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門廣解緣起▪P16

  ..續本文上一頁,《金藏》作「亦」。

  

  [164] 見《瑜伽》九十叁初及卷第九中。

  

  [165] 「腹」字,《金藏》作「胎」,卷九亦然。

  

  [166] 「余如胎生,次第皆有」八字,原作「無余差別」,今改。

  

  《瑜伽》卷九原作:

  

  當知此中依胎生者,說轉次第。卵生、濕生,除在母腹。。

  

  [167] 「欲、色」二字,本論《述記》引文倒。

  

  [168] 「出現」,藏文作「”byuv ba/」。

  

  [169] 「身分頓起」,藏文作「skye ba”i skye gnas su cig car ”byuv ba/」﹞。

  

  [170] 「明利」,《大毗婆沙論》作「猛利」。

  

  [171]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末雲︰

  

  應作是說︰此經通說叁界、四生。謂化生者初受生時,雖具諸根,而未猛利。後漸增長,方得猛利。未猛利時初剎那頃,名識支,第二剎那以後,名名色支,至猛利位,名六處支。是故此經,無不遍失。

  

  問︰六處即在名色中攝,何故說名色緣六處耶?答︰此前已說。未起眼等四色根時,名名色位。四根起已,具六處故,名六處位。化生雖複六根頓起,而未猛利,名名色位。猛利以後,名六處位。故無有失。

  

  [172] 《金藏》作「名色」,余作「色名」。

  

  [173] 《瑜伽》卷九十六原文作:

  

  在無色界諸有情類,識依于名及色種子,名及色種依識而轉。

  

  [174] 《瑜伽》卷十原文爲:

  

  問︰幾支欲界系?答︰一切支和合等起故﹝藏文作「thams cad ril gyis ”dus pa”o/」﹞。

  

  問︰幾支色界系?答︰一切一分。問︰雲何應知彼有老耶?彼行有朽壞、腐敗性故。如色界系,當知無色界系亦爾。

  

  [175] 「名」字,《金藏》誤作「彼」。

  

  [176]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原作:

  

  若唯名生,都無其色,斯有何過?世尊告曰:若一生中,唯有其名,不依色住,相續生起不應道理。

  

  [177] 「等」,取《瑜伽》卷九中。

  

  [178] 「根」字,《金藏》作「根」,余作「報」。下一同。

  

  [179] 道邑《義蘊》雲︰

  

  此但有名色與識相依之義。五蘊具故,即名名色。非是十二支中名色支也。何以然者?此中名色是業所招,彼名與色異界系故。何容一業招異界身?《瑜伽》﹝卷十﹞說十二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者,但其名即成「一分」,何要色種?若據種說,即上二界全分有支,何名「一分」?故《疏》別會依有色身,于理爲勝。

  

  [180] 「問」字,《金藏》在「此」字下,即「此問第叁」。

  

  [181] 「有」字,《金藏》誤作「取」。

  

  [182] 「相」字,《金藏》有,合經原文,余缺。

  

  [183] 「有」字,《金藏》誤作「此」。

  

  [184]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原作:

  

  複言世尊:若唯說愛與有作緣,不緣于取,斯有何過?世尊告曰:悕求名愛,于崄惡趣無有悕求。然由所作非福行故,雖求善趣,相違果生。彼果生時豈緣于愛?唯應用彼取爲其緣。又如所說無有愛者,悕求無有,求無有時,由造福行、不動行故,相違果生。此果生時,豈緣于愛?

  

  [185] 「後」字,《金藏》有,余無。

  

  [186] 「既」字,《金藏》作「說」。

  

  [187] 缽羅奢佉,梵文爲「prawakha」;藏文爲「rkav lag rgyud pa/」。

  

  [188] 「相」字,原作「性」。

  

  [189]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原文作:

  

  世尊!若生、老死、名色、六處、觸、受爲相,于此生身何緣顯示生、老死名?世尊告曰︰爲顯如是生身之相有叁種苦,成苦性故。

  

  複言︰世尊!生顯何苦?世尊告曰︰生顯行苦。

  

  複言︰世尊!老顯何苦?世尊告曰︰老顯壞苦。

  

  複言︰世尊!死顯何苦?世尊告曰︰死顯苦苦。

  

  [190] 第十四、叁苦分別門。

  

  [191] 「差別」,原作「次第」。

  

  [192] 見《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初至卷下末。

  

  [193] 原作「自」,本論《述記》傳寫作「因」。

  

  [194] 此應有「愛、非愛俱非境界」。

  

  [195] 謂慧根。

  

  [196] 即叁智。

  

  [197] 「縛」字,本論《述記》傳寫作「轉」。下一同。

  

  [198] 少分有量法界妙智,及全分無量法界妙智。

  

  [199] 見《瑜伽》卷五十五中,《顯揚》卷十九。

  

  [200] 謂:總愛、後有愛、喜貪俱行愛、彼彼希望愛。

  

  [201] 《瑜伽》卷五十五解雲︰

  

  又愛雲何?謂于自體親昵、藏護﹝藏文作「chags wiv sbyor bar byed pa/」﹞。後有愛﹝藏文作「yav srid ”byuv bar byed pa/」﹞雲何?謂求﹝藏文作「”dod pa/」﹞當來自體差別。喜貪俱行愛﹝藏文作「dga” ba”i ”dod chags dav ldan pa/」﹞雲何?謂于現前﹝藏文作「mvon du phyogs par gyur pa”am/」﹞,或于已得可愛﹝藏文作「”dod pa/」﹞色、聲、香、味、觸、法起貪著﹝藏文作「喜貪俱行」﹞愛。彼彼希望愛﹝藏文作「de dav der mvon par dga” ba/」﹞,謂于所余可愛色等,起希求愛。

  

  [202] 「愛增」,藏文作「rnam par ”phel ba/」。

  

  [203] 即第一列支名辨總別體門中雲「九、取支,通取一切煩惱」。並

  

  引《瑜伽》卷五十九「一切煩惱結生相續」文爲證。

  

  [204] 「能取」,藏文作「gav gis be bar len pa/」。

  

  [205] 「所取」藏文作「gav be bar len pa/」。

  

  原「所取」在前。

  

  [206] 「所爲取」,藏文作「gav gi phyir be bar len pa/」。

  

  [207] 《瑜伽》卷八十九原文及相關文句爲:

  

  若所取,若能取,若所爲取,皆名取故。如是一切,總說爲取。

  

  問︰何所取?答︰欲、見、戒禁、我語,是所取。

  

  問︰何能取?答︰四種欲、貪﹝藏文作「”dun pa dav ”dod chags/」﹞是能取。

  

  問︰何所爲取?答︰爲得諸欲,及爲受用,故起初取。由貪﹝藏文無﹞利養及以恭敬增上力故,或爲诘責﹝藏文作「klan ka tshol ba”i phyir/」﹞他所立論,或爲免脫他征難﹝藏文作「gal ”dzin pa﹞起第二取。奢摩他支﹝藏文作「źi gnas kyi yan lag/」﹞爲所依止,爲所建立﹝藏文作「brten civ gnas nas/」﹞,爲欲往趣﹝藏文作「”gyur bar bya ba nas/」﹞世間離欲,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叁摩缽底﹝藏文作「sbom par ”jug pa”i bar gyi phyir/」﹞,起第叁取。爲欲隨說﹝藏文作「rjes su tha sbad ”dogs pa”i phyir/」﹞,分別所計﹝藏文作「rnam par brtags pa”i/」﹞、作業,﹝及﹞受﹝彼之﹞果所有士夫,爲欲隨說流轉及還滅﹝藏文作「ldog pa”i/」﹞士夫之相,起我語取。

  

  如是四取依于二品﹝藏文作「phyogs gbis kyi/」﹞,謂受用欲諸在家品,及惡說法毗奈耶中﹝藏文作「bes par bwad pa”i chos ”dul ba la/」﹞諸出家品。由佛世尊﹝藏文無此句﹞每自稱言﹝藏文作「khas blavs te/」﹞:我爲諸取遍知永斷﹝藏文作「spov ba”i yovs su wes pa/」﹞正論大師﹝藏文作「gsuvs pa ston pa/」﹞」。故于此法誓修行者﹝藏文作「chos ”di pa rnams/」﹞,雖帶煩惱身壞命終,而不于彼﹝藏文作「不由彼等」﹞建立諸取。所以者何?彼于諸欲無所顧戀﹝藏文作「mi lta bar/」﹞而出家故。于見、戒禁及以我語無執受﹝藏文作「bdag tu smra ba yav khas mi len to/」﹞故。

  

  [208] 此處略引「如說欲界愛、取二種于不動行,如是色界愛、取二種

  

  于無色界諸不動行,若無色界愛、取二種于欲界行或色界行,及以色界愛、取二種于欲界行,當知亦爾」。

  

  [209] 「離欲界等」七字,原作「其」字。

  

  [210]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原文作:

  

  雲何名爲第二無明,與其能生、所生緣起,作等起緣?

  

  [211] 「起」字,《金藏》有,余無。

  

  [212] 「行」字下,余有「緣」字,《金藏》無。

  

  [213] 即《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

  

  [214] 《金藏》作「地」,余作「起」。

  

  [215] 「此」字下,余本有「下」字,《金藏》、《義演》、金陵本無。

  

  [216] 《金藏》作「用何」二字,余作「其」。

  

  [217] 「居」字,《金藏》作「在」。

  

  [218]…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門廣解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