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余门如《瑜伽》第十[475]、九十三[476]、《缘起》等[477]说谓七、十[478]九无知,广问答等。此等一一,如别章、抄[479],不能广解。后诸讲者,准此应说。
上来总是第二、以十门广解缘起讫。
【疏翼】
七愚、十九愚已见前说。以上第二别摄十二有支﹝即以有支释惑业苦﹞中,第二广明十二有支讫。
【论文】
八‧二五三 由惑、业、苦,即十二支故,此能令生死相续。
【疏翼】
第二别摄十二有支﹝即以有支释惑业苦﹞中,第三总结前归惑业苦。
【述记‧卷四十九】
自下第三、结惑、业、苦,归本颂文。
「由惑、业、苦,即十二支,故此」惑等,「能令生死相续」不断;不由外缘,生死续也。
上来已三「复次」,解颂文讫。
【疏翼】
以上第二长行答「由何有情生死相续」有四「复次」中,第三「复次」释第十八颂讫。
--------------------------------------------------------------------------------
[1] 第二别摄十二有支中,第一以惑业苦总摄十二支。合前缘起十二支
章前六门,此作第七门。
[2] 「能所」二字,《金藏》有,余无。
[3] 谓自此节论文「然十二支……」以下。
[4] 「悬」字,《金藏》作「玄」。
[5] 此即初中初文。
[6] 「五住地」,藏文作「gnas kyi sa/」。
[7] 「见一处﹝住地﹞」,藏文作「rta gcig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8] 「欲﹝爱住地﹞」,藏文作「”do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9] 「色﹝爱住地﹞」,藏文作「gzugs ky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色」字下,《金藏》有「无色」二字。
[10] 「有爱」二字,《金藏》有,余无。
「有爱﹝住地﹞」,藏文作「srid pa”i ”dod chags la gnas pa”i gnas kyi
sa/」。
[11] 《胜鬘经》卷一原文作:
此四种住地,生一切起烦恼﹝藏文作「bon rmovs pa kun nas ldav ba thams cad/」﹞。起者,剎那心、剎那相应。世尊!心不相应﹝《胜鬘经述记》卷二云「所知障唯约种子为论,故言『心不相应』。若据现行,名相应故。余四住地,即云『起』故也」﹞,无始无明住地﹝藏文作「ma rig pa”i gnas kyi sa/」﹞。
[12] 《佛地经论》卷七原文为:
若望菩萨,是染污故,亦名有覆。故所知障,亦名无覆,亦名有覆。一体二名,所望别故。烦恼障中,有所知障,是所依故──必执有法,而计我故。体虽无二,而用有别。如一识体,取境用多。由此熏生一种子体,亦有多用。起时虽俱,而渐次断,圣道势力有分齐故。
[13] 本论卷九云︰
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及彼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或唯起业,不了业愚。
[14] 《胜鬘经》卷二云︰
世尊!又如取,缘﹝藏文作「len gyi rkyen gyis/」﹞有漏业因,而生三有,如是无明住地缘无漏业因﹝藏文作「ma rig gnas kyi sa”i rkyen gyis zag pa ma mchis pa”i las kyi rgyu las byuv ba”i/」﹞,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藏文作「dbav thob pa rnams/」﹞三种意生身﹝藏文作「yi kyi lus/」﹞。
《胜鬘经述记》卷三云︰
昔由有漏业所感得身,若随业力,不久即灭。圣者既欲三劫修因,恐废长时修涅槃行,乃将定愿无漏资助感生﹝原作「身」,今改﹞,今身业令彼长时与果不绝。所知障助为缘,无漏有分别业为因,有三种意生身︰谓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阿罗汉喻欲界,辟支佛若色界,大力菩萨犹无色界。《成唯识》名大自在菩萨﹝卷八作「得自在大愿菩萨」﹞,谓八地以上皆得相、土二自在故,名为「自在」。
[15] 「有」字,《金藏》无。
[16] 「业」字,《金藏》作「等」,《义演》牒文同。
[17] 即见所断及修所断无明。
[18] 具意:由何谛对治。
[19]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一云: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转异殊胜?世尊告曰︰略有四种转异无明。何等为四?一者、随眠转异无明,二者、缠缚转异无明,三者、相应转异无明,四者、不共转异无明。
复言︰世尊!谁有何等转异无明,而说无明为缘生行?世尊告曰︰外法异生非理作意所引四种转异无明,由此为缘,生福、非福及不动行。如是所说外法异生所有福行,及不动行相应善心,一切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内法异生,若放逸者,彼除一种不共无明,所余无明,引发放逸,为缘生行。若不放逸勤修学者,及圣有学,三种无明引发妄念,为非福缘。然此非福不能缘招三恶趣。故此非福,我不说为无明缘行。
如是所说不共无明,内法异生虽不放逸而修学者,亦未能断。诸圣有学应知永断。又不放逸内法异生,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解脱为依,回向解脱,而引发故。虽于善趣感殊胜生,而非无明起增上缘,然能作彼四种无明、断增上缘。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所有故业,由随眠力未永断灭,暂触还吐。如是所有无明缘行,生生渐灭,不复增长。由此道理,应知内法诸有学者,不缘无明更造诸行。
是故唯依外法异生,我说顺次杂染缘起,最极圆满,非住内法。是名无明转异殊胜。﹝十一种初胜事中,第五殊胜讫。﹞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邪行殊胜?世尊告曰︰彼四无明于诸谛中,皆能发起增益、损减二种邪行。复言︰世尊!如何名为增益、损减二种邪行?世尊告曰︰由四﹝种﹞颠倒︰谓于非法,见为是法;或于是法,见为非法;或于生天解脱道中非方便者,见是方便;是方便者,见非方便;如是名为增益邪行。诸有诽谤一切邪见,如是名为损减邪行,是名无明邪行殊胜。﹝十一种初胜事中,第六殊胜讫。﹞
复言︰世尊!云何无明相状殊胜?世尊告曰︰应知无明有二种相︰一者、微细自相殊胜,二者、遍于可爱非爱俱非境界共相殊胜。所以者何?缠缚无明尚为微细、难知、难了,况彼所有随眠无明!相应无明尚为微细、难知、难了,况彼所有不共无明遍于一切可爱非爱俱非境界,覆真实相,显虚妄相,共相而转!非余烦恼有如是相,是故殊胜。余身见等共相烦恼,亦用无明为依而转。是名无明相状殊胜。﹝十一种初胜事中,第七殊胜讫。﹞
[20] 「前说」等十二字,除《金藏》外,均作「道理」二字。
[21] 「设」字,《金藏》作「复」。
[22]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
[23] 《对法》卷七云:
真实义即四圣谛。于彼愚痴,名真实义愚。未见谛者虽起善心,由彼随眠所随缚故,亦名愚痴。由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非已见谛者能发此业,无真实义愚故。
[24] 「非无学」三字,《金藏》有,余无。
《瑜伽》卷十原文为︰
几支是非学非无学?答︰一切。
[25] 即:有学是以顺解脱分等为体。
[26] 「卷」字,《金藏》有,余无。
[27] 「应由」等八字,《金藏》有,余无。
[28] 如《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内法异生若放逸者,彼除一种不共无明,所余无明引发放逸为缘生行。
[29] 《对法》卷七原文作:
诸圣有学不共无明已永断故,不造新业。
[30] 灵泰《抄》云︰
「方便」者,是方便善。
《对法》卷四云︰
加行善﹝藏文作「sbyor bas dge ba/」﹞者,谓依止亲近善丈夫故,唯闻正法,如理作意,修习净善法、随法行。
[31] 《对法》卷四云︰
生得善者,谓即彼诸善法,由先串习故,感得如是报。由此自性﹝藏文作「rav bźin gyis/」﹞,即于是处,不由思惟任运乐住。
[32] 谓内法异生。
[33]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卷下云:
若造福行及不动行,彼是正法如理作意相应善心之所引发。
若造非福行,乃由随眠转异无明、缠缚转异无明、相应转异无明─
─「三种无明引发忘念」──为缘引发,非由第四种不共转异无明所引…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