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結叁自性皆不離心▪P3

  ..續本文上一頁是異故;不全異者,「無常等」,「此應非彼」行等之「共相」,如色、非色共相,與色不異故。

  

  

  

  【疏翼】

  

  以上第二釋第二十二頌第叁句中,第二解喻訖。

  

  

  

  【論文】

  

  八‧叁六八 由斯喻顯:此圓成實與彼依,他非一、非異,法與法性,理必應然──勝義、世俗相待有故。

  

  

  

  【疏翼】

  

  第二釋第叁句「如無常等性」中,第叁結上。

  

  

  

  【述記‧卷五十一】

  

  結上文也。

  

  即是合喻[87]。

  

  由此道理,二性不一異,諸「法與法性,理必應然」──依他是「法」,如是「法性」,道理應爾。所以者何?「勝義、世俗,相待」立故。謂若有俗,理必有真;若無真時,待何爲俗?非龜毛望兔角,可說異、一,以體無故;若有真時,理必有俗,若無俗者,待何爲真?

  

  由斯道理,故前叁[88]真[89],亦名爲俗,真家俗故;故後叁俗[90],亦名爲真,俗家真故。如斯勝理,故彼二性,非異、非一。

  

  

  

  【疏翼】

  

  以上第二辨不一異義釋第二十二頌中,第二釋第叁句訖。

  

  

  

  【論文】

  

  八‧叁六九 非不證見此圓成實,而能見彼依他起性。

  

  

  

  【疏翼】

  

  第二辨不一異義釋第二十二頌中,第叁釋第四句。

  

  

  

  【述記‧卷五十一】

  

  次第叁段、釋第四句「非不見此彼」。下文有二︰初、總,後、別。此初也。

  

  今言「見」者,非謂眼見、意識比見,但是無漏親證見也。「見」者,聖慧親所得義。「非不見此」──「此」「即圓成」;「而能見彼」──「彼」依他起。即一「見」言,義通二性,密合巧言,故頌但說「非不見此彼」。要達真如,方了依他,甯說依他是凡夫境?以心上現,雖不了達,但親所取。

  

  若論了達,唯聖非凡。若親爲境,凡夫亦得。故「彼」、「此」說,亦不相違。如世有人親見一物,然不能識,凡境亦爾。

  

  

  

  【疏翼】

  

  安慧《唯識叁十論》卷二雲︰

  

  若于依他起性中,無有所取及能取者,雲何能取彼性耶?若不能取,雲何知是有耶?是故頌曰︰非不見此彼﹝藏文作「de ma mthov bar de mi mthov/」﹞。

  

  論曰︰言「不見此」者,謂圓成實自性;言「非見彼」者,謂依他自性。于此圓成實性未觀見者,即是未通達,或未現證。以由無分別出世間智當觀見故,于依他起性非余智能取,由是清淨後得世間智所行境界故,是故不見圓成實,則不見依他起。以非不由隨出世間智後所得智觀見故。

  

  如《入無分別總持經》﹝藏文作「rnam par mi rtog par ”jug pa”i gzuvs/」﹞雲︰由後得智觀一切法,同于幻事、陽焰、夢境、影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法」者,此中即說諸依他起所攝。圓成實者,猶如虛空,謂智一味相。如雲「由無分別智觀一切法,同于虛空輪」,由觀一切依他起法,唯真如故。

  

  

  

  【論文】

  

  八‧叁七○ 未達遍計所執性空,不如實知依他有故。

  

  

  

  【疏翼】

  

  第叁釋第四句「非不見此彼」中,第二別釋。于中有二︰一、別釋所以,二、結成。初中又二︰一、達空知有,二、證真知幻。此即初中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此下、別釋[91]所以。有二︰初、釋,後、結[92]成。此釋也。

  

  地前等位,未達遍計所執之性,體是空無,終不如實知依他有。妄所執力,翳彼依他,除彼翳時,依他自現。知妄所執無,依此無門證圓成實,便了依他。故言了所執空,知依他有。此卻解也[93]。

  

  又無分別智若不先達所執性空真如妙理,其後得智終不實知依他爲有。顯無分別智證二性也[94]。

  

  【論文】

  

  八‧叁七一 無分別智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等。

  

  

  

  【疏翼】

  

  第一別釋所以中,第二證真知幻。

  

  

  

  【述記‧卷五十一】

  

  問︰既要知真方了事俗,爲俱?爲後?

  

  此敘入地[95]先證真如已,「後得智中,方能了達依他起性,如幻事」、陽焰八喻等也。非初見位一時雙現,第五地後,及佛,能爾。至下[96]當知。

  

  

  

  【疏翼】

  

  以上第二別釋中,第一別釋所以訖。

  

  

  

  【論文】

  

  八‧叁七二 雖無始來,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而我、法執恒俱行故,不如實知衆緣所引自心、心所,虛妄變現。

  

  

  

  【疏翼】

  

  第二別釋中,第二結成。于中分叁︰一、解不如實知幻現所以,二、舉八喻以明,叁、結歸經頌。此即初文。

  

  

  

  【述記‧卷五十一】

  

  下、成前也。

  

  一切異生心、心所法已能緣自相、見分等,雖親得依他,由「我、法執恒俱」起「故,不」知「自心、心所虛妄顯現」。由此不能了依他起[97],乃至八喻。謂無始來見分緣自相分,自證緣自見分亦緣自身證自證分,證自證分亦緣自自證故,故言「緣自相、見分等」。由我、法執第七識等叁性之心,恒俱行故,不如實知自心虛妄,如幻事等。

  

  

  

  【論文】

  

  八‧叁七叁 猶如幻事、陽焰、夢境、鏡像、光影、谷響、水月、變化所成,非有似有。

  

  

  

  【疏翼】

  

  第二結成中,第二舉八喻以明。

  

  

  

  【述記‧卷五十一】

  

  此、顯依他非真實有[98],舉喻以成。

  

  如《大般若》廣說其相[99]。

  

  《攝大乘》說︰雲何無義,而成所行境界[100]?爲除此疑,說幻事喻。雲何無義,心、心所轉?爲此,說陽焰[101]。雲何無義,有愛非愛受用差別?爲此,說夢境[102]。雲何無義,淨不淨業、愛非愛果[103]差別而生?爲此,說鏡像[104],彼言「影像」。雲何無義,種種識轉?爲此,說光影[105]。雲何無義,種種戲論言說[106]而轉?爲此,說谷響[107]。雲何無義,而有實取諸叁摩地所行境[108]轉?爲此,說水月[109]。雲何無義,有諸菩薩無顛倒心,爲辦有情諸利樂事[110],故思受生?爲此,說變化[111]。

  

  彼世親、無性皆廣解,不能煩引[112]。《中邊論》[113]中亦有八喻,喻計所執,如彼抄會[114]。

  

  顯依他性喻如此八體非實有,是虛妄有,似彼真有,故說依他「非有似有」。

  

  【疏翼】

  

  《樞要》卷下廣引《攝論》兩釋卷五,解說八喻,于《述記》文內所引《攝論》各喻,分別列釋已有解外,如雲︰

  

  此中內者,第一幻事喻所顯;外是第二陽焰喻所顯;受用差別,是第叁夢境喻所顯;身業是第五光影喻所顯;語業是第六谷響喻所顯;叁種意業中,初非等引地是第四影像喻所顯;若等引地,是第七水月喻所顯;若無顛倒,是第八變化喻所顯。

  

  天親菩薩二複次釋,第二複次雲︰說幻事喻,「爲除﹝原作「治」,即對治義。下同﹞眼等內六處﹝疑﹞」,「說陽焰喻,爲除器世間﹝疑﹞」。﹝「由彼大故。于陽焰中實無有水,動搖力故,似水可得。」﹞「說所夢喻,爲除色等所受用境﹝疑﹞。顯如所夢色等實無,而能爲因起愛非愛受用差別」。「說影像喻,爲除身業果。顯善不善身業爲緣,而有余色影像生起」。「說谷響喻,爲除語業果,猶如谷響」﹝意業叁種︰一、非等引地,二、等引地,叁、聞種類(藏文作「thos pa”i rjes ”gro ba/」)﹞。「說光影喻,爲除非引等引地諸意業果。顯此意業所得諸果,猶如光影」。「說水月喻,爲除等引地諸意業果。顯等引地諸意業果,猶如水月」。「說變化喻,爲除聞種類意業。聞種類者,即是聞思之所熏習﹝藏文作「thos pa dav bsam pas bsgos pa”o/」﹞。此即顯示聞種類意差別而轉﹝藏文作「thos pa”i rjes su ”gro ba”i yid kyi ”jug pa/」﹞,猶如變化。

  

  此意爲除內、外、受用差別、身、語業果、叁種意業果,故說八喻。與無性不同﹝無性說第四影像喻,對治非等引地疑,而非第七光影喻;說第八變化喻,對治無顛倒心所化事業疑,而非對治聞種類意識疑﹞。

  

  《金剛般若》雲「一切有爲法如星、翳、燈、幻、露、泡、夢、電、雲,應作如是觀」。﹝此經九喻頌文,前後諸譯畢同﹞天親菩薩釋雲:別喻九事︰謂相、見﹝應作「見、相」﹞、識、器、身、受﹝用﹞、過、現、未﹝叁﹞世﹝義淨所譯《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卷下雲「此集造有九,以正智觀故。由以星等九事爲同法喻,喻九種正智而觀于境。何謂九觀?應知即是九種所觀之事。何謂所觀?頌曰『見、相及與識,居處、身、受用;過去、並現在,未至詳觀察。』此中應觀『見』『如星』宿。謂是心法。正智日明亦既出已,光全沒故。應觀所緣境『相』,『如翳』目人睹發團等,是妄現故。應觀其『識』猶若于『燈』。此能依見由愛膩力而得生故。應觀『居處』猶如于『幻』。即器世間有多奇質,性不實故(魏譯作「以器世間種種差別,無一體實故」)。應觀其『身』譬如『…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結叁自性皆不離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