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r gnas pa rnams la/」﹞,由緣總法﹝藏文作「”dres pa la dmigs pa/」﹞,出世後得止觀智故,經于無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數修習故﹝藏文作「bskal pa bye ba khrag khrig brgya stov phrag mav por goms par byas pa”i phyir/」。梵文爲「koti」;藏文爲「bye ba」。梵文爲「niyuta」;藏文爲「khrag khrig」﹞,而得轉依。爲欲證得叁種佛身,精勤修行。
[74] 即〈增上戒學分〉第七、〈增上心學分〉第八、〈增上慧學分〉第九。
[75] 除〈總標綱要分〉第一不計以外。
[76] 即〈持隨法瑜伽處住品〉第二。
[77] 即〈持究竟瑜伽處地品〉第叁。
[78] 第二十六至第叁十頌。
[79] 即第叁十頌「此即無漏界,不思議善常;安樂解脫身,大牟尼名法」。
[80] 「十叁住」,藏文作「gnas pa bcu gsum/」。
[81] 「種姓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rigs la gnas pa/」。
[82] 「阿僧祇」,梵「asajkhya」;藏文爲「bgrav du med pa/」。
[83] 「謂諸菩薩,性自仁賢」,原作「謂諸菩薩住種性住,性自賢仁」。
「住種性住,性自賢仁」,藏文作「”di la byav chub sems dpa”i rigs la
gnas pa ni rav bźin gyis sems kyi rgyud dge ba”i phyir/」。
[84] 「性自成就菩薩功德、菩薩所應衆多善法」,藏文作「rav bźin gyis
byav chub sems dpa”i yon tan byav chub sems dpa” la ”os pa”i dge ba”i
chos rnams dav ldan pa yin te/」。
[85] 「于彼現行,亦有顯現」,藏文作「de yav dag par spyod pa la yav
dag par snav la/」。
[86] 「由性仁賢,逼遣方便,令于善轉」,藏文作「rav bźin gyis dge ba kho
nas vav gis dge ba de la ”jug gi/」。
[87] 「非由思擇,有所製約、有所防護」,藏文作「so sor brtags te ”gags
dav bcas par gyur pa ni ma yin no/」。
[88] 「住此住中」,原作「若諸菩薩住種姓住」。
[89] 「任」字,《金藏》誤作「住」。「任持」,藏文作「”dzin pa/」。
[90] 「于所依中」四字,《金藏》有,余缺。
[91] 「于自體中、于所依中,已具足有」,藏文作「de”i lus la gnas wiv/
rten la gnas par yod do/」。
[92] 「又諸菩薩,住種性住性,離粗垢」,藏文作「dri ma rags pa dav bral
ba yin te/」。
「不能﹝現﹞起上煩惱纏」,藏文作「de lta bu”i bon movs pa”i dkris
par mvon par byed pa”i cha ma yin no/」。
[93] 即《瑜伽》卷四十七雲:
如〈種性品〉所說,種種住種姓相,于此菩薩種姓住中,亦應廣說,應如實知。是名菩薩種姓住。
[94] 「雲何菩薩勝解行住」,藏文作「de la byav chub sems dpa”i mos pas
spyod pa la gnas pa gav źe na/」。
[95] 「謂諸菩薩從初發心」,藏文作「dav po sems bskyed pa nas bzuv ste/」。
[96] 「清淨增上意樂」,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 yav dag pa”i/」。
[97] 「皆此住攝」,原作「當知皆名勝解行位」。
[98] 「當知前住」,原作「又諸菩薩種姓住中」。
[99] 「于余十一﹝諸﹞菩薩住及如來住,唯有因轉,攝受彼因」,藏文
作「de bźin gwegs pa”i gnas pa”i rgyu tsam la ”jug civ/ rgyu yovs su ”dzin
par zad kyi/」。
[100] 「于余菩薩住尚未發趣」,藏文作「gźan ci yav brtsams pa yav med/」。
[101] 「未」字,《金藏》誤作「清」。
[102] 「未得、未淨」,藏文作「thob pa yav med/ rnam par sbyavs pa yav
med na/」。
[103] 「住」字,《金藏》誤作「位」。
[104] 原作「若諸菩薩勝解行住」。
[105] 「然」字,原無。
[106] 原作「即于如是勝解行住」。
[107] 「﹝亦﹞名﹝發﹞趣、﹝亦﹞名﹝爲﹞得,爲令清淨而發正行」,藏
文作「de bid rnam par sbyavs pa la yav źugs so/」。
[108] 即種性住。
[109] 即勝解行住。
[110] 原作「勝解行住菩薩轉時」。
[111] 「思擇力勝」,藏文作「so sor rtog pa”i stobs can yin te/」。
[112] 「﹝于諸菩薩﹞所作加行」,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bya ba”i
sbyor ba dag la/」。
[113] 此略引「數數思擇,方能修作,未能任性成辦所作」。藏文作「so
sor brtags wiv brtags wiv wes rab kyis sbyor bar byed kyi/ rav bźin gyis de”i
bdag bid du gyur pas byav chub sems dpa”i bsgom pa mi ”gyur ba dav/」。
[114] 「未得堅固相續無退菩薩勝修」,藏文作「brtan pa dav phyir mi
ldog pa ”thob pa ma yin no/」。
[115] 「住」字,靈泰《抄》釋文及《金藏》作「信」。
[116] 東晉譯出六十《華嚴》卷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第十叁頌雲︰
清淨妙法身,應現種種形;猶如大幻師,所樂無不見。
或處爲衆生,究竟菩薩行;或複現初生,出家行學道。
或于樹王下,自然成正覺;或處爲衆生,未現入泥洹。
現住甚深妙,無量自在法;聲聞、辟支佛,一切莫能測。
[117] 「如于勝修」,藏文作「bsgom pa ji lta ba bźin du/」。
[118] 「于勝修果無礙﹝勝﹞解」,藏文作「bsgom pa”i ”bras bu so so yav
dag par rig pa dav/」。
[119] 「神通、解脫」,藏文作「rnam par thar pa dav/」。
[120] 「等持」,藏文作「tiv ve ”dzin dav/」。
[121] 「等至」,藏文作「sboms par ”jug pa/」。
[122] 「未﹝能﹞超﹝越﹞五﹝種怖﹞畏:謂不活畏」,藏文作「”tsho ba
med pa”i ”jigs pa dav/」。
[123] 「惡名畏」,藏文作「tshigs su bcad pa med pa”i ”jigs pa dav/」。
[124] 「死畏、惡趣畏、處衆怯畏」,藏文作「”khor gyi nav du bag tsha
ba”i ”jigs pa rnams las kyav ”das pa ma yin no/」。
以下略引《瑜伽》卷四十七文:
于所應作利有情事,策勵思惟方能修作﹝藏文作「yav so sor brtags te sbyor gyi/」﹞,未能任性哀愍、愛念﹝藏文作「rav bźin gyis sbiv brtse źiv byams pas ni ma yin no/」﹞。或于一時于諸有情,由身、語、意發起邪行﹝藏文作「lus dav vag dav yid kyis log par sgrub bo/」﹞,或…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總明所入位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