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八等類,二、漏俱,叁、間生。惡趣內五根四塵,亦由叁緣︰謂所緣、漏俱、漏引。第四、善心、心所由四緣︰謂所緣、漏俱、間生、漏引。其惡趣果無覆無記心所亦四。由不善有漏之所引故。第五、一切染汙心、心所由五緣︰謂所緣、漏俱、間生、漏引、相應。
大乘相應所緣二縛與小乘異。漏體謂煩惱及隨。八識、遍行、別境、不定。四性是無記。與善十一相應,名善。其心、心所與煩惱及隨煩惱俱,名染心所。其煩惱及隨,自性斷法。其俱識等,相應名斷。即染一切心、心所,皆相應斷,余不染法,是所緣斷。疏所緣緣通一切有故。
﹝本﹞論文中「自性斷」者,即染心、心所離。「緣彼煩惱」者,即親、疏二所緣。「雜彼煩惱」者,謂俱生雜、引生雜、間生雜,叁種雜也。
由此,應分別︰第八識能緣善趣二義︰一、所緣,二、漏俱﹝生﹞。﹝緣﹞惡趣,有叁,加漏引第八現行相分,隨善惡趣亦爾。然諸種子相分隨諸現行相分具義。﹝共相﹞外塵不爾。
第七見分五緣︰一、相應,二、所緣,叁、引起,四、間生,五、漏俱。是染汙故。相分通情、本。二性﹝不善、有覆無記﹞故,唯有所緣、漏俱。亦得漏引。像在心故。染見引故。
第六識見分通叁性,如前叁性心、心所說。無記中威儀、工巧,二心由叁︰謂間生、俱生、所緣。此中所緣,由緣種子,現行不名所緣。去、來無體,現在必無染心緣之,余皆准此。其異熟心,由四︰此叁中,加漏引。其通果無記心、心所、由二緣︰一、所緣,二、漏俱﹝生﹞。
善心、心所由四︰謂漏俱﹝生﹞、間生、所引、所緣。
染汙由五。其相分中一切異界緣、無漏緣、無本質緣,皆名獨影,准能緣說,但除相應。
其善趣有本質、獨緣。五根及內五塵等由二緣︰謂所緣、漏俱﹝生﹞。其惡趣外果亦叁︰謂所緣、漏引、漏俱﹝生﹞。皆同前根門。
五識見分亦通叁性,皆同第六。相分︰善趣外唯所緣,內通漏俱。惡趣,加漏引。雖有如是有漏不同,但以相應,所緣二縛增上,斷隨二種。不依斷漏俱﹝指與第七識煩惱雜生﹞等名斷,如前第七識第六證中分別﹝如雲「緣縛相應二力增上,故說未斷第七亦名爲斷」﹞。
[358] 「離」字,《金藏》誤作「雜」。
[359] 「等」,取忘念、邪欲、邪勝解。
[360] 「縛」字,《金藏》有,余無。
[361] 「是」字,《金藏》無。
[362] 道邑《義蘊》雲︰
諸惡趣等因惑、業斷,果亦隨斷。如此﹝俱盧﹞洲所依之處,此第八識畢竟不生,亦名爲斷。余人天等,不同此也。
均是非擇滅法。
[363] 《瑜伽》卷六十六末原文爲:
雲何修道所斷法?謂一切善有漏法、一切無覆無記法,除先所說諸染汙法,余染汙法是名修道所斷法。
[364] 即緣此之縛及此位所起之縛。
[365]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爲:
十二﹝五受、意、信、勤、念、定、慧、未知欲知根﹞一分修所斷,一分非所斷。即十四中六﹝前六﹞,及余六。余二﹝已知、具知根﹞非所斷。
[366] 道邑《義蘊》雲︰
見惑若緣有漏善等,見道﹝所斷﹞惑斷時,善等應亦名斷!何故說唯修?
[367] 即未盡縛。
[368] 《對法》卷四雲︰
謂分別所起﹝藏文作「yovs su brtag pa/」﹞染汙見、疑、見處﹝藏文作「lta ba”i gnas/」﹞、疑處,及依﹝藏文作「lta ba”i sgo nas」。漢譯作「于」,今依藏文改,下同﹞見等所起邪行﹝藏文作「lta ba log par źgs pa”i/」﹞、煩惱、隨煩惱及見等所發﹝藏文作「lta bas kun nas bslav ba”i/」﹞身、語、意業,並一切惡趣等﹝藏文無﹞蘊、處、界,是見所斷義。
此中「分別所起染汙見、疑」者,謂聞不正法爲先,所起五見等。「分別所起」言,爲簡﹝藏文作「bsal ba/」﹞俱生薩迦耶見及邊執見。
問︰何相邊執見,是俱生耶?答︰謂斷見。已學現觀者﹝藏文作「mvon par rtogs pa la źugs pas/」,原作屬格﹞,起如是怖「今者我我爲何所在﹝藏文作「va”i bdag gav yin/」﹞」?「見處」者,謂諸見相應﹝藏文無此二字﹞共有﹝藏文作「lhan cig ”byuv ba”i/」﹞法,及種子。「疑處」,亦爾。「依見等所起邪行、煩惱、隨煩惱」者,謂依見等門,及緣見等所起貪等﹝藏文此處文同。唯前後文次較亂﹞。
《雜集論述記》卷十四雲︰
「依見」、「緣見」者,「依見」,謂爲同類因等生。
《對法》卷四末雲︰
「前際修習」者,謂先所數習﹝藏文無「數習」﹞現行義。「後際展轉增勝,後後生起﹝藏文作「phyi ma”i mthar gov nas gov du win tu rgyas pa dav mchog par rgyas par ”byuv ba/」﹞」者,謂由彼長養﹝藏文作「yovs su gsos pa/」﹞種子﹝藏文傳寫作「svon/」,應作「sa bon/」﹞故,于未來世即彼種類﹝藏文作「de”i rgyu las byuv ba/」﹞增勝而生﹝藏文作「kyad par can du ”byuv bar blta”o/」﹞。如是諸法,能爲相似增長因﹝藏文作「”dra ba rnams kyi rgyas par byed pa”i rgyu/」﹞故,立同類因﹝藏文作「skal ba mbam pa”i rgyu/」﹞。
[369] 如《瑜伽》卷六十六雲︰
複次,雲何見道所斷法?謂薩迦耶等五見及依諸見起貪、瞋、慢,若相應無明,若于諸谛不共無明,于谛疑等及往一切惡趣業等,是名見道所斷法。
[370] 本論卷七中雲︰
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又雲︰
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
[371] 「亡」字,《金藏》無。
[372] 「等」字,《金藏》無。
[373] 「迦」,《金藏》有,余無。「半擇迦」,梵文爲「pandaka」;藏文爲
「ma niv/」。
[374] 「二形」,藏文作「mtshan gbis par skye ba/」。意指男女性器異常。
[375] 「北郁單越」,梵文爲「uttara-kuru」;藏文爲「byav gi sgra mi sban/」。
即北俱盧洲。
[376] 「等」,取卵、濕二生、女身、扇搋迦﹝梵文爲「sandha」;藏文爲「za
ma/」﹞、無形﹝藏文作「mtshan med/」﹞等非願非愛法。「扇搋迦」
即五種不男。
[377] 如《瑜伽》卷五十叁雲︰
複次,雲何非擇滅?謂若余法生緣現前,余法生故,余不得生,唯滅唯靜﹝藏文作「de las gźan pa mi skye źiv be bar źi ba”i ”gog pa tsam/」﹞,名非擇滅﹝藏文作「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諸所有法此時應生﹝藏文作「gav de”i tshe ma skyes wiv/」。與漢譯相反,但與下文一致﹞,越生時故﹝藏文作「skye ba”i dus las thal ba/﹞,彼于此時終不更生。是故此滅,亦是假有,非實物有。所以者何?此無有余自相可得故﹝藏文作「de”i rav gi mtshan bid ni gźan cuv zad kyav mi dmigs so/」﹞;此法種類非離系故﹝藏文作「de yav chos kyi rnam pa ma bral ba”i phyir/」﹞;複于余時,遇緣可生。是故非擇滅,非一向決定﹝藏文作「gtan du ba ma yin no/」﹞。
若學見迹;于卵、濕二生;北俱廬洲、無想天;若女、若扇搋迦、若半擇迦、無形、二形等生及于後有若愛若願所得非擇滅;當知一向決定。由學見迹﹝藏文作「slob pa gźi mthov ba/」﹞,嘗﹝藏文作「能」﹞不于後有起希、願纏﹝藏文作「mvon par ”dod civ smon pa”i kun nas dkris par/」﹞發生後有。唯除未無余永害愛種子故﹝藏文作「srid pa”i sa bon lhag ma ma lus par yav dag par ma bcom pa kho na tsam du zad do/」,「srid/」應作「sred/」﹞。
[378] 「爲」字,《金藏》有,余無。
[379] 即蘊、處、界。
[380] 「或」字,《金藏》無。
[381] 見《雜集論述記》卷十四初〈見斷〉等義章「四門分別」。
[382] 如《雜集論述記》雲︰
二、辨所斷義者,略有二位︰一、自性斷:謂諸染法,通見、修斷。二、離縛斷:此有二種,一、離縛斷──謂斷緣彼,雜彼煩惱。六十六﹝末﹞說善…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門廣解緣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