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業苦總攝十二有支▪P3

  ..續本文上一頁。既如「名、色」,故「相違釋」。不說異相,而言「老」者,毀責名也。亦相違釋[148],「老」、「死」別故。

  

  

  

  【疏翼】

  

  以上緣起十二支章,第二辨支總別名義得名訖。

  

  

  

  【述記‧卷四十七】

  

  第叁、次第所由者,《大論》第十有叁複次解︰

  

  初雲︰諸癡者要先愚于所應知事,方起邪行;起邪行故,令心顛倒;心顛倒故,結生相續;生相續故,諸根圓滿;根圓滿故,二[149]受用;受用境故,耽著、希求;耽著希求故,煩惱滋長;煩惱滋長故,發後有業;業滋長故,五趣果生;生已,變壞老死生起;故十二支「如是次第」。此約當生五果爲因次第[150]。

  

  第二、約二緣建立十二有支︰前六支,內身緣立;後六支,境界緣立[151]。

  

  第叁、約由有叁有情聚立︰一、樂出世有情:滅[152]緣起,增白法。二、樂世間有情立前六支。叁、樂著境界有情立後六支。如彼廣解[153]。故十二支次第如是。

  

  此二,亦約當生果位說因次第,以識等五因支熏時無次第故。《緣起經》雲︰一時而起,次第宣說[154]。

  

  問︰若爾,何故淨緣起中,先觀老死,逆觀緣起?

  

  答︰依谛先後道理立故,如余處[155]說。

  

  此中染者[156],依鄰次第二世因果說。隔越多身,說即不定,思准可知[157]。下亦略辨[158]。

  

  

  

  【疏翼】

  

  以上緣起十二支章,第叁次第所由訖。

  

  

  

  

  

  【述記‧卷四十七】

  

  第四、總、別業用者[159],謂此能令有情生死流轉。

  

  生死體者,謂生、老死,前十能令生等轉故。此總業用。

  

  別業用者,《對法》雲︰無明有二業︰一、令有情于有愚癡:謂由彼覆故,于叁際不如實知,起過、未疑等。二、與行爲緣︰謂由彼力,令後有業得增長故[160]。《十地經》雲︰無明有二︰一、緣中癡令衆生惑,即前于有所知境等,不了,疑也[161]。二、與行作因[162],同前《對法》。

  

  余乃至老死,《對法》[163]「二業」雲︰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164],壞少盛[165]故。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十地》雲︰老有二︰一、令諸根熟,二、與死爲因。死有二︰一、壞五陰身,二、以不見知故,而令相續不斷[166]。

  

  然《對法》合作法,《十地》開之;又《對法》約老死無果終義,《十地》約死有果爲論;故言「以不知見[167]故相續不斷」等。又以前十二支中,《十地》上下皆同此論。文雖稍別,義意大同;不能繁引。

  

  問︰且如行中福、不動,以正簡擇力而起,何故仍說以無明爲緣也?

  

  答︰《瑜伽》十雲︰由不了知世俗苦故,起非福行;由不了達勝義苦故,起福、不動行[168]。《緣起》亦雲︰又無知故,于非對治起對治想,造諸福行或不動行。故以無明爲因生福、不動[169]。

  

  「世俗」、「勝義苦」:非謂苦苦、壞苦名「世俗」,行苦名「勝義」。

  

  若爾,即色、無色無壞苦故,若亦迷彼,豈唯發非福也?

  

  但可總言世俗易了知者,名「世俗苦」。即叁塗等苦彼不了故,造非福行。難了知者,名「勝義苦」。即人天善趣、勝義道理,體皆是苦。世俗難了,謂爲善勝,迷之故,造福、不動也。是亦有壞苦名「勝義苦」也,不可定判叁苦分之。如《對法》第七[170]、《大論》第十[171]、《顯揚》〈破[172]苦品〉等、別抄[173]說。

  

  問︰如經說「諸業以貪、瞋、癡爲緣」,何故唯說癡?

  

  答︰此中通說福、非福、不動故。貪、瞋、癡緣,唯生非福故。

  

  問︰身、語二業,思所發起,而行亦緣行,何故唯說無明爲緣?

  

  答︰依發一切行緣而說,及依生善、染思緣說故[174]。

  

  此行如是既問答已,乃至老死問答皆爾。如《大論》第十一一廣說,不能繁引。此中且說鄰近,無明與行爲緣。若隔越爲緣,乃至老死亦爾。

  

  然後支非前支[175]緣,非爲斷前支修後支。但爲斷後,修前支生故[176]。

  

  

  

  【疏翼】

  

  以上緣起十二支章,第四總別業用訖。

  

  

  

  【述記‧卷四十七】

  

  第五、因果差別。

  

  此有五種[177]:一、等起因果:謂前前支爲因,後後支爲果。十二支中,無明唯因,老死唯果,余亦因亦[178]果。無明無所從,老死無所起故。此約十二支內分別也,故第十[179]雲︰初一唯因,後一唯果,余通因果。

  

  二、本末因果:無明、愛、取叁,體是煩惱,業、苦本故,唯是因也。生、老死二唯是于果,體唯是苦。惑、業之果,五種之果故。余亦因、亦果──是煩惱之果、生老之因故。第十雲︰叁唯是因,二唯是果,余通因果[180]。

  

  又生、老死,唯果末故;前六,及愛、取、有叁,是因本故;受通因、果,通本、末等。第十雲︰前六[181],及愛、取、有叁是[182]因分;後二爲果分。受通二種,此有二等,廣如彼說[183]。

  

  叁、異熟非異熟因果:即識等五,及生、老死,七法是果。識等五種,望生老死雖是苦因,于現,亦說五爲現行。即在生老死[184]位中而說,故七是果。異熟法故,亦正果體。余五是因,非異熟故。

  

  五十六雲:又現世[185]果所攝五支,及未來果所攝二支,總名果所攝緣起。當知余支是因所攝緣起故。

  

  《中邊》上卷[186]雲:有「因雜染」、「果雜染」。「因雜染」者,謂「煩、業分」;「果雜染」者,謂「所余分[187]」。

  

  四、熟未熟因果:前七支是因,猶未熟故;後五支是果,名已熟故。謂由[188]無明,成熟[189]于愛、取。愛、取,是前無明增長故。有,是行等六法熟故[190]。生、老死,二正是熟時──熟,謂熟變也。

  

  《對法》[191]雲︰于因時有能引、所引[192];于果時有能生、所生[193]。

  

  有作是釋︰愛、取、有叁,鄰近果故,名之爲果。若爾,正生果故,即識等五應亦名果!前解爲勝。

  

  五、正熟非正熟因果:即前十支是因,二支是果。生老二支,是正熟故。《大論》第九、第十等[194]皆雲:能引、所引俱是引因──引生、老死二種果故;能生是生因──近生生等故;生、老死二,二因果故[195]──正熟果體[196]。即此論下文等雲:此十二支,十因、二果者也。[197]

  

  若約五果當生位說,雖亦是果,然今明時分定體,不取也[198]。

  

  此中因果十二支相望,更無增減。其無明望自種,雖成因果,非此所明,自支攝故。略此五門[199]攝諸經論爲因果義,更無增減。

  

  

  

  【疏翼】

  

  以上緣起十二支章,第五因果差別訖。

  

  

  

  【述記‧卷四十七】

  

  第六、支互爲緣問答料簡。

  

  問︰若法無明緣,彼是行耶?設是行,無明爲緣耶?

  

  應作四句︰初句謂無漏、無覆無記行;第二句謂除行,所余支;第叁句即行支;第四句謂無漏識等。如是乃至受望愛爲四句︰第一句者,謂希求[200]解脫,依于善愛[201]而舍余愛;第二句者,謂無明觸所生受爲緣生,除愛所余有支;第叁句者,即愛支;第四句可知。

  

  愛望取作順後句答︰謂取皆愛爲緣,有愛爲緣非取,謂除取余支。

  

  如是乃至生望老死,皆順後句答[202]。或生爲緣非老死者,謂疾病、怨憎會苦等,余可知。如是一一皆如《大論》第十廣解。

  

  以上六門,此論雖有初體性門,然以能引等四義攝故,文勢長遠,義理散廣,恐學者難曉,故今此中別束出體。論所明處名「能引」等,至彼料簡。

  

  

  

  【疏翼】

  

  以上緣起十二支章,第六支互爲緣問答料簡訖。

  

  又以上第二別攝十二有支中,第一以惑業苦總攝十二支訖。

  

  

  

  

  

  

  

  

  

  

  --------------------------------------------------------------------------------

  

  [1] 即第十九頌。

  

  [2] 「即」字,《金藏》、金陵本作「則」。

  

  [3] 「若依頌文」四字,《金藏》有,余無。

  

  [4] 「倒」字,《金藏》作「例」。

  

  [5] 「若」字,《金藏》有,余無。

  

  [6] 《對法》卷四原文爲:

  

  謂欲界系不任運起者,是不善;若任運能發惡行者,亦是不善;所余是有覆無記。

  

  [7] 即修道所斷之我見。

  

  [8] 《金藏》、《義演》、金陵本作「非」,余誤作「是」。

  

  [9] 「不善」二字,《疏翼》原無,依《大正藏》增。

  

  [10] 本論卷六雲︰

  

  此十煩惱,何性所攝?瞋唯不善,損自他故,余九通二。上二界者,唯﹝有覆﹞無記攝,定所伏故。若欲界系,分別起者,唯不善攝,發惡行故;若是俱生,發惡行者,亦不善攝,損自他故;余無記攝,細不障善,非極損惱自他處故。當知俱生身、邊二見,唯無記攝,不發惡業,雖數現起,不障善故。

  

  其後又雲︰

  

  俱生二見,及彼相應愛、慢、無明,雖迷苦谛,細難斷…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業苦總攝十二有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