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a la ”jug pa dav ldog pa dav ldan pa”i lhag
pa”i wes rab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雲︰
謂諸菩薩于谛能覺增上力故﹝藏文作「bden pa rtogs pa de bid kyi dbav du byas nas/」﹞,﹝由﹞揀擇﹝所﹞顯示由無智故苦及因起﹝藏文作「de ma wes pas sdug bsval ”byuv ba rgyu dav bcas par rab tu rnam par ”byed par rab tu phye ba dav/」﹞,﹝由﹞揀擇﹝所﹞顯示由有智故苦及因滅住﹝藏文作「de wes pas sdug bsval rgyu dav bcas pa”i ”gog pa rab tu ”byed pas rab tu phye b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7] 原作「有功用無相住」,
「﹝菩薩有加行﹞無相、有功用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mtshan ma med pa la gnas pa mvon par ”du byed pa dav bcas wiv rtsol
ba dav bcas pa”i ”gog pa rab tu rnam par ”byed pas rab tu phye ba”i gnas pa
gav yin pa”o/」。
如《瑜伽》卷四十七雲︰
謂諸菩薩,即由叁種增上慧住增上力故,及有加行、有功用、無缺、無間,于一切法真如無分別慧修俱行住﹝藏文作「mvon par ”du byed pa dav rtsol bas rgyun chags su bar chad med par chos thams cad la de bźin bid rnam par mi rtog pa”i wes rab bsgom pa dav ldan p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8] 原作「無加行、無功用、無相」,
「﹝菩薩﹞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mtshan ma med pa la gnas pa mvon par ”du byed med civ lhun
gyis grub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雲︰
謂諸菩薩即于前無相住多修習已﹝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 gnas pa sva ma de bid was cher bsgoms pas/」﹞,任運自然、無缺、無間,運轉道隨行住﹝藏文作「rav gi rav bid kyis rgyun chags su bar ched med par ”jug pa”i lam dav ldan pa”i gnas pa gav yin pa”o/」﹞。
[169] 原作「﹝菩薩﹞無礙解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so so yav dag par dmigs pa la gnas pa/」。
如《瑜伽》卷四十七雲︰
謂諸菩薩即以善清淨無動慧等持爲所依止,得廣大慧﹝藏文作「wes rab dav ldan pa”i tiv ve ”dzin win tu yovs su dag civ mi g·yo ba de bid la brten nas blo gros chen po rgya che ba rjes su thob ste/」﹞,爲他說法﹝藏文作「gźan dag la yav dag par ston pa/」﹞,無上爲依﹝藏文作「bla na med pa las brtsams nas/」﹞,能于諸法異門﹝藏文作「chos rnams rnam gravs dav/」﹞、義趣﹝藏文作「don dav/」﹞、釋詞﹝藏文作「ves pa”i tshig dav/」﹞、差別,妙揀擇住﹝藏文作「rab tu dbye ba dav rnam par ”byed pa”i gnas pa yav yin pa”o/」﹞。
[170] 「﹝菩薩﹞最上成滿菩薩住」,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i gnas pa
mchog/」。
如《瑜伽》卷四十七雲︰
謂諸菩薩安于此住,于菩薩道已到究竟﹝藏文作「byav chub sems dpa” gav la gnas nas byav chub sems dpa”i lam gyi mthar thug ste/」﹞,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已得大法灌頂﹝藏文作「bla na med pa yav dag par rdzogs pa”i byav chub tu chos kyi dbav bskur ba chen po thob pa/」﹞,或一生所系﹝藏文作「skye ba gcig gis thogs pa”am/」﹞,或居最後有﹝藏文作「yav na srid pa tha ma pa yin te/」﹞。從此無間,即于爾時證覺無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藏文作「savs rgyas kyi phrin las thams cad mdzad do/」﹞。
[171] 《菩薩璎珞本業經》卷下〈釋義品〉第四雲︰
地,名持,持一切百萬阿僧祇功德;亦名生長一切因果;故名「地」。
《瑜伽》卷四十七未雲︰
此中,由能攝持菩薩﹝之﹞義故,說名爲「地」﹝藏文作「de la byav chub sems dpa” rnams kyi yovs su bzuv ba”i don gyis ni sa źes bya”o/」﹞。能爲受用居處義故,說名爲「位」﹝藏文作「lovs spyod pa”i gnas kyi don gyis ni gnas pa źes bya”o/」﹞。
[172] 「又即于此一一住中,經多俱胝百千大劫」,藏文作「bskal pa chen
po bye ba ”bum phrag du ma”am/」。
靈泰《抄》雲︰
「俱胝」者,此雲百億,即是經多百億百千大成壞劫。
[173] 「或過是數,方乃證得及與成滿」,藏文作「yav na de bas kyav ches
mav bas ”thob civ ”grub par ”gyur ro/」。
[174] 「然一切住,總經于叁無數大劫方乃圓證」,藏文作「yav dag par
”grub ste/」。
[175] 「謂經第一無數大劫,方乃超過」,藏文作「yav dag par ”das nas/」。
[176] 「初地」,原作「極歡喜住」。
[177] 「此就恒常勇猛精進」,藏文作「rtag tu ”bad pas/」。
[178] 「初地」,原作「極歡喜住」。
[179] 「第八地」,原作「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180] 「此即決定」,藏文作「de ni ves pa kho na ste/」。
[181] 「經」字,《金藏》誤作「進」。
[182] 「八地」,原作「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
[183] 「九地」,原作「乃無礙解住」。
[184] 「第十地」,原作「最上成滿菩薩住」。
[185] 「地」字,《金藏》誤作「死」。
[186] 「即第八地」,原作「從此以上」。
[187] 《攝論》卷叁初原文:
複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有五補特伽羅,經叁無數大劫,謂勝解行補特伽羅﹝藏文作「mos pas spyod pa”i gav zag/」﹞,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藏文作「lhag pa”i bsam pa la spyod pa/」﹞及有相行﹝藏文作「mtshan ma la spyod pa/」﹞、無相行補特伽羅﹝藏文作「mtshan ma med pa la spyod pa/」﹞,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藏文作「mvon , par ”du byed pa med par spyod pa/」﹞,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叁無數大劫修行圓滿。
《攝論‧無性釋》雲︰
「勝解行」者,未證真如,但依勝解勤修諸行。此經第一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淨增上意樂行」者,謂得清淨增上意樂勤修諸行。此在六地,名有相行﹝藏文作「sa drug po dag tu mtshan ma dav bcas pa la spy…
《成唯識論疏翼 第五冊 卷九 二、總明所入位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