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金藏》作「受」,余作「爱」。
[219] 「居」字,《金藏》作「在」。
[220] 谓识、名色、六处、触、受五支。
[221] 生、老死二支。
[222] 即能引。
[223] 即能生。
[224] 即第四世。亦即与业异世。
[225]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二中云︰
一补特伽罗于此生十二支缘起,几过去?几未来?几现在耶?答︰二过去︰谓无明、行;二未来︰谓生、老死;八现在︰谓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
问︰此十二支,过去、未来,现在皆具,何故但说过去、未来各有二支,现在有八?答︰无慧眼者以现在因推未来果,以现在果推过去因,可知亦有;故作是说。以现在因者,谓爱、取、有。推未来果者,谓生、老死。以现在果者,谓识、名色、六处、触、受。推过去因者,谓无明、行。世尊欲令无慧眼者以现因果推有去来,由此即能办作事。过去世果,未来世因,由此为门,亦可知有。
[226] 「几」字,《金藏》有,余无。
[227] 「即」字,《金藏》无。
[228] 《十地经论》卷八中如第六地经文云︰
是中无明、爱、取三分不断,是烦恼道。行、有二分不断,是业道。余因缘分不断,是苦道。先际、后际﹝藏文作「svon gyi mtha” dav phyi ma”i mtha”/」﹞相续不断故,是三道不断﹝藏文作「前际、后际若灭,即说三道断不相续。由前际及后际灭故,亦无现在」﹞,如是三道离我、我所,但有生灭故,犹如束竹。
[229] 见《瑜伽》卷九。
[230] 如《十地经论》卷八第六地经文续云︰
无明缘行者,是见过去世事﹝藏文作「svon gyi mtha” pa”i bltos pa”o」。应译为「观待前际」﹞;识、名色、六入、触、受是现在世事﹝藏文作「de ltar byuv ba”i bltos pa”o/」。应译为「观待现在」﹞;爱、取、有、生、老死,是见未来世事﹝藏文作「phyi ma”i mtha” pa”i bltos pa ste/」。应译为「观待后际」﹞。于是见有三世转﹝藏文作「de yan chad du yav de dag rab tu ”byuv vo/」。应译为「此以上亦如是善转起」﹞。
[231] 如藏文释文云︰
言「无明缘行者,谓观待前际」者,即此世故,先已作故。「现在」者,谓未来之前际。「观待」义者,当知即是因义。言「识乃至受者,观待现在」者,谓若于是义此前世业果诸识,由于此已生果,于后无复能生果力故。言「爱乃至有者,谓观待后际」者,谓一往决定能生后有故。
[232] 即《缘起经论》,见北京版藏文大藏经丹珠尔﹝chi﹞。
[233] 同《瑜伽》卷九文,并有解云︰
此中先前时分为前际,其后时分为后际。
[234] 谓菩提流支所译《十地经论》不作「三际」,而作「三世」。
[235] 「二」字,「别抄」作「二」,本论《述记》作「三」。
[236]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中云︰
复次,说有过去二支,即遮常见;说有未来二支,即遮断见;说有现在八支,即显中道。如是如来化事已满,故作是「说」。
[237] 「云」字,《金藏》有,余无。
[238] 「去」字,《金藏》无。
[239] 「一」字,《金藏》误作「二」。
[240] 「有」字,《金藏》无。
[241] 「前」字,《金藏》作「令」。
[242] 《瑜伽》卷十云︰
复次,是十二支缘起,几支是实有?谓九。几支非实有?谓余。
[243] 如《瑜伽》卷五十六云︰
当知有、生及老死支,是假有法。所余有支,是实有法。
[244] 《瑜伽》卷十原文为:
几一事为自性?谓五。几非一事为自性?谓余。
[245] 灵泰《抄》云︰
即﹝神﹞泰师造《瑜伽抄》释《瑜伽论》文云︰五,一事者,谓无明、触、受、爱、取。即上品爱名取支,是一事。即不取识。识支中通取六识。识支即是多事,识支非是一事。
[246] 《枢要》卷下云︰
识支唯一事,违第九﹝中﹞《瑜伽》。彼取六识故﹝如云「于母腹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渐渐增长,尔时感生受业名色,与异熟果(藏文作「rnam par de bid biv mtsham sbyor ma thag tu skyes nas myov bar ”gyur ba”i las gav yin pas de rnam par smin pa”i tshul gyis ”bras bu ”byin par ”gyur te/」)又此异熟(之)识(藏文作「rnam par smin pa”i rnam par wes pa de/」)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托六依转故,是故经言『名色缘识』。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九十三云:依彼「一切相续」为论﹝如云「当知此识于现法中但是因性。摄受当生诸识果故。约就一切相续为门(原作「名」,依藏文改。藏文为「rgyud thams cad kyi sgo nas/」)说六识身」﹞。非实支体,此说实故。
[247] 《瑜伽》卷十原文为:
问︰几支染污?几支不染污?答︰三染。余通二种。若不染污,善及无覆无记别故,分为二种应知。
[248] 「又」字,《金藏》无。
[249] 「独相」,藏文作「so so”i mtshan bid/」。
[250] 「杂相」,藏文作「”dres pa”i mtshan bid/」。
[251] 《异部宗轮论》云︰
此中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空无边处,五、识无边处,六、无所有处,七、非想非非想处,八、缘起支性,九、圣道支性。
该论《述记》卷中解云︰
「缘起支性」,谓生死法。定无明后,方生行等。定行等前,有无明等。此理是一,性常决定。
[252] 《异部宗轮论》又云︰
其化地部本宗同义……无为法有九种︰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四、不动,五、善法真如,六、不善法真如,七、无记法真如,八、道支真如,九、缘起真如。
该论《述记》卷下解云︰
道支、缘起义,同大众。然各一理。今据胜者,但言「道支」、「缘起」。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云︰
或复有执︰缘起是无为,如分别论者﹝《俱舍论》卷九云「有说缘起是无为法」﹞。问︰彼因何故作如是执?答︰彼因经故。谓契经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性。佛自等觉,为他开示」,乃至广说,故知缘起是无为法。为止彼宗,显示缘起是有为法,堕三世故。无无为法堕在三世。问︰若缘起法非无为者,如何今释彼所引经?答︰经说因果决定义故。谓佛出世,若不出世,无明决定是诸行因,诸行决定是无明果。如是乃至生决定是老死因,老死决定是生果。法住法性,是决定义,非无为义,经义如是。
[253]《对法》卷四原作:
谓欲界系、不任运起者,是不善;若任运起,能发恶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无覆无记。
[254] 即有覆无记。
[255] 本论卷六中有文同,《对法》卷四亦云︰
若是俱生发恶行者,亦不善摄,损自他故。余无记摄,细不障善,非极损恼自他处故。
灵泰《抄》云︰
三界中即取俱生贪、痴、慢、身边二见,是正润生惑,是有覆性。唯除俱生瞋,以损自他故。
[256] 本论下文云︰
又﹝《瑜伽》卷五十九﹞说全界一切烦恼皆能结生。往恶趣行,唯分别起烦恼能发。不言润生唯修所断,诸感后有行皆见所断发。由此故知无明、爱、取三支亦通见、修所断。然无明支正发行者,唯见所断,助者不定。爱、取二支正润生者,唯修所断,助者不定。
[257] 「有」字,「别抄」作「不」。
[258] 「明」字,《金藏》作「得」。
[259] 「忧、悲」,原作「愁、悲、苦、忧、恼」。
[260] 即由此二义而说老死支为染。
[261] 谓无色界无色等。
[262] 「和合等起」,藏文作「thams cad ril gyis ”dus pa”o/」。
[263] 如《瑜伽》卷十云︰
诸界、趣、生,除中夭者,皆有衰朽行故。
[264] 灵泰《抄》云︰
谓未至定六行伏惑道,谓观下界为苦,即是无间道;观上界为静,即是解脱道。谓观下界为粗,是无间道;观上界为妙,是解脱道。谓观下界为障,是无间道;观上界作出离,即是解脱道。此言「苦」者,非是苦受名苦。
道邑《义蕴》云︰
问︰厌下等观,但是慧数﹝等﹞,何名行支?答︰此与思但邻近名行支。能造作,是正行支。
[265] 谓未定地。
[266] 本论卷二末云︰
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相见依自体名…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