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 《金藏》作「受」,余作「愛」。
[219] 「居」字,《金藏》作「在」。
[220] 謂識、名色、六處、觸、受五支。
[221] 生、老死二支。
[222] 即能引。
[223] 即能生。
[224] 即第四世。亦即與業異世。
[225]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二中雲︰
一補特伽羅于此生十二支緣起,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耶?答︰二過去︰謂無明、行;二未來︰謂生、老死;八現在︰謂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
問︰此十二支,過去、未來,現在皆具,何故但說過去、未來各有二支,現在有八?答︰無慧眼者以現在因推未來果,以現在果推過去因,可知亦有;故作是說。以現在因者,謂愛、取、有。推未來果者,謂生、老死。以現在果者,謂識、名色、六處、觸、受。推過去因者,謂無明、行。世尊欲令無慧眼者以現因果推有去來,由此即能辦作事。過去世果,未來世因,由此爲門,亦可知有。
[226] 「幾」字,《金藏》有,余無。
[227] 「即」字,《金藏》無。
[228] 《十地經論》卷八中如第六地經文雲︰
是中無明、愛、取叁分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二分不斷,是業道。余因緣分不斷,是苦道。先際、後際﹝藏文作「svon gyi mtha” dav phyi ma”i mtha”/」﹞相續不斷故,是叁道不斷﹝藏文作「前際、後際若滅,即說叁道斷不相續。由前際及後際滅故,亦無現在」﹞,如是叁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故,猶如束竹。
[229] 見《瑜伽》卷九。
[230] 如《十地經論》卷八第六地經文續雲︰
無明緣行者,是見過去世事﹝藏文作「svon gyi mtha” pa”i bltos pa”o」。應譯爲「觀待前際」﹞;識、名色、六入、觸、受是現在世事﹝藏文作「de ltar byuv ba”i bltos pa”o/」。應譯爲「觀待現在」﹞;愛、取、有、生、老死,是見未來世事﹝藏文作「phyi ma”i mtha” pa”i bltos pa ste/」。應譯爲「觀待後際」﹞。于是見有叁世轉﹝藏文作「de yan chad du yav de dag rab tu ”byuv vo/」。應譯爲「此以上亦如是善轉起」﹞。
[231] 如藏文釋文雲︰
言「無明緣行者,謂觀待前際」者,即此世故,先已作故。「現在」者,謂未來之前際。「觀待」義者,當知即是因義。言「識乃至受者,觀待現在」者,謂若于是義此前世業果諸識,由于此已生果,于後無複能生果力故。言「愛乃至有者,謂觀待後際」者,謂一往決定能生後有故。
[232] 即《緣起經論》,見北京版藏文大藏經丹珠爾﹝chi﹞。
[233] 同《瑜伽》卷九文,並有解雲︰
此中先前時分爲前際,其後時分爲後際。
[234] 謂菩提流支所譯《十地經論》不作「叁際」,而作「叁世」。
[235] 「二」字,「別抄」作「二」,本論《述記》作「叁」。
[236]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中雲︰
複次,說有過去二支,即遮常見;說有未來二支,即遮斷見;說有現在八支,即顯中道。如是如來化事已滿,故作是「說」。
[237] 「雲」字,《金藏》有,余無。
[238] 「去」字,《金藏》無。
[239] 「一」字,《金藏》誤作「二」。
[240] 「有」字,《金藏》無。
[241] 「前」字,《金藏》作「令」。
[242] 《瑜伽》卷十雲︰
複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幾支非實有?謂余。
[243] 如《瑜伽》卷五十六雲︰
當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余有支,是實有法。
[244] 《瑜伽》卷十原文爲:
幾一事爲自性?謂五。幾非一事爲自性?謂余。
[245] 靈泰《抄》雲︰
即﹝神﹞泰師造《瑜伽抄》釋《瑜伽論》文雲︰五,一事者,謂無明、觸、受、愛、取。即上品愛名取支,是一事。即不取識。識支中通取六識。識支即是多事,識支非是一事。
[246] 《樞要》卷下雲︰
識支唯一事,違第九﹝中﹞《瑜伽》。彼取六識故﹝如雲「于母腹中,相續果識與名色俱,乃至衰老漸漸增長,爾時感生受業名色,與異熟果(藏文作「rnam par de bid biv mtsham sbyor ma thag tu skyes nas myov bar ”gyur ba”i las gav yin pas de rnam par smin pa”i tshul gyis ”bras bu ”byin par ”gyur te/」)又此異熟(之)識(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i rnam par wes pa de/」)即依名色而轉。由必依托六依轉故,是故經言『名色緣識』。俱有依根,曰色;等無間滅依根,曰名,隨其所應,爲六識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終,諸識流轉」﹞。九十叁雲:依彼「一切相續」爲論﹝如雲「當知此識于現法中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約就一切相續爲門(原作「名」,依藏文改。藏文爲「rgyud thams cad kyi sgo nas/」)說六識身」﹞。非實支體,此說實故。
[247] 《瑜伽》卷十原文爲:
問︰幾支染汙?幾支不染汙?答︰叁染。余通二種。若不染汙,善及無覆無記別故,分爲二種應知。
[248] 「又」字,《金藏》無。
[249] 「獨相」,藏文作「so so”i mtshan bid/」。
[250] 「雜相」,藏文作「”dres pa”i mtshan bid/」。
[251] 《異部宗輪論》雲︰
此中大衆部、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本宗同義者……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空無邊處,五、識無邊處,六、無所有處,七、非想非非想處,八、緣起支性,九、聖道支性。
該論《述記》卷中解雲︰
「緣起支性」,謂生死法。定無明後,方生行等。定行等前,有無明等。此理是一,性常決定。
[252] 《異部宗輪論》又雲︰
其化地部本宗同義……無爲法有九種︰一、擇滅,二、非擇滅,叁、虛空,四、不動,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無記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緣起真如。
該論《述記》卷下解雲︰
道支、緣起義,同大衆。然各一理。今據勝者,但言「道支」、「緣起」。
《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叁雲︰
或複有執︰緣起是無爲,如分別論者﹝《俱舍論》卷九雲「有說緣起是無爲法」﹞。問︰彼因何故作如是執?答︰彼因經故。謂契經說「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覺,爲他開示」,乃至廣說,故知緣起是無爲法。爲止彼宗,顯示緣起是有爲法,墮叁世故。無無爲法墮在叁世。問︰若緣起法非無爲者,如何今釋彼所引經?答︰經說因果決定義故。謂佛出世,若不出世,無明決定是諸行因,諸行決定是無明果。如是乃至生決定是老死因,老死決定是生果。法住法性,是決定義,非無爲義,經義如是。
[253]《對法》卷四原作:
謂欲界系、不任運起者,是不善;若任運起,能發惡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無覆無記。
[254] 即有覆無記。
[255] 本論卷六中有文同,《對法》卷四亦雲︰
若是俱生發惡行者,亦不善攝,損自他故。余無記攝,細不障善,非極損惱自他處故。
靈泰《抄》雲︰
叁界中即取俱生貪、癡、慢、身邊二見,是正潤生惑,是有覆性。唯除俱生瞋,以損自他故。
[256] 本論下文雲︰
又﹝《瑜伽》卷五十九﹞說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往惡趣行,唯分別起煩惱能發。不言潤生唯修所斷,諸感後有行皆見所斷發。由此故知無明、愛、取叁支亦通見、修所斷。然無明支正發行者,唯見所斷,助者不定。愛、取二支正潤生者,唯修所斷,助者不定。
[257] 「有」字,「別抄」作「不」。
[258] 「明」字,《金藏》作「得」。
[259] 「憂、悲」,原作「愁、悲、苦、憂、惱」。
[260] 即由此二義而說老死支爲染。
[261] 謂無色界無色等。
[262] 「和合等起」,藏文作「thams cad ril gyis ”dus pa”o/」。
[263] 如《瑜伽》卷十雲︰
諸界、趣、生,除中夭者,皆有衰朽行故。
[264] 靈泰《抄》雲︰
謂未至定六行伏惑道,謂觀下界爲苦,即是無間道;觀上界爲靜,即是解脫道。謂觀下界爲粗,是無間道;觀上界爲妙,是解脫道。謂觀下界爲障,是無間道;觀上界作出離,即是解脫道。此言「苦」者,非是苦受名苦。
道邑《義蘊》雲︰
問︰厭下等觀,但是慧數﹝等﹞,何名行支?答︰此與思但鄰近名行支。能造作,是正行支。
[265] 謂未定地。
[266] 本論卷二末雲︰
達無離識所緣境者,則說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行相;相見依自體名…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門廣解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