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彼势力,于三界苦不如实知,便能发起后有因性福、不动行。非已见谛者能发此业,无真实义愚故。是故彼业,说此因生。
[54] 「法」字,《金藏》有,余无。
[55] 「为体」二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56] 《金藏》作「色」,余作「欲」。
[57] 「界」字,《疏翼》原无,依《大正藏》增。
[58] 如《瑜伽》卷九云︰
身行﹝藏文作「lus kyi ”du byed/」﹞云何?谓身业若欲界,若色界──在下名福、非福;在上名不动。语行云何?谓语业,余如前应知。意行云何?谓意业。若在欲界,名福、非福;在上二界,唯名不动。
[59] 如《十地经论》卷八云︰
自生、因缘观,如前说「无明有二种:一、子时,二、果时」。行,乃至老死亦如是。
[60] 能感异熟果故。
[61] 「者」字,《金藏》有,余无。
[62] 「种」字,《金藏》有,余无。
[63] 《金藏》作「于」,《演秘》牒文同,余作「在」。
[64] 《瑜伽》卷九十三原作:
于母胎中,因识为缘续生果识随转不绝,任持所有羯罗蓝﹝梵文为「kalalam」;藏文为「nur nur po/﹞等﹝此处,藏文作「mer mer po la sogs pa”i/」,即名色分位﹞。
[65] 即《瑜伽》卷九十三,并见卷九。
[66] 「随逐」,藏文作「dav ldan te/」。
[67] 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68] 《瑜伽》卷九十三原作:
行为缘故,令识转变﹝藏文作「令识得生」﹞。当知此识于现法中,但是因性。摄受﹝藏文作「yovs su ”dzin pa/」﹞当生诸识果故,约就一切相续为名﹝藏文作「为门」﹞,说六识身。
[69] 「等」字,《金藏》有,余无。
[70] 如《瑜伽》卷十云:
几苦胎藏﹝藏文作「sdug bsval gyi sbiv po/」﹞?五。
[71] 《瑜伽》卷十下文有云︰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别抄」卷三有文大同本论《述记》,但有解云︰
又五十六说五胎藏者﹝如云「众苦引因(藏文作「”phen pa”i rgyu/」)者,谓无明缘行,乃至触缘受。现法中识为福、非福及不动业之所熏习,后后种子之所随逐,能引当来余身(藏文作「lus źig nas phyi ma la/」)识等生老死苦(藏文作「rga wi”i miv can gyi sdug bsval/」)。是故说此为彼引因」﹞,解云︰「胎藏苦」者,非谓母胎,以是种子能含藏五果,说名「胎藏苦」。又解︰「胎藏」者,实约母胎。未生现行,故名为种也。
[72] 《瑜伽》卷九原文为:
眼识云何?谓于当来依止眼根,了别色境识,所有福、非福、不动行所熏发种子识,及彼种子所生果识。如眼识,如是乃至意识,应知亦尔。由所依及境界,所起了别差别应知。
[73] 见《瑜伽》卷九中,卷九十三初。
[74] 「行」,《金藏》作「有」。
[75] 如《瑜伽》卷九云︰
云何从前际,中际生;中际生已,复趣流转﹝藏文作「中际生已,复住于中际」﹞?谓如有一﹝由﹞不了﹝藏文作「mi mkhas wiv/」﹞前际──无明所摄﹝藏文作「ma rig par gyur pas/」﹞,无明为缘,于福、非福及与不动身语意业,若作、若增长﹝藏文作「bsags nas/」﹞。由此随业﹝藏文作「las de dav ”brel źiv/」﹞识乃至命终流转不绝﹝藏文作「及至未死当续随转」﹞,能为后有相续识﹝藏文作「能为结生相续识」﹞因。
此识将生果时,由内外贪爱﹝藏文作「sred pa/」﹞正现在前﹝藏文作「be bar gnas par ”gyur te/」﹞以为助伴,从彼前际既舍命已,于现在世自体得生。于母腹中以因识为缘,﹝结生﹞相续果识前后次第而生,乃至羯罗蓝﹝梵文为「kalalam」;而藏文于此作「mer mer po/」,错为第二位﹞等位差别而转。于母胎中相续果识与名色俱,乃至衰老渐渐增长﹝藏文作「住于母胎之名色,展转乃至衰老」﹞。尔时感生受业、名色﹝藏文作「即此识结生相续,无间生起后当受之业」﹞,与异熟果。又此异熟识即依名色而转,由必依托六依转故,是故经言「名色缘识」。俱有依根,曰色;等无间灭依根,曰名﹝藏文作「俱生起根之色,及无间灭之名」﹞,随其所应,为六识所依。依止彼故,乃至命终诸识流转。
又五色根若根所依大种,若根处所﹝藏文作「dbav po”i rten/」﹞,若彼能生大种,曰色;所余曰名。由识执受﹝藏文作「zin pa”i/」﹞诸根,堕相续法,方得流转。故此二种依止于识相续不断﹝藏文作「由此二随转故,摄于一中,即所依」﹞。由此道理,于现在世「识缘名色」,「名色缘识」,犹如束芦,乃至命终,相依而转。
[76] 《十地经论》卷八云:
如前说「无明有二:种子时、果时」。行,乃至老死亦如是。
[77] 本论卷八原文为:
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
[78] 如《瑜伽》卷五十六云︰
即识、名色、六处、触、受,先种子性随所依时,曾得「众苦引因」之名,今已与果,名「生、老死」﹝二支名﹞;复得「苦」名。
[79] 《瑜伽》卷十云︰
几说为杂因果分﹝藏文作「rgyu dav ”bras bu ”dres pa”i dvos po/」﹞?谓所余支﹝除前六,及爱、取、有三,九为因分,后二为果分﹞,说为杂分。所以者何?有二种受名为杂分︰一、谓后法以触为缘因受,二、谓现法与爱为缘果受。此二杂说为「触缘受」。
[80] 「依」字,藏文作「rten/」。
[81] 「处」字,藏文作「gnas/」。
[82] 藏文无「余诸」二字。金陵本作「诸余」,今依引文改正。
[83] 此下略引「由彼执持﹝藏文作「zin civ/」﹞所有根等,堕在相续,流
转不绝﹝藏文作「连绵而住」﹞」。
[84] 《瑜伽》卷九原文作:
受蕴云何?谓一切领纳种类﹝藏文作「thams cad kyav myov ba”i rnam pa yin te de yav khams gsum char na spyod pa yin no/」﹞。想蕴云何?谓一切了像﹝藏文作「wes pa”i/」﹞种类。行蕴云何?谓一切心所造作﹝藏文作「sems mvon par ”du byed pa/」﹞,意业种类。识蕴云何?谓一切了别﹝藏文作「rnam par rig pa”i/」﹞种类。如是诸蕴,皆通三界。
四大种云何?谓地、水、火、风界。此皆通二界。
四大种所造色云何?谓十色处及法处所摄色。欲界具十,及法处所摄假色;色界有八及法处所摄色,然非一切。
此亦二种︰谓识种子所摄受﹝藏文作「yovs su zin pa/」﹞种子名色﹝藏文作「sa bon du gyur pa/」﹞,及由﹝汉译金陵刻本作「于」,今依藏文改﹞彼所生果名色﹝藏文作「”bras bur gyur pa”o/」﹞。
[85] 道邑《义蕴》云︰
此有二解︰一云:引下「五因」,但证杂﹝五种﹞义,通取三性,兼结前文,不证下文通取三性。二云︰准下三性分别门「七分位中,亦起善染」,故通三性。《疏》云「此论下」者,双显二文︰前明支杂,故说「总摄五因」;后明性杂,云「通取三性」。二释俱得,前解为本。
[86] 「三」字,《金藏》有,余无。
[87] 「意」字,原作「等」。
[88] 《金藏》作「虽」,余作「唯」。
[89] 《了义灯》卷十七云︰
今助一解︰如名色支,色除五根,于名之除识何咎?但有想、行,亦得为名,非假、非杂。
[90] 智周《演秘》云︰
无六处用,不名「六处」。
[91] 「若约当生分位」。
[92] 如《瑜伽》卷九云︰
眼触﹝藏文作「mig gi ”dus te reg pa/」﹞云何?谓三和所生,能取境界净妙﹝藏文作「yul sdug pa/」﹞等义,各随别境,说相应知。
此复二种︰谓六处种子所摄受﹝藏文作「yovs su zin pa/」﹞种子触﹝藏文作「sa bon du gyur pa/」﹞,及彼所生﹝藏文作「mvon par bsgrub pa/」﹞果触﹝藏文作「”bras bur gyur pa/」﹞。
[93] 谓小乘诸论。
[94] 《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中云︰
此中但说时分缘起。谓十二位,立十二支。一一支中,各具五蕴。尊者设摩达多说曰︰一剎那顷有十二支。如起贪心害众生命──此相应痴,是无明;此相应思,是行;此相应心,是识;起有表业必有俱时…
《成唯识论疏翼 第四冊 卷八 七、惑业苦总摄十二有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