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門廣解緣起▪P13

  ..續本文上一頁發。

  

  [34] 即別報業。

  

  [35] 靈泰《抄》雲︰

  

  此第二解。唯說資糧加行二位中,能造別業,不能感總報業,不名行支。今此《唯識論》中但取感總報業,方名行支。故經雲說內法不造者,非無明行二位不造總報業。雖經言資糧加行位中,不放逸者所有福行、不動行感報,實不是總報,但是別報因,亦非行支體。若不許現報業等不名行支爾者,即別助當業而相例失,若說現報業名行支,亦應別助當報業應名行支!既別助當業不得名行支,其現報業亦不名行支!此解,亦不正義。

  

  [36] 《攝論》卷一末作「有支熏習」,即阿賴耶識叁種熏習差別最後一

  

  種。

  

  《攝論‧世親釋》卷叁解雲︰

  

  有支熏習差別者,由善、不善、不動行力故,于諸趣中流轉差別。此叁,如後所知相﹝分﹞初,當廣分別。

  

  《攝論‧無性釋》雲:

  

  謂福、非福、不動行增上力故,于天等諸趣中,有無明等乃至老死熏習差別。

  

  [37] 道邑《義蘊》雲︰

  

  「名色」等取八俱作意、想、思。「意處」中取前念第八。余可知。

  

  [38] 《攝論‧無性釋》卷叁中雲︰

  

  「若複有執」者,謂經部師作如是執。「色、心無間生」者,謂諸色、心前後次第相續而生。「是諸法種子」者,是諸有爲能生因性。謂彼執言︰從前剎那色,後剎那色無間而生;從前剎那心,後剎那心及相應法無間而生。此中因果道理成就,何用複計阿賴耶識是諸法因?

  

  [39] 《攝論‧無性釋》卷一中雲︰

  

  非如大等顯了法性藏最勝中。

  

  [40] 靈泰《抄》雲︰

  

  然薩婆多說除能作因外,余五因因緣性。

  

  [41] 即前業等爲增上緣,所引發名言因緣所熏習氣。

  

  [42] 如理《義演》雲︰

  

  「余色」,即是扶塵根也。言行蘊少分,即除觸也。

  

  [43] 「如」字下,疑落「除」字。

  

  [44] 「叁名」,即想蘊、行蘊少分及七識。

  

  [45] 謂「因果差別」體。

  

  [46] 道邑《義蘊》雲︰

  

  但說前十門﹝第五門﹞出五果體處也。

  

  [47] 見《瑜伽》卷九及卷九十叁等。

  

  [48] 即處勝。「識依起,勝」四字,《金藏》有,余無。

  

  [49] 《金藏》作「識名」,余作「名識」。

  

  [50] 《金藏》作「二」,余作「四」。

  

  [51] 《對法》卷四雲︰

  

  能引支者,謂無明、行、識,爲起﹝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r ”gyur ba/」﹞未來生故,于諸谛境無智爲先﹝藏文作「mi wes pa svon du ”gro ba”i/」﹞,造諸行業,熏在心故。所引支者,謂名色、六處、觸、受。由心習氣力,能令當來名色等前後相依,次第生起,種子得增長故。

  

  [52] 《樞要》卷下雲︰

  

  論說識支,既是所引,即顯業種能引業收。如識即業,爲能引,識種名色收。與叁種、二種緣生相攝。

  

  本論卷八中雲︰

  

  諸支相望,增上定有。余之叁緣,有無不定。契經依定,唯說有一。愛望于取,取望于生,有因緣義。若說識支是業種者,行望于識,亦作因緣。余支相望,無因緣義。而《集論》說無明望行有因緣者,依無明時業習氣說。無明俱故,假說無明,實是行種。《瑜伽論》說:諸支相望無因緣者,依現愛取,唯業有說。無明望行,愛望于取,生望老死,有余二緣。有望于生,受望于愛,無等無間﹝緣﹞,有所緣緣。余支相望,二俱非有。此中且依鄰近、順次、不相雜亂實緣起說。異此相望,爲緣不定。

  

  [53] 如本論卷八雲︰

  

  此中識種,謂本識因。除後叁因,余因皆是名色種攝。

  

  [54] 《金藏》作「緣起」二字,余作「契」。

  

  [55] 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上卷︰

  

  世尊告曰︰應知于此十二分中,無明,與行及識一分,名爲能引。複有一分識,及名色、六處、觸、受,名爲所引。

  

  [56]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原作:

  

  一分名色、六處,及與觸、受,亦名所生。

  

  [57] 「爾」字下,「別抄」卷叁有多文雲︰

  

  唯應說爲所引所生。

  

  [58] 「能」字,《金藏》、《義演》作「所」。《演秘》等牒作「能」。

  

  [59] 《瑜伽》卷九十叁原文︰

  

  一者、領受內異熟果,二者、領受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彼由聽聞不正法故,或由先世串習力故,于二種果發起愚癡。彼由于內異熟果中有愚癡故,不能如實了知當來後有生苦;由此前際後際無明增上力故,如前造作、增長諸行。

  

  [60] 如《瑜伽》卷九十叁雲︰

  

  如是由先異熟果愚引後有已,複由第二境界所生增上果愚,緣境界受發生貪愛。由此愛故,或求諸欲,或求諸有;又取欲取,或取見、戒禁、我語取。取諸取已,愛、取和合,潤先引因,轉名爲有。是當生起因所攝故。

  

  [61] 如本論《述記》雲︰

  

  問︰若﹝唯種子﹞爾者,何故《大論》第九雲:叁行所熏發種子六識,及種子所生果時六識名爲識支,處處又說行熏于識,識與名色得互爲緣?《十地﹝經﹞論》﹝卷八﹞雲:如無明有子時、果時,乃至于生、老死亦爾?

  

  [62] 即主伴、總別、勝劣、因果四。

  

  [63] 即此五支之名言種子。

  

  [64] 「或」字,《金藏》無。

  

  [65] 智周《演秘》雲:

  

  據彼總報,名色、觸、受而與其識實無前後,或有前後,總報新種諸識熏別,未必同時。第六熏者,亦容前後。由此而言,有俱、前後。若別報,識、名色、觸、受及五根等,非無前後。

  

  [66] 如《十地經論》雲:

  

  識亦有二種作︰一者、能令有相續,二者、與名色作因。

  

  [67] 《對法》卷四雲︰

  

  識有二種業︰一、持﹝藏文作「”dzin pa/」﹞諸有情所有業縛,二、與名色作緣。持諸有情業縛者,與行所引﹝藏文作「rnam par wes pa la ”du byed kyis bskyed pa”i/」﹞習氣俱生滅﹝藏文作「俱起」﹞;與名色作緣者,由識入母胎,名色得增長故。

  

  [68] 見《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等」字,原作「六處、觸、受諸分」。

  

  [69] 如《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上卷雲︰

  

  複言︰世尊!如是諸分,若引、若生,爲一時起?爲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時而起,次第宣說。

  

  [70] 道邑《義蘊》雲︰

  

  五果種子生現之時,與未生時,其體是一。約位別故,說爲生引。今據生現之位,故說生引同時。此說所生與所引同時︰謂生死位識等五現,名爲所生,識等五種,名爲所引。未被潤位,生引不俱。既被潤已,生現行時,種現必俱,故同時也。

  

  [71] 「居」字,《金藏》作「在」。

  

  [72] 「上」字,《金藏》作「亦」。

  

  [73] 原無「此引生支」四字,引文指上故雲。

  

  [74]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原文作:

  

  世尊告曰:一時而起,次第宣說。複言世尊:如是諸分,若一時起,何因緣故先說其引,後說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後有方生,非無引故。

  

  [75] 「此」字,靈泰《抄》、《義演》、《金藏》有,余無。

  

  [76] 第五因果差別門中,五種子門內第四「熟未熟因果」雲︰

  

  有作是釋︰愛、取、有,鄰近果故,名之爲果。若爾,正生果故,即識等五應亦名果。

  

  [77] 即《瑜伽》卷九十叁初文。

  

  [78] 《瑜伽》卷十謂不知世俗苦因及勝義苦因。

  

  [79] 如前已引《瑜伽》卷九十叁及卷九文。

  

  [80] 如《樞要》卷下雲:

  

  問︰何緣發業要現無明,潤業位中,亦通唯種?答︰二理皆齊。若不放逸內﹝法﹞異生福、不動﹝行﹞,唯種子發。故經說言非無明發。

  

  若種亦不發,何得稱爲非明爲緣?非違有支,與見谛何別?由此故知唯種亦發。若爾,何故生上初行支不唯種發,有現無明爲彼因起?迷真實義愚現見有故,不同不放逸內法異生。

  

  [81] 「識等」二字,《金藏》有,余無。

  

  [82] 「叁惡趣果」四字,《金藏》有,余無。

  

  [83] 「爲」字,《金藏》有,余無。

  

  [84] 「勝義苦」,藏文作「yav dag pa”i sdug bsval/」。

  

  [85] 謂不了境界愚。

  

  [86] 即「緣境界受」。

  

  [87] 道邑《義蘊》雲︰

  

  今此意說︰若不因無明發行勢力,即名言種無力,未能生當來異熟果也。

  

  [88] 《瑜伽》卷五十九中雲︰

  

  問︰于彼彼界,結生相續,彼彼身中,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結生耶?爲不全耶?答︰當言全,非不全﹝藏文作「ma tshav ba dag gis ni ma yin no/」﹞,何以故?若未離欲﹝藏文作「”dod chags dav ma bral ba/」﹞,于自生處,方得受生。非離欲故。又未離欲者,諸煩惱品所有﹝藏文作「bon movs pa”i phyogs dav mthun pa”i/」﹞粗重,隨縛自身,亦能爲彼異身生因。由是因緣,當知一切煩惱皆結生相續。

  

  又將受生時,于自體上貪愛現行﹝藏文作「kun nas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門廣解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