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同後得智,後得智見分返緣自證,作影像緣,仍是相分。不爾,即與證自證無別,何須四分?
由是,一切心皆具四分。今緣相應法[88]見分,緣自證分,亦能緣證自證分,證自證分亦能緣見分相分者,唯在佛位,余者不能。
此中但遮見分非相所緣義,遮第叁四分亦非相所緣。意顯余叁分互緣一切法,名「遍緣」故。
雖作此解,叁分何別?各相似故,如前所得者[89]親得[90]。余新所得[91]、影說[92],故成差別。
又解︰然今但遮相爲能緣,及遮見分不緣自證,非顯余二得緣一切,此不及前解。
上來第一現起分別緣,其種子現行生訖。
【疏翼】
以上第一辨現種生中,第一辨生現訖。
【論文】
八‧一○四 既現分別,緣種、現生種,亦理應緣現、種起,現、種于種,能作幾緣?
【疏翼】
第一辨現種生中,第二辨生種。于中有二︰一、問,二、答。此即初問。
【述記‧卷四十六】
自下第二、明種子亦應緣其現行及種子起。
此言「緣」者,是緣藉義,非緣慮義,以種亦是分別攝故。
今論解言︰緣生分別現行及種,望于一種子,能作幾緣?問也。
【論文】
八‧一○五 種必不由中二緣起,待心、心所,立彼二故。
【疏翼】
第二辨生種中,第二答。于中分叁︰一、簡中二緣,二、辨現生種,叁、辨種生種。此即初文。
【述記‧卷四十六】
種子必無等無間緣、所緣緣起。此之二緣,四緣之中,位居中故。以此二緣待心、心所爲果,方能生故。種非心[93]等,故非二緣果。
【論文】
八‧一○六 現于親種,具作二緣,與非親種,但爲增上。
【疏翼】
第二答中,第二辨現生種。
【述記‧卷四十六】
今依因位,現行望自親所熏種,能爲「二緣」,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識中極劣無記──非能熏故;「與非親種」──不辦體故。除自種外,但一增上。
【論文】
八‧一○七 種望親種,亦具二緣,于非親種,亦但增上。
【疏翼】
第二答中,第叁辨種生種。
【述記‧卷四十六】
于一切位,種子望自親種亦具二緣,除中二也。于異性、非親種,亦一增上。
此中巨細,如理應思。准前[94],顯後,淨種亦爾。文言略之,與染同故。
此上總解緣生分別訖。
【疏翼】
以上第二廣解生分別相、第十八頌第四句「彼彼分別生」中,第一辨現種生分別訖。
【論文】
八‧一○八 依斯,內識互爲緣起,分別因果,理、教皆成。
【疏翼】
第二廣解第十八頌第四句中,第二總結。
【述記‧卷四十六】
次下第二、總結,有二︰初、結非,後、破小乘心外之緣。
謂依內識若種、若現,互爲緣起,一切分別若因、若果,能生、所生,皆悉成立。
【論文】
八‧一○九 所執外緣,設有,無用;況違理、教,何固執爲?
【疏翼】
第二總結中,第二破小乘心外之緣。
【述記‧卷四十六】
汝等小乘所執心外之緣,設有,無用;「況違理、教」,而「固執」何爲?
此略指也。
【疏翼】
以上第二答文廣解四句頌中,第一廣解第四句中「生」訖。
【論文】
八‧一一○ 雖「分別」言,總顯叁界心及心所,而隨勝者,諸聖教中多門顯示,或說爲二、叁、四、五等,如余論中,具廣分別。
【疏翼】
第二廣解第十八頌文第四句中,第二解第四句中「彼彼分別」四字。
【述記‧卷四十六】
下、解「彼彼分別」。
此言「分別」,唯是[95]有漏心、心所。《中邊論》說「虛妄分別」,謂是「叁界心、心所」故[96]。此非唯是迷理[97]執心,然「隨[98]勝者聖教」「多門顯示」,有「二、叁」等者,至此卷下叁性之中,自當廣解[99]。
「如余論中具廣分別」者,《瑜伽》叁十六[100]、七十二[101]、七十叁[102]、《顯揚》等[103],並如下解。
《楞伽》第四[104]亦有十二[105]分別等也。
上來解此頌[106]中:初、依頌釋文,第二、廣解。廣解中,初、問緣生分別,第二、答解。解中,初、解四緣等,第二、解生分別。生分別中,初、辨生現種分別等,後、總結。
或從前釋[107]中分叁︰初、略解頌,次、廣解,後、結。
或于廣中分叁︰初、解四緣等,次、明[108]生分別,第叁、廣分別。
或于此廣生分別中[109]分二︰初、辨生,後、辨分別。余解同前。
就明唯識相中[110],初、廣分別叁能變相,次、前前頌明唯識相[111]訖。
自前頌[112]來解諸妨難。于中有二︰初、二頌釋違理難,後、五頌[113]釋違教難。初、二頌解違理難中,上來已一頌訖[114]。
【疏翼】
以上第二廣明唯識相二十二行頌半內,第叁有七頌釋妨難中,第一釋違理難有二頌,第一﹝第十八頌﹞釋違理妨難訖。即釋外境既無妄應不起難訖。
--------------------------------------------------------------------------------
[1] 「問之中」叁字,《疏翼》原無,依《大正藏》增。
[2] 即本論卷七外難:
所說種、現緣生分別,雲何應知此緣生相?
[3] 「相」字,《金藏》有,余無。
[4] 「初中」二字,《金藏》無。
[5] 初中又二︰一、總,二、別。此即染中總也。
[6] 謂唯心、心所自類相望,方立等無間緣。
[7] 「相分」二字,《金藏》無。
[8] 即種非見分及證自證分所緣故。
[9] 謂緣識。
[10] 若望余識,即成疏所緣緣。
[11] 「故雖」以下叁十九字,《金藏》有,余無。
[12] 「一」字,《金藏》有,余無。
[13] 「如業」等八字,《金藏》有,余無。
[14] 「又」字,《金藏》無。
[15] 「別抄」卷叁雲︰
無漏現種于所斷種,爲障礙,爲不礙耶?解雲︰于所礙者,即不成因。于非所礙,余得爲因也。又解︰不成因。以能礙假類也,相違因攝。
[16] 「二緣」等七字,《金藏》有,余無。
[17] 「別抄」卷叁雲︰
問︰種生現行分別,因果位何別?解雲︰因望見分所緣緣,果位通望自證分爲所緣﹝緣﹞。由此廣前頌言「由一切種識,如是如是變」。
[18] 「此」字,《金藏》無。
[19] 「似」字,《金藏》有,余無。
[20] 本論卷七末雲︰
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變者,爲自質故。自種于他,無受用理,他變爲此,不應理故,非諸有情,種皆等故。
[21] 「八」字,《金藏》無。
[22] 即前七識。
[23] 「分」字,《金藏》有,余無。
[24] 本論卷叁出「第八識衆名」時雲︰
或名異熟識,能引生死善不善業異熟果故。
[25] 「識」字,《金藏》有,余無。
[26] 「自是」二字,《金藏》作「此」。
[27] 靈泰《抄》雲︰
此一行門也。
[28] 「緣」字,《金藏》無。
[29] 「緣」字,《金藏》有,余無。
[30] 《觀所緣緣論》雲:
境相與識定相隨故,雖俱時起,亦作識緣。因明者說若此與彼有無相隨,雖俱時生,而亦得有因果相故。或前識相,爲後識緣。引本識中生似自果功能令起,不違理故。
真谛譯雲︰
緣緣者,識緣此生,無有二故﹝藏文作「無錯亂故」﹞。緣者,一時共起,能成余法從他生,決定隨逐生不生故。
問曰︰若次第生所緣,能緣相雲何?答曰︰因在前,果在後,果隨因,因不隨果。若因有,果必有。若因無,果必無。果隨因或有,或無,是名因果相。
複次,共立功能,令次第起。爲安置功能次第起故,立所緣能緣。是似塵識次第起,爲生似果起功能生識相續。
律天《觀所緣緣論廣釋》﹝德格, we, 184B.5﹞雲︰
如是且先顯示俱時境事與有境事已,今爲顯示次第境事與有境事故,說言「或前爲後緣,引彼功能故」。謂此所取分引植﹝藏文作「”jog p…
《成唯識論疏翼 第四冊 卷八 四、廣生分別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