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名色;諸根共相伴助,即是名色及與六處;此相應觸,是觸;此相應受,是受;貪即是愛;即此相應諸纏,是取;所起身、語二業,是有;如是諸法起,即是生;熟變是老;滅壞是死。瞋、癡心殺,有十一支。無愛支故。
雖有此理,而此中說時分緣起。依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蘊,非剎那頃有十二支。
然《識身論》複作是說︰于可愛境由無知故起貪著時,此中無知是無明;有貪者是行;了別境者是識;識俱諸蘊是名色;名色所依諸根是六處;六處和合是觸;能領觸者是受;欣所受者是愛;愛增廣是取;引後有業是有;諸蘊起是生;諸蘊熟變是老;諸蘊滅壞是死;內熱是愁,哀泣是悲;五識相應不平等受是苦;意識相應不平等受是憂;心燋是惱;乃至廣說。
問︰前說、彼說有何差別?答︰前說是一心,彼說是多心;前說是剎那,彼說是相續;是謂差別。彼論雖說多心相續十二有支,而不同此。以彼所說十二有支多是別法,或同時起。此論所說十二有支皆具五蘊,時分各異。
《施設論》說︰雲何無明?謂過去一切煩惱。彼不應作是說。若作是說,則舍自相。應作是說︰雲何無明?謂過去煩惱位。雲何行?謂過去業位。雲何識?謂續生心及彼助伴。雲何名色?謂結生已,未起眼等四種色根,六處未滿中間五位──謂羯剌藍、頞部昙、閉屍、鍵南、缽羅奢佉,是名色位。雲何六處?謂已起四色根、六處已滿,即缽羅奢佉位。眼等諸根未能與觸作所依止,是六處位。雲何觸?謂眼等根雖能與觸作所依止,而未了知苦樂差別,亦未能避諸損害緣,觸火、觸刀、食毒、食糞,食、淫、具愛猶未現行,是觸位。雲何受?謂能別苦樂,亦能避損害緣︰不觸火、觸刀,不食毒、食糞;雖已起食愛,而未起淫及具愛,是受位。雲何愛?謂雖已起食愛、淫愛及資具愛,而未爲此四方追求,不辭勞倦,是愛位。雲何取?謂由叁愛,四方追求,雖海多危險,而不辭勞倦;然未爲後有起善惡業;是取位。雲何爲有?謂追求時,亦爲後有起善惡業,是有位。雲何生?謂即現在識位,在未來時名生位。雲何老死?謂即現在名色、六處、觸、受位,在未來時名老死位。
[95] 即《瑜伽》卷十。
[96] 《瑜伽》卷九十叁原文爲:
當知此識于現法中,但是因性,攝受當生諸識果故。
[97] 如《瑜伽》卷十雲︰
欲愛雲何?謂欲界諸行爲緣﹝藏文作「爲依」﹞,于欲界行染汙希求﹝藏文作「don du gber ba bon movs pa can/」﹞,由此能生﹝藏文作「mvon par ”grub par byed pa”o/」﹞欲界苦果。
上二界愛,可以例知。
[98] 見《十地經論》卷八。
[99] 如本論卷八雲︰
愛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緣義。
[100] 《瑜伽》卷五十九中雲︰
問︰于彼彼界,結生相續彼彼身中,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結生﹝相續﹞耶?爲不全耶?答︰當言全,非不全。何以故?若未離欲,于自生處方得受生,非離欲故。又未離欲者﹝藏文作「身」﹞,諸煩惱品所有粗重﹝藏文作「dav mthun pa”i gnas van len thams cad/」﹞隨縛﹝藏文作「rjes su ”brel pa”i phyir te/」﹞自身,亦能爲彼異身﹝藏文作「gźan du lus gźan/」﹞生因。由是因緣﹝藏文作「rnam gravs des na/」﹞當知一切煩惱皆結生相續。又將受生時,于自體上貪愛現行﹝藏文作「kun nas ”byuv la/」﹞,于男、于女,若愛、若恚,亦互現行。又疑現行。彼作是思︰此男、此女今爲與我共行事﹝藏文作「lhan cig ”grogs par ”gyur ram/」﹞不?又于內外我、我所見﹝藏文作「我、我所執」﹞及我慢等,皆亦現行。由此因緣,當知一切煩惱皆得結生相續。
[101] 即見、修所斷。
[102] 本論卷八原文爲:
愛、取二支正潤生者,唯修所斷,助者不定。
[103] 《瑜伽》卷十初雲:
欲取﹝藏文作「”dod pa”i len pa/」﹞雲何?謂于諸欲所有欲、貪﹝藏文作「”dod pa rnams la ”dun pa dav ”dod chags/」﹞見取﹝藏文作「lta ba”i len pa/」﹞雲何?謂除薩迦耶見,于所余見所有欲、貪。戒禁取雲何?謂于邪願所起﹝藏文作「log par źugs pa/」﹞戒、禁所有欲、貪。我語取﹝藏文作「bdag tu smra ba”i len pa/」﹞雲何?謂于薩迦耶見所有欲、貪。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叁通生叁界苦果。
《瑜伽》卷九十叁雲︰
如是由先﹝藏文作「sva ma wos/」﹞異熟果愚引後有已,複由第二﹝藏文作「cig wos/」﹞境界所生增上﹝藏文無「增上」二字﹞果,愚,緣境界受﹝藏文作「yul gyi tshor ba la dmigs pa”i/」﹞,發生貪愛。由此愛故,或求﹝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r byed de/」﹞諸欲,或求諸有;又取﹝藏文作「len par byed de/」﹞欲取,或取﹝藏文同上作「能取」﹞見、戒禁、我語取。取諸取已﹝藏文作「be bar len pa blavs pa”i/「pa”i」應爲「pas」之誤﹞,愛、取和合﹝藏文傳抄有誤,造成混亂。「srid pa”i/」應作「sred pa/」﹞,潤先引因,轉名爲「有」。是當生起因﹝藏文作「skye ba mvon par ”grub pa”i rgyus/」﹞所攝故。
[104] 如《瑜伽》卷十。
[105] 見《瑜伽》卷九十叁及卷九。卷九雲︰
由先﹝藏文作「sva mas/」﹞異熟果愚引後有已。又由第二﹝藏文作「cig wos kyis/」﹞境界所生受果愚,起緣境界受﹝藏文作「yul gyi tshor ba la dmigs nas/」﹞愛。由此愛故,或發欲求﹝藏文作「yovs su tshol ba”am/」﹞,或發有求,或執﹝藏文此「執」字只在下文「len pa blavs nas/」表示。而(zi, 246B.7)則于「bdag tu smra ba”i/」後並有「be bar len pa/」,與漢譯合﹞欲取,或執有取﹝藏文有此句,較完善。今列補之﹞,或取見、戒禁、我語取。取諸取已,愛、取和合資潤,令前引因轉名爲「有」。即是後有生因所攝。
[106] 《略纂》卷八中解《瑜伽》卷十文雲︰
取支通以一切煩惱以爲自體。四取之體,如前已說﹝卷九雲「或執欲取,或執見、戒,及我語取」﹞。此支唯以能所取全,所爲取中取隨順煩惱,不取余法。
五十九雲「當言全界一切煩惱皆」能「結生」相續。然此中說緣四取貪爲取支者,與《十地經﹝論﹞》﹝卷八﹞同。彼﹝論﹞雲「愛增上﹝故﹞名取」。《成唯識﹝論﹞》﹝卷八﹞說︰于潤業位,愛力偏增,說愛如水能沃潤故。要數溉灌,方生有芽,且依初、後,分愛、取二﹝無重發義,立一無明﹞。雖取支中,攝諸煩惱,而愛潤勝,說是愛增。故彼此文不相乖返。愛、取二支,通現及種,俱能潤故。愛望于取,成因緣故。
[107] 見《十地經論》卷八。
[108] 「等」,取《瑜伽》卷九。
[109] 如本論卷八雲︰
有處唯說業種名有。此能正感異熟果故。
[110] 「然」字,《金藏》無。
[111]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上末雲︰
世尊!如是諸分若引,若生,爲一時起?爲次第起?世尊告曰︰一時而起,次第宣說。複言︰世尊!若一時起,何因緣故,先說其引,後說其生?世尊告曰︰要由有引,後有方生。非無引故。
[112] 如本論卷八雲︰
識等五種,由業熏發,雖實同時,而依主伴、總別、勝劣、因果相異,故諸聖教假說前後。或依當來現起分位有次第故,說有前後。由斯,識等亦說現行,因時定無現行義故。複由說生引同時,潤、未潤時,必不俱故。
[113] 如《俱舍論》卷九雲︰
十二支位所有五蘊,皆分位攝。
[114] 「叁、四」,原作「二、叁」,今改。
[115] 又分二子門︰一、解總名,二、辨別名。
[116] 《瑜伽》卷五十六原文作:
複次,雲何名緣生法?謂無主宰﹝藏文作「bdag po/」﹞,無有作者,無有受者,無自作用﹝藏文作「bdag bid g·yo ba/」﹞,不得自在﹝藏文作「rav dbav med pa/」﹞,從因而生﹝藏文作「rgyus bskyed pa/」﹞,托衆緣轉﹝藏文作「rkyen la rag las wiv ”brel par ”jug pa/」﹞,本無而有﹝藏文作「ma byuv ba las ”byuv ba”i chos can/」﹞,有已散滅﹝藏文作「byuv nas ”jig pa”i chos can/」﹞,唯法所顯﹝藏文作「chos tsam źig rab tu phye ba/」﹞,唯法能潤﹝藏文作「chos rnams kho nas mvon par brlan pa/」。「pa」應作「par …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業苦總攝十二有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