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瑜伽》下文雲:
複有七種無知︰一、世愚,二、事愚,叁、移轉愚,四、最勝愚,五、真實愚,六、染淨愚,七、增上慢愚。
前十九無知,今七無知,相攝雲何?謂初叁無知攝第一,次叁無知攝第二,次叁無知攝第叁,次叁無知攝第四,次四無知攝第五,次二無知攝第六,後一無知攝第七。
複有五種愚︰一、義愚。二、見愚。叁、放逸愚。四、真實義愚。五、增上慢愚。
前十九愚,今五種愚,相攝雲何?謂見愚攝前六及于因所生法無知,放逸愚攝于業、異熟俱無知;真實義愚攝于佛等,乃至道谛無知,增上慢愚攝最後無知。當知義愚通攝一切。
複次,無知、無見、無有現觀、黑暗﹝《緣起經》「黑暗」居最後﹞、愚癡及無明暗﹝藏文作「ma rig pa”i mun pa/」﹞,如是六種無明差別,隨前所說七無知事次第應知。于後二無知事總合爲一,起此最後無明黑暗。
複有差別︰謂聞思修所成叁慧所治差別,如其次第說前叁種。即此所治軟、中、上品差別,說後叁種。如是所治差別故,自性差別故,建立六種差別應知。
《法蘊足論》卷八,則于六之外複出多種異名︰
如是無知、無見、非現觀、黑暗、愚癡、無明、盲冥、罩網、纏裹、頑騃、渾濁、障蓋、發盲、發無眼、發無智、發劣慧、障礙善品、令不涅槃、無明漏、無明瀑流、無明轭、無明毒根、無明毒莖、無明毒枝、無明毒葉、無明毒花、無明毒果、癡、等癡、極癡、狠等狠極狠癡類、癡生,總名爲癡。
[44] 即第十諸門辨釋中,第一子門「九實叁假」。
[45] 如《瑜伽》卷十雲︰
複次,是十二支緣起幾支是實有?謂九。
[46] 如《瑜伽》卷五十六末雲:
複次,當知無明智所對治,別有心﹝所有﹞法,覆蔽﹝藏文作「sgrib par byed pa”i/」﹞爲性;非唯明無,亦非邪智。何以故?若彼無明,唯明無者,應不可立﹝藏文作「應不可有」﹞軟、中、上品!由無性法﹝藏文作「med pa la/」﹞都無軟、中、上品異故。又不可立﹝藏文作「不能安立」﹞無明隨眠,與纏差別。由無性法﹝藏文作「med par/」﹞于一切時其相相似,現行、隨縛﹝藏文作「rjes su ”brel ba gbis/」﹞不可建立﹝藏文作「不應有」﹞。
又異生心善、染、無記,于一切處常離慧明﹝藏文作「rig pa dav bral ba thams cad la/」﹞,若此無性是無明者,應一切心皆成染汙﹝即非相應成染﹞!又無性法﹝藏文作「med pa”i bdag bid kyi chos/」﹞非有爲攝,非無爲攝。既非有爲無爲所攝,不能爲染,亦不爲淨。又于離明﹝藏文作「不離無明」﹞心相續中,應一切明不得起。又不應說無明滅故,明得生起。所以者何﹝藏文作「若說由無明滅者明始生起」﹞?無有無法而可滅故﹝藏文作「于無性法如何成滅,亦不應理故」﹞。若唯邪智是無明者,爲除慧明所攝諸智,余一切智皆邪智耶?爲唯染汙邪執﹝藏文無「邪執」二字﹞性智是邪智耶?爲諸煩惱相應邪智是邪智耶?若言初智是邪智者,一切異生相續中,智皆應邪智;若善、若無記,此不應道理。若唯染汙邪執﹝藏文無「邪執」二字﹞性智是邪智者,雖應五見薩迦耶等名染性智,此中如實不了行相﹝藏文作「yav dag pa ji lta ba bźin du mi rtogs pa”i mtshan bid/」﹞,是名無明﹝德慧解世親《緣起經論》雲「明者,謂所知之自相共相無顛倒,正見行相已顯了故。近就其所對治分,即不善如實觀見之行相爲無明,以黑暗爲行相故」(北京版, chi, 104A.3)﹞,由有如實不了行﹝藏文無「行」字﹞故,邪執事相﹝藏文作「以執著、邪事爲相」﹞,是名爲見──謂薩迦耶見由無明力執我我所,如是余見各于自事邪執行轉﹝藏文作「rav rav gi mvon par źen pa”i rnam pas ”jug par ”gyur ba/」﹞。然彼諸見,不離愚癡﹝藏文作「gti mug/」﹞。由癡與見行相各別,是故此五染汙性智名爲無明,不應道理。
又若無明與諸見、相無差別﹝藏文作「相相似(mtshan bid ”dra ba/)」﹞者,世尊不應七隨眠中,于無明外立見隨眠。又佛世尊曾無一處于諸見上﹝顯﹞示無明名。若諸煩惱相應邪智是無明者,薩迦耶等五種邪見智爲自性﹝藏文作「wes pa”i vo bo bid/」﹞,無二智體﹝藏文作「wes pa”i rdzas gbis/」﹞俱有相應,是則諸見應與無明常不相應。又若貪等煩惱力故,令相應智成愚癡性,即應貪等增上力故,得有愚癡;﹝而﹞非癡增上,癡爲導首故﹝藏文作「svon du ”gro ba las/」﹞,有貪等一切煩惱。
又應可說如余煩惱相應之慧﹝藏文作「wes rab/」﹞,由相應故得成染汙,非彼自性;非愚癡體,可成癡性﹝藏文作「不能直說爲愚癡性(de yav gti mug gi bdag bid du drav bar brjod mi nus te/)」﹞,又﹝藏文無「又」字﹞如諸余煩惱相應,非煩惱性諸心、心所。是故當知別有無明是心所性,與心相應。
[47] 如《瑜伽》卷五十五雲︰
問︰是諸煩惱,幾世俗有?幾實物有?答︰見,世俗有,是慧分故;余實物有,別有心所性。
[48] 論文已如具引。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說「無明十一殊勝」中,第二「行相殊勝」
雲︰
如是無明「隱覆真實、顯現虛妄」以爲行相,是名無明行相殊勝。
又說第九「障礙殊勝」雲︰
世尊告曰︰應知無明障礙勝法,障礙廣法。複言︰世尊!如何無明障礙勝法?世尊告曰︰言勝法者︰能攝五根﹝信、勤、念、定、慧﹞,令其和合,所謂慧根。障礙此者,即是無明。是故說名障礙勝法。
複言︰世尊!如何無明障礙廣法?世尊告曰︰言廣法者,聞所成智、思所成智、修所成智。障礙此者,即是無明。是故說名障礙廣法。
複言︰世尊!如說無智名爲無明,此唯智無,名無明耶?世尊告曰︰非唯智無,名爲無明。
複言︰世尊!若唯智無,名爲無明,斯有何過?世尊告曰︰若爾,無明應不可立決定體相。所以者何?聞所成智體上,無有思所成智。思所成智體上,無有修所成智。一切世間修所成智體上,無有一切出世修所成智。出世有學智上,無有諸無學智。無學聲聞智上,無有如來等智。若如是者,應即是智,即是無智。如是無明應不可立決定體相。
又我于彼叁善根中,說有無癡。應但癡無,說名無癡。然非癡無,說名無癡。故非明無,說名無明。如別有一心所有法了知真實,說名爲智。
又唯明無,名無明者,應無如是一切無明十一殊勝。是故應知非唯明無,說名無明,是名無明障礙殊勝。
[49] 如《俱舍論》卷十雲︰
無明何義?謂體非明。若爾,無明應是眼等﹝「等」,取耳鼻等皆非是明﹞。既爾,無明體應非有!爲顯有體、義不濫余,頌曰︰明所治無明,如非親實等。
論曰︰如諸親友所對怨敵,親友相違,名非親友。非異親友,「非親友」無。谛語名實,此所對治虛妄言論,名爲「非實」。非異于實,亦「非實」無。「等」言爲顯非法、非義、非事等性,非異非無﹝《光記》卷叁十七雲「怨敵,名非親;诳語,名非實;非法,謂不善法;非義,謂不善義;非事,謂不善事;是親友等所對治法,名非親等,非異親友等,『非親友』等無。無明亦爾,無明是明所對法,非異于明(原有「非」字,疑脫落)無明無」﹞。
[50] 《十地經論》卷八原作︰
無明有二種︰一、子時﹝藏文作「sa bon gyi gnas skabs/」﹞,二、果時。是中子時者,令行不斷﹝藏文有「由此不斷而不斷故」﹞,有二種義故,緣事示現﹝藏文作「果分位者,謂能任持,由此生,故彼生故。由此二者,即由所謂此有故彼起,此生故彼生」﹞,如是二義顯示爲彼緣性。
[51]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下原文爲:
複言︰世尊!雲何無明轉異殊勝?世尊告曰︰略有四種轉異無明。何等爲四?一者、隨眠轉異無明,二者、纏縛轉異無明,叁者、相應轉異無明,四者、不共轉異無明。
複言︰世尊!誰有何等轉異無明,而說無明爲緣生行?世尊告曰︰外法異生非理作意所引四種轉異無明,由此爲緣生福、非福及不動行。如是所說外法異生所有福行,及不動行相應善心,一切皆是非理作意所引等流。
下文說放逸內法異生中,有除不共無明一種,由叁種無明爲緣生行。
此外則非爲緣。
[52] 「此」字,《金藏》有,余無。
[53] 《對法》卷七雲︰
問︰如經中說「無明緣行」。若福、非福及與不動。雲何福及不動行,緣無明生耶?答︰有二種愚︰一、異熟愚﹝藏文作「異熟果愚」﹞,二、真實義愚。由異熟愚故,發非福行。由真實義愚故,發福及不動行。
由異熟愚發非福行者,由彼一向是染汙性,無明合時﹝藏文作「若有無明」﹞,必不容受信解﹝藏文作「mvon par yid ches pa”i/」﹞異熟行相﹝之﹞正見故。由真實義愚發福、不動行者,真實義即四聖谛,于彼愚癡,名真實義愚。未見谛者,雖起善心,由彼隨眠所隨縛故,亦名愚癡。由…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業苦總攝十二有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