如本论卷九云︰

  

  眼等五识,无分别故,法见、疑等,定不相应;余由意力,皆容引起。

  

  [172] 本论卷六中云︰

  

  五识唯三︰谓贪、瞋、痴,无分别故。由称量等,起慢等故。

  

  卷六末云︰

  

  小十粗猛,五识中无;中大相通,五识容有。

  

  [173] 「二」字,《金藏》无。

  

  [174] 前论文云︰

  

  故二随眠﹝《瑜伽》亦说为「漏随眠」及「有漏随眠」﹞随圣道用有胜、有劣,断或前、后。

  

  [175] 「分」字,《金藏》有,余无。

  

  [176] 「少」字,《义演》、金陵本作「小」。

  

  [177] 《金藏》作「皆」,余作「或」。

  

  [178] 「缚」字,《金藏》作「转」。

  

  [179] 《金藏》作「师邪教」,余作「教思惟」三字。

  

  [180] 「皆伏自」三字,「别抄」卷四作「因自邪」。

  

  [181] 《金藏》作「修」,余作「顺」,「别抄」亦尔。

  

  [182] 如本论卷九云︰

  

  唯能伏除分别二取,违见道故。于俱生者及二随眠,有漏观心有所得故,有分别故,未全伏除,全未能灭。

  

  十地及佛地十一障,亦为二障所摄,卷十云︰

  

  烦恼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所知障中见所断种,于极喜地见道初断。彼障现起,地前已伏。

  

  [183] 灵泰《抄》云︰

  

  谓菩萨不退地定还生欲界故,或不伏欲界烦恼而生上界,得上定故。若异生用六行伏惑,即要伏下界烦恼尽,方得上定,生上界也。若生欲界,必退却上界定也。

  

  问︰菩萨亦作六行伏惑之道,生上界不?答︰资粮位菩萨亦作六行伏惑之道而生上界。即如资粮位菩萨于劫坏之时,亦作六行伏惑之道而生上二界,或生他方世界皆得不粗。若至加行位,必不作六行伏之道。此行位多作三无性观。入唯识观,欲入见道故。

  

  问︰且如加行位菩萨未得无漏,故不得生净居,不作六行伏惑之道,不得生上二界;此加行位若至劫坏之时,当生何处?答︰此加行位劫坏之时,即生他方欲界中。为此菩萨欲入见道。论文中唯于欲界有善趣身起,故生他方欲界之中。

  

  [184] 见本论卷十初:即二障见所断种均于见道初断,而「彼障现起,

  

  地前已伏」。

  

  [185] 《辩中边论》卷一〈辩障品〉︰

  

  由此二种,摄一切障故,许此尽时,一切障解脱。

  

  灵泰《抄》云︰

  

  准此第十﹝初﹞云「此十一障,二障所摄」,亦是诸部相摄法云。

  

  [186] 见《摄论》卷二、两《释》卷六。

  

  [187] 「彼」,谓《摄论》。

  

  [188] 如本论卷九云︰

  

  此位亦是解行地摄,未证唯识真胜义故。

  

  [189] 此即问起。

  

  [190] 《金藏》作「练」,余作「德」。

  

  [191] 「种」字,《金藏》无。

  

  [192] 初中又二︰初、总辨,次、以六度为例。此即初中初也。

  

  [193] 「智」字,梵文为「jbana-sajbhara」;藏文为「ye wes kyi tshogs/」。

  

  [194] 「福」字,梵文为「punya-sajbhara」;藏文为「bsod nams kyi tshogs/」。

  

  [195] 《对法》卷十四云︰

  

  「处非处智力」﹝藏文作「gnas dav gnas ma yin pa mkhyen pa”i stobs/」﹞者,谓依止静虑,于一切种处非处具足智中,若定、若慧及彼相应诸心、心法﹝藏文作「bsam gtan la rten nas gnas dav gnas min pa rnam pa thams cad mkhyen pa yav dag par ”byor ba”i tiv ve ”dzin wes rab gav de dag mtshuvs ldan gyi sems dav sems byuv rnams so/」﹞。「一切种处非处智具足」者,谓于一切种因非因智无着无碍现行中,所有三摩地等﹝《瑜伽》…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三、广资粮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