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無。
[29] 「成」字,《金藏》有,余無。
[30] 本論《述記》原作「上」,今改。即〈真實品〉。
[31] 「亦」字,《金藏》無。
[32] 原文作「異」,本論《述記》作「無倒」二字。
[33] 此段文,《大正藏》作「無爲、無變、無倒,成就入真實性」,真谛
譯《中邊分別論》作:
無變異、無倒、成就,二真實﹝此二句頌文,新譯無,藏文有﹞。
[34] 《金藏》作「法」,合原文。《義演》牒文及余本作「皆」。
[35] 「無顛倒成就」,藏文作「phyin ci ma log pas yovs su grub pa ste/」。
[36] 「境界品類」,新譯作「于境」。藏文作「wes bya”i dvos po la/」。
[37] 《中邊論》長行釋此文作:
無爲法者,無變異成就,得入真實性攝。一切有爲法道所攝,無顛倒成就故,境界品類中無顛倒故,成就真實者。
「無變異成就,入真實性」,藏文作「”gyur ba med par yovs su grub pas
yovs su grub pa”o/」。
[38] 「及」字,《大正藏》作「俱」。
[39] 即〈辨真實品〉。
[40] 「真如、涅槃」四字,舊譯及藏文無。
[41]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第四。
[42] 「第」字,《金藏》有,余無。
[43] 「說」字,《金藏》作「論」。
[44] 原作「異」,本論《述記》作「易」。
[45] 即《攝論》。
[46] 第二十一頌第叁句「圓成實于彼」之「圓成實」叁字。
[47] 「瞬若」,梵文爲「wunya」。
[48] 「瞬若多」,梵文爲「wunyata」。
[49] 「如」字,《金藏》誤作「姓」。
[50] 「空」,藏文爲「stov pa/」。「空性」,藏文爲「stov pa bid/」。
[51] 即第二十一頌第叁句「圓成實于彼」之後二字「于彼」。
[52] 《金藏》作「依」,余作「彼」。
[53] 《辯中邊論》卷上〈辨相品〉首頌雲︰
虛妄分別有,于此二都無。
[54] 「此中唯有空」,藏文作「stov pa bid ni ”di la yod/」。漢譯于多處
以能顯「空」,代所顯「空性」。
[55] 「今」字,《金藏》誤作「令」。
[56] 即爲門義。
[57] 即第二十一頌叁、四句「圓成實于彼,常遠離前性」。
[58] 即第二十二頌「故此與依他,非異非不異;如無常等性,非不見此
彼」
[59] 原作「之」,今改。初中又二︰一、解非一異所以,二、再解非一
義。此即初中初文。
[60] 《金藏》作「二」,余誤作「叁」。
[61] 「下解第叁頌中初二句」九字應在「于中有叁」之前。此前應更有
「于中分叁」等文。
[62]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四,及《辯中邊論》卷上。
[63] 《中邊論》卷上〈辨相品〉說「空性之相」頌。
[64] 「無二、有無故,非有、亦非無,非異、亦非一,是說爲空相」。
藏文作「gbis dvos med dvos med pa”i dvos po stov stov pa”i mtshan bid do yod pa ma yin med pa”av min tha dad gcig pa”i mtshan bid min/」。
論曰︰
「無二」,謂無所取能取。「有無」,謂有二取之無,此即顯空無性爲性。故此空相非有、非無。雲何「非有」?無二有故。雲何非無?有二無故。此顯空相非有、非無。此空與彼虛妄分別非異、非一。若異,應成法性異法,便違正理,如苦等性;若一,則應非淨智境,亦非共相。此即顯空與妄分別離一異相。
[65] 「性」字,《金藏》有,余無。
[66] 《瑜伽》卷七十四原文爲:
問︰依他起自性,何等智所行?答︰是二智所行,然非出世聖智所行。
問︰圓成實自性,何等智所行?答︰唯聖智所行。
[67] 「淨」字,《金藏》有,余無。
[68] 「唯」字,《金藏》有,余無。
[69] 見《攝論》卷二、兩《釋》卷四。
[70] 「即」字,《金藏》作「即由」。
[71] 《攝論》卷二此段文原作:
由何異門﹝藏文作「rnam gravs/」﹞,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習種子起故。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遍計所執?由是遍計所緣相故﹝藏文作「kun du rtog pa”i rgyu mtshan yin pa dav/」﹞,又是遍計所遍計故﹝藏文作「des kun tu brtags pa”i phyir ro/」﹞。由何異門,即此自性成圓成實?如所遍計,畢竟不如是有﹝藏文作「ji ltar kun tu brtags pa de ltar de gtan med pa”i phyir ro/」﹞。
[72] 「是」字,原作「名爲」二字。
[73] 「依」等叁字,原文無。
[74] 「是」字,《金藏》無。
[75] 《攝論‧世親釋》原文:
謂彼意識名爲遍計。此爲所取所緣境性,能生遍計﹝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s kun tu brtags pa źes bya ba”i mtshan mar bzuv nas dmigs pa”i vo bo bid du skye”o/」。應譯爲「由所謂能遍計意識,執取所謂所遍計之相,爲所緣自性,而生起」﹞,是故亦名遍計所執。又「是遍計所遍計故」者,即彼意識,名爲遍計。緣彼相貌,爲所取境,爲所遍計﹝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 des kun tu brtags pa źes bya ba dmigs par ”gyur mtshan mas bzuv nas kun tu rtog par byed pas/」﹞。由此義故,依他起性,亦名遍計所執自性。
[76] 《攝論‧無性釋》此段原文作:
非異者,謂依他起性,與遍計所執,有、非有故──有望于有,可得言異;非望非有,兔角等無。非不異者,有與非有,不成一故,依他起性與圓成實亦複如是──性不清淨、性清淨故。
[77] 「又」字,原無。
[78] 見《攝論‧無性釋》卷四。原文作:
由依他起是我色等遍計所執所依止故。
[79] 「依他起是我色等意識遍計所遍計故」,藏文作「kun tu rtog pa źes bya
ba yid kyi rnam par wes pas bdag dav gzugs la sogs pa”i dvos por kun tu rtog ste/」。
[80] 即無性釋。
[81] 「意趣」,藏文作「dgovs pa des/」。
[82] 此句引文原作:
由此意趣,假說依他起爲遍計所執。
智周《演秘》雲︰
由依他起能起第六能遍計心,方執離識實我法等。
[83] 「不異」二字,依《金藏》改,余作「非一」。
[84] 「喻」字,《金藏》有,余無。
[85] 此爲第叁句。
[86] 等取苦等。
[87] 「即是合喻」四字,《金藏》有,余無。
[88] 「叁」字,《金藏》作「立」。
[89] 即世間、道理、證得叁種勝義。
[90] 道理、證得、勝義叁種世俗。
[91] 《金藏》作「以下別釋」四字,余作「釋此」二字。
[92] 「結」字,《金藏》有,余無。
[93] 道邑《義蘊》雲︰
前文正解要達真理,方了依他。此雲:未達遍計空,不達依他有。未達望已達,爲卻解也。
[94] 《樞要》卷下雲︰
證叁性之前、後、中,與諸處叁文不同。如﹝《大乘法苑義林章》卷叁﹞〈唯識章〉中會﹝十種義門中,「第七觀法何性」有二種,有漏依他及無漏依他爲「能觀」,而「所觀」性者,《攝論》(卷二、兩《釋》卷六)雲︰「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藏文作「yid kyi brjod pa snav ba”i don gyi mtshan bid la ”jug pas/」),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藏文作「rnam par rig pa tsam la ”jug pas/」),悟入依他起性。(雲何悟入圓成實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想,乃至(中略「爾時菩薩已遣義想,一切似義無容得生〈藏文作「rnam par…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十二、結叁自性皆不離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