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余門如《瑜伽》第十[475]、九十叁[476]、《緣起》等[477]說謂七、十[478]九無知,廣問答等。此等一一,如別章、抄[479],不能廣解。後諸講者,准此應說。
上來總是第二、以十門廣解緣起訖。
【疏翼】
七愚、十九愚已見前說。以上第二別攝十二有支﹝即以有支釋惑業苦﹞中,第二廣明十二有支訖。
【論文】
八‧二五叁 由惑、業、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續。
【疏翼】
第二別攝十二有支﹝即以有支釋惑業苦﹞中,第叁總結前歸惑業苦。
【述記‧卷四十九】
自下第叁、結惑、業、苦,歸本頌文。
「由惑、業、苦,即十二支,故此」惑等,「能令生死相續」不斷;不由外緣,生死續也。
上來已叁「複次」,解頌文訖。
【疏翼】
以上第二長行答「由何有情生死相續」有四「複次」中,第叁「複次」釋第十八頌訖。
--------------------------------------------------------------------------------
[1] 第二別攝十二有支中,第一以惑業苦總攝十二支。合前緣起十二支
章前六門,此作第七門。
[2] 「能所」二字,《金藏》有,余無。
[3] 謂自此節論文「然十二支……」以下。
[4] 「懸」字,《金藏》作「玄」。
[5] 此即初中初文。
[6] 「五住地」,藏文作「gnas kyi sa/」。
[7] 「見一處﹝住地﹞」,藏文作「rta gcig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8] 「欲﹝愛住地﹞」,藏文作「”do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9] 「色﹝愛住地﹞」,藏文作「gzugs ky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色」字下,《金藏》有「無色」二字。
[10] 「有愛」二字,《金藏》有,余無。
「有愛﹝住地﹞」,藏文作「sri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11] 《勝鬘經》卷一原文作:
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藏文作「bon rmovs pa kun nas ldav ba thams cad/」﹞。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勝鬘經述記》卷二雲「所知障唯約種子爲論,故言『心不相應』。若據現行,名相應故。余四住地,即雲『起』故也」﹞,無始無明住地﹝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12] 《佛地經論》卷七原文爲:
若望菩薩,是染汙故,亦名有覆。故所知障,亦名無覆,亦名有覆。一體二名,所望別故。煩惱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執有法,而計我故。體雖無二,而用有別。如一識體,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種子體,亦有多用。起時雖俱,而漸次斷,聖道勢力有分齊故。
[13] 本論卷九雲︰
二、邪行障:謂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誤犯叁業。彼障二地極淨屍羅,入二地時,便能永斷。由斯,二地說斷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細誤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種種業趣愚,即彼所起誤犯叁業,或唯起業,不了業愚。
[14] 《勝鬘經》卷二雲︰
世尊!又如取,緣﹝藏文作「len gyi rkyen gyis/」﹞有漏業因,而生叁有,如是無明住地緣無漏業因﹝藏文作「ma rig gnas kyi sa”i rkyen gyis zag pa ma mchis pa”i las kyi rgyu las byuv ba”i/」﹞,生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藏文作「dbav thob pa rnams/」﹞叁種意生身﹝藏文作「yi kyi lus/」﹞。
《勝鬘經述記》卷叁雲︰
昔由有漏業所感得身,若隨業力,不久即滅。聖者既欲叁劫修因,恐廢長時修涅槃行,乃將定願無漏資助感生﹝原作「身」,今改﹞,今身業令彼長時與果不絕。所知障助爲緣,無漏有分別業爲因,有叁種意生身︰謂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阿羅漢喻欲界,辟支佛若色界,大力菩薩猶無色界。《成唯識》名大自在菩薩﹝卷八作「得自在大願菩薩」﹞,謂八地以上皆得相、土二自在故,名爲「自在」。
[15] 「有」字,《金藏》無。
[16] 「業」字,《金藏》作「等」,《義演》牒文同。
[17] 即見所斷及修所斷無明。
[18] 具意:由何谛對治。
[19]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一雲:
複言︰世尊!雲何無明轉異殊勝?世尊告曰︰略有四種轉異無明。何等爲四?一者、隨眠轉異無明,二者、纏縛轉異無明,叁者、相應轉異無明,四者、不共轉異無明。
複言︰世尊!誰有何等轉異無明,而說無明爲緣生行?世尊告曰︰外法異生非理作意所引四種轉異無明,由此爲緣,生福、非福及不動行。如是所說外法異生所有福行,及不動行相應善心,一切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內法異生,若放逸者,彼除一種不共無明,所余無明,引發放逸,爲緣生行。若不放逸勤修學者,及聖有學,叁種無明引發妄念,爲非福緣。然此非福不能緣招叁惡趣。故此非福,我不說爲無明緣行。
如是所說不共無明,內法異生雖不放逸而修學者,亦未能斷。諸聖有學應知永斷。又不放逸內法異生,若造福行及不動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應善心之所引發。解脫爲依,回向解脫,而引發故。雖于善趣感殊勝生,而非無明起增上緣,然能作彼四種無明、斷增上緣。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所有故業,由隨眠力未永斷滅,暫觸還吐。如是所有無明緣行,生生漸滅,不複增長。由此道理,應知內法諸有學者,不緣無明更造諸行。
是故唯依外法異生,我說順次雜染緣起,最極圓滿,非住內法。是名無明轉異殊勝。﹝十一種初勝事中,第五殊勝訖。﹞
複言︰世尊!雲何無明邪行殊勝?世尊告曰︰彼四無明于諸谛中,皆能發起增益、損減二種邪行。複言︰世尊!如何名爲增益、損減二種邪行?世尊告曰︰由四﹝種﹞顛倒︰謂于非法,見爲是法;或于是法,見爲非法;或于生天解脫道中非方便者,見是方便;是方便者,見非方便;如是名爲增益邪行。諸有誹謗一切邪見,如是名爲損減邪行,是名無明邪行殊勝。﹝十一種初勝事中,第六殊勝訖。﹞
複言︰世尊!雲何無明相狀殊勝?世尊告曰︰應知無明有二種相︰一者、微細自相殊勝,二者、遍于可愛非愛俱非境界共相殊勝。所以者何?纏縛無明尚爲微細、難知、難了,況彼所有隨眠無明!相應無明尚爲微細、難知、難了,況彼所有不共無明遍于一切可愛非愛俱非境界,覆真實相,顯虛妄相,共相而轉!非余煩惱有如是相,是故殊勝。余身見等共相煩惱,亦用無明爲依而轉。是名無明相狀殊勝。﹝十一種初勝事中,第七殊勝訖。﹞
[20] 「前說」等十二字,除《金藏》外,均作「道理」二字。
[21] 「設」字,《金藏》作「複」。
[22]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雲︰
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
[23] 《對法》卷七雲:
真實義即四聖谛。于彼愚癡,名真實義愚。未見谛者雖起善心,由彼隨眠所隨縛故,亦名愚癡。由彼勢力,于叁界苦不如實知,便能發起後有因性福、不動行。非已見谛者能發此業,無真實義愚故。
[24] 「非無學」叁字,《金藏》有,余無。
《瑜伽》卷十原文爲︰
幾支是非學非無學?答︰一切。
[25] 即:有學是以順解脫分等爲體。
[26] 「卷」字,《金藏》有,余無。
[27] 「應由」等八字,《金藏》有,余無。
[28] 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雲︰
內法異生若放逸者,彼除一種不共無明,所余無明引發放逸爲緣生行。
[29] 《對法》卷七原文作:
諸聖有學不共無明已永斷故,不造新業。
[30] 靈泰《抄》雲︰
「方便」者,是方便善。
《對法》卷四雲︰
加行善﹝藏文作「sbyor bas dge ba/」﹞者,謂依止親近善丈夫故,唯聞正法,如理作意,修習淨善法、隨法行。
[31] 《對法》卷四雲︰
生得善者,謂即彼諸善法,由先串習故,感得如是報。由此自性﹝藏文作「rav bźin gyis/」﹞,即于是處,不由思惟任運樂住。
[32] 謂內法異生。
[33]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雲:
若造福行及不動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應善心之所引發。
若造非福行,乃由隨眠轉異無明、纏縛轉異無明、相應轉異無明─
─「叁種無明引發忘念」──爲緣引發,非由第四種不共轉異無明所引…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門廣解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