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萨自性利行?谓诸菩萨由彼爱语为诸有情示现正理,……如是行中安住悲心﹝藏文作「de ltar sban par smra bas rigs pas yav dag par bstan pa”i sems can rnams la sbiv rje”i sems be bar gźag ste/」﹞,随其所应,于诸所学随义利行、法随法行。……无爱染心劝导、调伏、安处、建立﹝藏文作「zav ziv med pa”i sems kyis bslob pa rnams dav/ don spyod pa dav/ chos kyi rjes su mthun pa”i chos sgrub pa”i tshul ci rigs par yav dag par ”dzin du ”jug pa dav/ ”dul ba dav/ ”dzud pa dav/ ”god pa ”di ni/」﹞,是名略说利行自性。
又云︰
云何菩萨自性同事﹝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don mthun pa/」﹞?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藏文作「mtshuvs pa”am lhag par bdag bid yav dag par ston te/」﹞,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所化有情知﹝藏文作「mthov na/」﹞此菩萨所修同事,便于自己受学善根坚固、决定,无有退转﹝藏文作「brtan civ ves te/ phyir mi ldog par ”gyur ro/」﹞。彼作是思︰菩萨劝我所受学者,定能为我利益、安乐。由此菩萨所授我者,即于其中自现行故。无有知无利益、安乐自现行者﹝藏文作「”di ni wes bźin du phan pa ma yin pa dav bde ba ma yin pa la bdag bid kun du spyod par byed pa ni mi srid do sbam du sems pa”i phyir ro/」﹞。非诸菩萨如是同事劝导有情,他得诘言:「汝自于善不能受学,云何以善劝导、数数教授、教诫于他?汝应从他殷勤之咨受、教授、教诫﹝藏文作「pha rol smra ba de dag kyav ”di skad du khyed bdag bid kyav dge ba yav dag par blavs te/ mi ”dug na/ ci”i phyir gźan dge ba la win tu yav dag par gzuv bar bya ba dav/ bstan par bya ba dav/ gdams par bya bar sems/ khyod bid kyav re źig gźan dag gis bstan civ gdams pa dav bcos dgos so źes mi zer ro/」﹞。」
《枢要》卷下云︰
四摄事:施以无贪及三业为体;爱语以语业为体;利行、同事,三业为性。谓无贪及思,假实合说故。
[235] 「四无量」,藏文作「tshad med bźi/」。
[236] 「慈」,藏文作「byams pa/」。
[237] 「悲」,藏文作「sbiv rje/」。
[238] 「喜」,藏文作「dga” ba/」。
[239] 「舍」,藏文作「btav sboms/」。
《瑜伽》卷四十四中云︰
云何菩萨修四无量慈、悲、喜、舍?谓诸菩萨略有三种修四无量︰一者、有情缘无量﹝藏文作「sems can la dmigs pa dav/」﹞,二者、法缘无量﹝藏文作「chos la dmigs pa dav/」﹞,三者、无缘无量﹝藏文作「dmigs pa med pa”o/」﹞。若诸菩萨于其三众,一切有情安立以为无苦无乐、有苦、有乐﹝藏文作「sems can thams cad bde ba dav ldan pa dav/ sdug bsval ba dav ldan pa dav/ sdug bsval yav ma yin bde ba yav ma yin pa dav ldan pa”i tshogs gsum du rnam par gźag nas/」﹞,于其最初欲求乐者,发起与乐增上意乐﹝藏文作「sems can bde ba ”dod pa rnams kyi dbav du byas te/ bde ba bsgrub pa”i lhag pa”i bsam pa dav ldan pa”i byams pa”i sems kyis phyogs bcu khyab par byas nas/ sems can la mos pas gnas pa de ni/」﹞,当知是名有情缘慈﹝藏文作「de”i sems can la dmigs pa”i byams pa yin par rig par bya”o/」﹞。若诸菩萨住唯法想﹝藏文作「chos tsam du ”du wes pa dav ldan pa/」﹞,正观唯法假说有情﹝藏文作「chos tsam la sems can ”dogs par bsam thag nas mthov ste/」﹞,修慈俱心,当知即此名法缘慈﹝藏文作「de”i chos la dmigs pa”i byams pa/」﹞。若诸菩萨,复于诸法,远离分别,修慈俱心﹝藏文作「chos su rnam par rtog pa yav med par byams pa de bid sgom par byed pa de ni/﹞,当知即此名无缘慈﹝藏文作「de”i dmigs pa med pa”i byams pa/」﹞。如有情缘、法缘、无缘,三慈差别,悲、喜、舍三当知亦尔。
若诸菩萨于有苦者,发起除苦增上意乐,善于十方修悲俱心﹝藏文作「sbiv rje dav ldan pa”i sems sgom par byed pa/」﹞,是名为悲。若诸菩萨于有乐者,发起随喜增上意乐,普于十方修喜俱心,是名为喜。若诸菩萨于如是无苦无乐、有苦、有乐三种有情,随其次第,发起远离痴、瞋、贪惑增上意乐,普于十方修舍俱心,是名为舍。
[240] 《杂集论述记》卷二十七云︰
第三十四,论以无痴、无瞋、无贪,三法为体﹝如云「梵住者,谓慈住、悲住、喜住、舍住。……彼于尔时领受贪欲,无余永尽。领受瞋恚,无余永尽。领受愚痴,无余永尽」﹞。如次缘三种有情故。《显扬论》第四,唯以无贪、﹝无﹞瞋二﹝为体﹞﹝如云「此四无量体性云何?谓慈以无瞋善根为体;悲以不害善根为体;喜以不嫉善根为体;舍以无贪、无瞋善根为体;皆是怜愍众生法故。于此四中,慈唯无瞋;次二无量无瞋一分;舍是无贪、无瞋一分。又复与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并彼眷属,皆是四无量体」﹞。以除违损二﹝分﹞位故。彼缘如次三有情故,又审勘四无量,《大智度论》﹝卷二十中﹞谓前三无瞋为体,后一无贪为体﹝如云「复次,如慈、悲、喜心,爱深故,舍众生难。入是舍心故,易得出离」﹞。与乐、拔苦、喜益,三位浅深成别。
[241] 《枢要》卷下云︰
四无量以三法为体︰谓无瞋、不害及舍。喜以不嫉为体,体即无瞋,故唯三法。
[242] 「者」字,《金藏》无。
[243] 「熟」字,金陵本等误作「就」。
[244] 《瑜伽》卷四十九原文:
菩萨始从胜解行地,乃至最后到究竟地,于此一切菩萨地中,当知略有四菩萨行。何等为四?一者、波罗蜜多行,二者、菩提分法行,三者、神通行,四者、成熟有情行。
[245] 《瑜伽》卷四十九原文作:
当知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随好,菩萨若在种性地中,唯有种子依身而住;菩萨若在胜解行地,始能修彼、能得方便;菩萨若在清净增上意乐地中,乃名为得;菩萨若在诸余上地,如是相好转胜清净;若在如来到究竟地,当知相好善净无上。
[246] 「诸不共佛法」五字,为本论《述记》增。
[247] 「已」字,《金藏》误作「具」。
[248] 「就」字,《金藏》误作「熟」。
[249] 「菩提资粮」,藏文作「byav chub kyi tshogs/」。
[250] 原作「若」,下一同。
[251] 原作「谓未护诸相随好异熟时」。
[252] 「去菩提近」四字,本论《述记》增。
[253] 此段文,《瑜伽》卷四十九原作:
若下劣者,先菩萨时亦已成就。始从清净胜意乐地,一切所有菩提资粮无有差别,能感一切相及随好。又此一切菩提资粮略有二种:谓去菩提若远、若近。此中远者,谓未获得诸相随好异熟果时;所言近者,谓初获得诸相随好异熟果时,或从此上,展转获得殊胜清净。
[254] 又《瑜伽》卷四十九说诸相与随好差别云︰
又即如是三十二种大丈夫相,…
《成唯识论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三、广资粮位》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