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P20

  ..续本文上一页八等类,二、漏俱,三、间生。恶趣内五根四尘,亦由三缘︰谓所缘、漏俱、漏引。第四、善心、心所由四缘︰谓所缘、漏俱、间生、漏引。其恶趣果无覆无记心所亦四。由不善有漏之所引故。第五、一切染污心、心所由五缘︰谓所缘、漏俱、间生、漏引、相应。

  

  大乘相应所缘二缚与小乘异。漏体谓烦恼及随。八识、遍行、别境、不定。四性是无记。与善十一相应,名善。其心、心所与烦恼及随烦恼俱,名染心所。其烦恼及随,自性断法。其俱识等,相应名断。即染一切心、心所,皆相应断,余不染法,是所缘断。疏所缘缘通一切有故。

  

  ﹝本﹞论文中「自性断」者,即染心、心所离。「缘彼烦恼」者,即亲、疏二所缘。「杂彼烦恼」者,谓俱生杂、引生杂、间生杂,三种杂也。

  

  由此,应分别︰第八识能缘善趣二义︰一、所缘,二、漏俱﹝生﹞。﹝缘﹞恶趣,有三,加漏引第八现行相分,随善恶趣亦尔。然诸种子相分随诸现行相分具义。﹝共相﹞外尘不尔。

  

  第七见分五缘︰一、相应,二、所缘,三、引起,四、间生,五、漏俱。是染污故。相分通情、本。二性﹝不善、有覆无记﹞故,唯有所缘、漏俱。亦得漏引。像在心故。染见引故。

  

  第六识见分通三性,如前三性心、心所说。无记中威仪、工巧,二心由三︰谓间生、俱生、所缘。此中所缘,由缘种子,现行不名所缘。去、来无体,现在必无染心缘之,余皆准此。其异熟心,由四︰此三中,加漏引。其通果无记心、心所、由二缘︰一、所缘,二、漏俱﹝生﹞。

  

  善心、心所由四︰谓漏俱﹝生﹞、间生、所引、所缘。

  

  染污由五。其相分中一切异界缘、无漏缘、无本质缘,皆名独影,准能缘说,但除相应。

  

  其善趣有本质、独缘。五根及内五尘等由二缘︰谓所缘、漏俱﹝生﹞。其恶趣外果亦三︰谓所缘、漏引、漏俱﹝生﹞。皆同前根门。

  

  五识见分亦通三性,皆同第六。相分︰善趣外唯所缘,内通漏俱。恶趣,加漏引。虽有如是有漏不同,但以相应,所缘二缚增上,断随二种。不依断漏俱﹝指与第七识烦恼杂生﹞等名断,如前第七识第六证中分别﹝如云「缘缚相应二力增上,故说未断第七亦名为断」﹞。

  

  [358] 「离」字,《金藏》误作「杂」。

  

  [359] 「等」,取忘念、邪欲、邪胜解。

  

  [360] 「缚」字,《金藏》有,余无。

  

  [361] 「是」字,《金藏》无。

  

  [362] 道邑《义蕴》云︰

  

  诸恶趣等因惑、业断,果亦随断。如此﹝俱卢﹞洲所依之处,此第八识毕竟不生,亦名为断。余人天等,不同此也。

  

  均是非择灭法。

  

  [363] 《瑜伽》卷六十六末原文为:

  

  云何修道所断法?谓一切善有漏法、一切无覆无记法,除先所说诸染污法,余染污法是名修道所断法。

  

  [364] 即缘此之缚及此位所起之缚。

  

  [365] 《瑜伽》卷五十七原文为:

  

  十二﹝五受、意、信、勤、念、定、慧、未知欲知根﹞一分修所断,一分非所断。即十四中六﹝前六﹞,及余六。余二﹝已知、具知根﹞非所断。

  

  [366] 道邑《义蕴》云︰

  

  见惑若缘有漏善等,见道﹝所断﹞惑断时,善等应亦名断!何故说唯修?

  

  [367] 即未尽缚。

  

  [368] 《对法》卷四云︰

  

  谓分别所起﹝藏文作「yovs su brtag pa/」﹞染污见、疑、见处﹝藏文作「lta ba”i gnas/」﹞、疑处,及依﹝藏文作「lta ba”i sgo nas」。汉译作「于」,今依藏文改,下同﹞见等所起邪行﹝藏文作「lta ba log par źgs pa”i/」﹞、烦恼、随烦恼及见等所发﹝藏文作「lta bas kun nas bslav ba”i/」﹞身、语、意业,并一切恶趣等﹝藏文无﹞蕴、处、界,是见所断义。

  

  此中「分别所起染污见、疑」者,谓闻不正法为先,所起五见等。「分别所起」言,为简﹝藏文作「bsal ba/」﹞俱生萨迦耶见及边执见。

  

  问︰何相边执见,是俱生耶?答︰谓断见。已学现观者﹝藏文作「mvon par rtogs pa la źugs pas/」,原作属格﹞,起如是怖「今者我我为何所在﹝藏文作「va”i bdag gav yin/」﹞」?「见处」者,谓诸见相应﹝藏文无此二字﹞共有﹝藏文作「lhan cig ”byuv ba”i/」﹞法,及种子。「疑处」,亦尔。「依见等所起邪行、烦恼、随烦恼」者,谓依见等门,及缘见等所起贪等﹝藏文此处文同。唯前后文次较乱﹞。

  

  《杂集论述记》卷十四云︰

  

  「依见」、「缘见」者,「依见」,谓为同类因等生。

  

  《对法》卷四末云︰

  

  「前际修习」者,谓先所数习﹝藏文无「数习」﹞现行义。「后际展转增胜,后后生起﹝藏文作「phyi ma”i mthar gov nas gov du win tu rgyas pa dav mchog par rgyas par ”byuv ba/」﹞」者,谓由彼长养﹝藏文作「yovs su gsos pa/」﹞种子﹝藏文传写作「svon/」,应作「sa bon/」﹞故,于未来世即彼种类﹝藏文作「de”i rgyu las byuv ba/」﹞增胜而生﹝藏文作「kyad par can du ”byuv bar blta”o/」﹞。如是诸法,能为相似增长因﹝藏文作「”dra ba rnams kyi rgyas par byed pa”i rgyu/」﹞故,立同类因﹝藏文作「skal ba mbam pa”i rgyu/」﹞。

  

  [369] 如《瑜伽》卷六十六云︰

  

  复次,云何见道所断法?谓萨迦耶等五见及依诸见起贪、瞋、慢,若相应无明,若于诸谛不共无明,于谛疑等及往一切恶趣业等,是名见道所断法。

  

  [370] 本论卷七中云︰

  

  此由厌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圣所起。

  

  又云︰

  

  有义:此定唯欲界起。由诸外道说力起故,人中慧解极猛利故。

  

  [371] 「亡」字,《金藏》无。

  

  [372] 「等」字,《金藏》无。

  

  [373] 「迦」,《金藏》有,余无。「半择迦」,梵文为「pandaka」;藏文为

  

  「ma niv/」。

  

  [374] 「二形」,藏文作「mtshan gbis par skye ba/」。意指男女性器异常。

  

  [375] 「北郁单越」,梵文为「uttara-kuru」;藏文为「byav gi sgra mi sban/」。

  

  即北俱卢洲。

  

  [376] 「等」,取卵、湿二生、女身、扇搋迦﹝梵文为「sandha」;藏文为「za

  

  ma/」﹞、无形﹝藏文作「mtshan med/」﹞等非愿非爱法。「扇搋迦」

  

  即五种不男。

  

  [377] 如《瑜伽》卷五十三云︰

  

  复次,云何非择灭?谓若余法生缘现前,余法生故,余不得生,唯灭唯静﹝藏文作「de las gźan pa mi skye źiv be bar źi ba”i ”gog pa tsam/」﹞,名非择灭﹝藏文作「so sor brtags pa ma yin pa”i ”gog pa/」﹞。诸所有法此时应生﹝藏文作「gav de”i tshe ma skyes wiv/」。与汉译相反,但与下文一致﹞,越生时故﹝藏文作「skye ba”i dus las thal ba/﹞,彼于此时终不更生。是故此灭,亦是假有,非实物有。所以者何?此无有余自相可得故﹝藏文作「de”i rav gi mtshan bid ni gźan cuv zad kyav mi dmigs so/」﹞;此法种类非离系故﹝藏文作「de yav chos kyi rnam pa ma bral ba”i phyir/」﹞;复于余时,遇缘可生。是故非择灭,非一向决定﹝藏文作「gtan du ba ma yin no/」﹞。

  

  若学见迹;于卵、湿二生;北俱庐洲、无想天;若女、若扇搋迦、若半择迦、无形、二形等生及于后有若爱若愿所得非择灭;当知一向决定。由学见迹﹝藏文作「slob pa gźi mthov ba/」﹞,尝﹝藏文作「能」﹞不于后有起希、愿缠﹝藏文作「mvon par ”dod civ smon pa”i kun nas dkris par/」﹞发生后有。唯除未无余永害爱种子故﹝藏文作「srid pa”i sa bon lhag ma ma lus par yav dag par ma bcom pa kho na tsam du zad do/」,「srid/」应作「sred/」﹞。

  

  [378] 「为」字,《金藏》有,余无。

  

  [379] 即蕴、处、界。

  

  [380] 「或」字,《金藏》无。

  

  [381] 见《杂集论述记》卷十四初〈见断〉等义章「四门分别」。

  

  [382] 如《杂集论述记》云︰

  

  二、辨所断义者,略有二位︰一、自性断:谓诸染法,通见、修断。二、离缚断:此有二种,一、离缚断──谓断缘彼,杂彼烦恼。六十六﹝末﹞说善…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八、十门广解缘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